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無錫傳統文化雙語傳播推廣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該文以微信公眾平臺的無錫傳統文化雙語傳播推廣為研究對象,研究如何利用微信公眾平臺對無錫傳統文化進行傳播,重點論述無錫傳統文化雙語傳播推廣的意義及作用。得出結論:進行雙語傳播的研究,有助于對外宣傳無錫傳統文化,讓世界各地的朋友進一步了解無錫;有利于無錫市朝著國際化的城市發展,從而對無錫的經濟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關鍵詞:微信 傳統文化 傳播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2(c)-0018-02
隨著無錫開放型經濟迅猛發展,一批世界著名跨國公司在無錫投資興業。經濟的發展帶動了其他產業,無錫每年有許許多多的國際賽事舉辦,吸引著無數海內外游客來此,從而促進了無錫旅游業的發展,同時無錫傳統文化在旅游業等方面也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如何高效地對外推廣無錫傳統文化顯得尤為重要。
1 基于微信公眾號的傳統文化雙語傳播的特征及現狀
1.1 基于微信公眾號的傳統文化雙語傳播的特征
隨著時代的進步,地方傳統文化作為地方特色,除了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傳統傳播形式外,其在新媒體時代迎來了更加便捷的傳播途徑與傳播方式。微信公眾號作為新媒體的一種,其傳統文化雙語所展現傳播的特征如下。
?。?)定期推送,方便快捷。微信上以傳播信息為主的公眾號,不僅可以自定義菜單,而且可以根據內容每天定期推送。這不僅滿足了用戶每天的閱讀需求,而且無論用戶什么時候打開微信都可以看到公眾號所推送的消息。這不僅有利于定期弘揚傳統文化,而且也滿足了用戶每天獲取傳統文化的需求。
?。?)受眾廣泛。微信公眾號作為微信上最常使用的信息傳播形式,不僅在內容、形式上豐富多樣,便于受眾接受和喜愛,滿足用戶日常的獲取需求;在受眾選擇上也非常寬松,不限受眾年紀和階層,只要是感興趣的用戶,都可以通過關注公眾號直接獲取信息。
(3)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在微信公眾號上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與需求選擇閱讀喜歡的內容,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獲取所需要的信息。如今的微信公眾號,推送的消息一般都是文字圖片與視頻相結合,有一些公眾號會使用H5的形式來展現傳統文化。通過一些代表性的地方特色來展現地方傳統文化的魅力。這種以視頻為主、圖文為輔的內容推送形式不僅內容更加豐富,而且受眾也易于接受和理解。
1.2 微信公眾號文化雙語推廣現狀
無錫風景秀麗,每年吸引無數的中外游客到此參觀。但是在當今全球化語境下,無錫在宣傳其傳統文化方面卻遠遠落后于現代社會發展、經濟發展的需求。打開微信公眾平臺,搜索文化雙語,只有一些外語機構關于文化的雙語刊,內容雜亂無章、缺乏原創性。這不利于地區傳統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微信的創作形式多樣,但雙語文化的公眾號卻并不多。
針對國內的微信應用情況來看,內容偏向商業方面,做純文化性推廣的公眾號少之又少,而在微信上做地區性傳統文化推廣的更是鳳毛麟角。項目在推廣中,推送在繽紛繁雜的信息中脫穎而出,是一個無比艱巨的任務。如何讓自己的信息更吸引人、傳達的內容更有價值,除了內容的質量外,形式上也應當所創新,地區性傳統文化的推廣將是一個漫長而又艱辛的過程。
?。?)雙語文化公眾號固然存在,但推廣內容枯燥、形式老套。
雙語文化公眾號固然存在,但大多數是各大院?;蛘呓逃龣C構推送,面向學生、老師的為主,目的在于鍛煉其語言水平。內容太過冗長,要花費大量時間閱讀。枯燥無味,實用性也不高。再者這些內容很少被其他用戶用關鍵詞搜索,有很大的局限性。
2 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傳統文化傳播問卷調查
2.1 調查目的及人群
