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英漢語篇中遠近指示照應對比及翻譯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陶 巖 王書一 畢宏偉

  摘要Hasan(1984)認為篇章的銜接與連貫之間存在很強的相關性,一篇文章中的銜接手段越多,它的連貫性就越強。指示照應在英漢語篇的銜接和連貫上起著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英語重形合而漢語重意合語言特性,翻譯中經常受到目的語規則、英漢語言心理差異和社會等因素等的不同限制,使英漢指示語在語篇中的照應功能不盡相同,所以遠近指示語在翻譯總并不是完全對應的。
  關鍵詞照應 指示語 翻譯
  中圖分類號:H315.9文獻標識碼:A
  
  英漢指示語的語篇功能大多數情況下是對應的,當兩種語言用指示語復指前文或指示時間、空間和語篇距離時,出現的不對應主要是因為漢語比英語更容易受心理距離影響。英語傾向于根據實際距離(關注焦點離我們的遠近),而漢語還要考慮其他因素,如心理距離以及社會距離。
  
  1基本理論介紹
  
  1.1語篇的銜接
  韓禮德和哈桑的《英語的銜接》把英語銜接手段分為照應、替代、省略、連接和詞匯銜接五大類,每一大類又細分成若干小類,如照應被分為人稱照應,指示照應和比較照應。盡管漢語與英語不同,但韓禮德和哈桑提出的這五類銜接在漢語中也存在。
  1.2指示照應
  指示語(deixis)又叫指稱,來源于希臘語“deiktikos”,意思為“指點”(pointing)或標識(indicating),這正是指示代詞在言語交際過程中的最重要的功能。在功能語言學與語篇分析中指示語又被稱作照應,指在語篇中,如果對于一個詞語的解釋不能從詞語本身獲得,而必須從該詞語所指的對象中尋找答案,而產生的照應關系。更確切地說,它是語篇中的指代成分(reference item)與指稱或所指對象(referent)之間的相互解釋關系。
  
  2英漢指示語分類
  
  英語中用于指示照應的詞可分為三類:選擇性名詞性指示詞(如this,that,these,those等)、定冠詞the和指示性副詞(如here,there,now,then等)。在句中可作主語、賓語及定語。
  漢語指示代詞主要指“這/那”,但后面可加上名詞、量詞或數量詞加名詞,形成它們的衍生詞“這時/那時,這里/那里,這個/那個,這些/那些,這人/那人等等”。根據《現代漢語詞典》,“這樣/么,那樣/么(such,so)”也為指示語,表示事物的自然狀態或程度。另外,漢語當中還有一些只能用作限定詞的近指詞,例如:今(this)―今番/今次(this time);本(this)―本地(this locality),本年(this year);此(this)―此時(this moment/now),此地((here);該(this)―該國(this country),該廠(this factory)。顯然,漢語指示語要比英語豐富得多,用法也就自然比英語更復雜,可作句中的主語、賓語、定語、狀語、表語及補語等成分。例如:
  [1]這是我們院長李先生。(主語) (This is Mr. Li,our president.)
  [2]離這兒不遠,有一條大河。(賓語) (Not far from here,there is a big river.)
  [3]這書是你的嗎?(定語)(Is this book yours?)
  [4]大家都這么說。 (So they say.)
  [5]情況就是這樣。(表語)(That's how it is.)
  [6]他怎么病成這樣了?(補語)(How did he get so ill?)
  根據指示語距離說話者的遠近不同,一般情況下將這(this)、這些(these)、這里(here)、這時(now)等歸為近指代詞;那(that)、那些(those)、那里(there)、那時(then)等為遠指代詞。但研究表明漢語中的“這/那”還與說話者的心理距離有關,
  
  3英漢指示語語用功能上的差異及翻譯
  
  3.1漢語的近指詞與英語的遠指詞的互譯
  英漢語篇在指示照應方面的差異主要體現在指示詞在指稱功能上的不同。由于英漢語言結構及思維方式的差異,總體看來漢語近指代詞“這”的使用頻率遠高于this,而英語遠指代詞that的使用頻率遠高于“那”。它們之間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在漢語語篇中,“這”可以用來指稱前文中已經被提及的事,而這一指稱功能在英語中一般都由that等來承擔。例如:
  [7]蘇小姐想說:“這話不對……”
  (Miss Su felt like saying,That’s not true…….)
  (1)由于漢語本身沒有時態這一語法概念,“這”經常用來指稱上文中提到的剛發生不久的事;而由于英語有兩個明確的時態分支―現在時和過去時,那么過去時的表達就一定要與一個遠指代詞that等相呼應,因而英語中指稱過去式時都必須用“that”。例如:
  [8]只有九龍上岸前看她害羞臉紅的一剎那,心忽然軟得沒力量跳躍,以后便沒有這個感覺。
  (Only once―during that moment before they had gone ashore at Kow loon and he saw her blush―had his heart suddenly gone limp and lost the power to beat. Afterwards there was no recurrence of that feeling.)
  (2)漢語中的“這”和“那”在表達時空距離時往往受心理或視覺的影響,因而漢語使用者往往能化遠為近,用近指詞“這”來指稱較遠的事物,而英語中的“this”和“that”表達的距離概念較接近實際的時空遠近距離。例如:
  [9] The review of those days,so lately gone yet so far away,touched her with shame; and the aspect of the kind parents filled her with tender remorse.(Vanity Fair)
  (她回想這些近在眼前而又像遠在天邊的日子,忍不住心里羞慚,想起父母何等的慈愛,愈加覺得凄惶。)
  上例中“這些日子”雖然是回想中的,但由于說話人在思念,故在心理上拉近了距離,用了漢語的“這些”。
  3.2漢語指示語與英語中指詞the的翻譯問題
  英漢指示照應的另一最明顯區別就是英語中存在一個中指定冠詞“the”,介于that和this,相當于漢語的零形式。
  (1)由于英語是形式型語言,中指詞the的使用在句法上有一定嚴格的限制,如形容詞最高級等,但當它不明確指稱一個已知概念時,英譯漢中往往省略冠詞,例如:
  [10]The moon broke through the cloud and lit up the road.
  (月亮突破云層,照亮了道路。)
  (2)但如語篇中強調“這”或“那”,則翻譯時大都不省略the,如:
  [11]The onlookers saw the little party climb ashore.
  (看的人只見那一小隊人爬上岸去。)
  句中的the是明確有所指的,至于譯為“這”還是“那”就要看以上漢語指示語的指稱規則了。
  
  4 總結
  
  漢語指示詞在指稱篇章話語距離時所表示的心理上的近是漢語話語中的一種常見現象。在連貫、友好和相互合作的對話中,漢語說話者之間似乎有一種默契,即討論中的事是雙方共同關心的問題,無論是自己剛說過的,還是對方剛說過的,都應該認為是與自己有關的,或對自己來說是近的。因此,在翻譯尤其是在英譯漢時,要仔細揣摩作者的心理距離,使譯文更加流暢、連貫。
  
  參考文獻
  [1] Halliday,M.A.K. & Hasan,B. Cohesion in English [M] London: Longman,1976.
  [2] 許余龍.對比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2.
  [3] 許余龍.對比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4] 朱永生.英漢語篇銜接手段對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5] 蔣平.“從指代負遷移現象看英漢指代研究”[J]. 外語與翻譯,200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07092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