為了更好地了解群眾對于無錫傳統文化的了解程度,故在校內微信群、QQ群發布調查問卷,鼓勵好友積極參與調查問卷,與此同時在街道附近隨機發放調查問卷。此次調查歷時1個月(2018/11/1至2018/12/1),調查問卷線上線下共發放240份,最終收回調查問卷220份。從報告上看出:被調查者身份75%是學生,20%有穩定的工作,5%是自由業者。這些被調查者男女比例為2∶1。年齡在15~29歲占68.2%,30~44歲占22.7%,45~59歲和60~70歲各占4.5%。調查問卷的回收率為91.7%,有效率高達98.2%。
2.2 調查方法
在校內微信群、QQ群發布調查問卷、在街道附近隨機發放紙質調查問卷。
2.3 調查結果
關于用戶對推送內容查看頻率,有85%的用戶會每天或抽空瀏覽推送資源,有15%用戶基本沒有認真看過,只是注意到標題。在調查推送信息對其是否有幫助時,40.45%的用戶認為幫助很大,內容豐富,基本滿足閱讀需求;48.64%的用戶對大部分信息感到滿意;而10.9%的用戶則認為對其沒有多大幫助,不想查看。由此可以看出無錫傳統文化在內容選擇上基本滿足用戶的需求,對內容的選擇和新意上面仍有不足,不能引起關注。
3 研究無錫傳統文化雙語傳播在微信公眾平臺推廣的意義
傳統文化反映了民族特質和風貌,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同時文化軟實力有利于國家民族凝聚力的提升,提高國民的民族認同感,以及民族精神的弘揚和傳承。提高文化軟實力關系著我國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關系我國國際地位和影響力,提升文化軟實力既是現在也是未來中國發展的必然要求。然而文化遺產的傳承正受到了現代社會的巨大挑戰,文化遺產是否能迎難而上,傳播途徑和工具的選擇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研究無錫傳統文化雙語傳播在微信公眾平臺的推廣是因為微信的普及使它成為了傳播文化的媒介。利用微信公眾平臺來開展文化宣傳活動,提高群眾的文化修養。建立傳統文化雙語公眾平臺以后,相關的文化工作者能及時在平臺上發布文化學習資訊和線下交流活動內容,讓群眾能夠參與其中,了解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定期地對本地區的特色文化和思想方面的內容進行上傳和更新,這樣能夠提高群眾的凝聚力。
通過用戶對微信公眾號的使用反饋可知,微信平臺是一個很好的新媒體傳播工具,它具有廣泛性、便捷性、即時性、互動性的特點,對傳統文化有很好的傳播效果。但是在微信公眾號傳播傳統文化時,將文化根據文化遺產自身的特點分類,合理選擇合適的傳播形式也尤為重要。例如對于吳語、錫劇的文化遺產,可巧用視頻、音頻等語音交互軟件進行傳播教授,這樣不僅兼顧語言文化重練習、易失傳、難保存的特征,還起到了很好的學習示范作用;對于服飾、刺繡等實物的文化遺產,則可以運用H5動畫,利用動態圖片更直觀的展示實物全貌美感,增加學習者的興趣;而對于傳統的林園建筑、生活用具、亭臺村落等立體文化遺產,可選擇運用視頻、3D、VR技術將其從現實中“搬運”到微信平臺中,足不出戶就可欣賞到無錫的風光。對于無錫的風俗習慣等人文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則可用視頻、音頻解說、圖文并茂相組合的表現形式。通過不同形式的文化輸出,用戶擁有了不同的體驗,使傳統的文化活了起來。
4 結語
基于微信公眾號的無錫傳統文化的傳播,是新媒體下傳承無錫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它不僅能夠提升無錫傳統文化的軟實力,同時也能夠促進無錫經濟的發展,從而為無錫的高質量發展做一些貢獻。
參考文獻
[1] 程光雄.無錫市圖書館舉辦《無錫史話講座》[J].新世紀圖書館,1980(4):62.
[2] 杜曉燕,丁云,徐曉慧.中國傳統文化海外傳播研究[M]. 哈爾濱:哈爾濱地圖出版社,2015.
[3] 姜飛.傳播與文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5.
[4] 張莉,謝娟,耿姝,等.新媒體視野下的大眾文化傳播[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286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