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環境下微信朋友圈謠言治理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所謂謠言,是指有意憑空捏造的消息或信息[1]。在微信朋友圈所營造的這種圈子文化中,綜合運用大數據信息抓取技術,對微信謠言治理很關鍵。文章旨在通過微信謠言產生機制動因分析,探討大數據環境下微信謠言治理對策。
關鍵詞 大數據;微信;謠言治理
中圖分類號 TP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9)236-0143-03
1 微信朋友圈的傳播特點
1.1 強關系為主導的傳播方式
強關系這一概念,是由美國社會學家格蘭諾維特提出的。他認為人的社會網絡可以分為強關系和弱關系。所謂強關系,是指與人的同質性較強,有很強的情感因素維系的關系。其決定了信息的性質及人們對信息的接受程度。根據CNNIC發布的《2015年中國社交用戶行為研究報告》,微信朋友圈主要是通過強關系構成的,這種強關系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互動頻率和互動內容[2]。這使人們之間的信任度增強,防線意識減弱,一些要素不完整的信息在轉發和擴散下極易產生迷惑效應。
強關系所營造的傳播環境讓受眾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質疑精神被弱化,傳播效果更容易達成。謠言信息容易在微信朋友圈中廣泛傳播,數量上的增值和影響力上的增加極易產生群體極化現象。人們更傾向于站在一邊,與熟悉的人保持一致,從而忽略了對信息本身的真實性的思考和把握。
社交關系視角下的媒體平臺讓人們情感訴求更多,理性訴求偏少。微信作為一種強社交,弱媒體屬性的社交軟件,更注重的是人們彼此之間的人際傳播屬性而非大眾傳播。而人際傳播作為一種非制度化的傳播方式,人們彼此之間的親密程度影響著對所傳播信息的信任度。強關系為主導的傳播方式,讓受眾之間的互動性增強,易通過轉發、評論等方式對信息進行傳播。在這種情況下,一些辨識度不高的謠言很容易滋生,受眾的媒介素養有限的情況下,很難對信息的真實性做出準確的判斷,極容易造成信息的冗雜和失真。
1.2 圈子化的生存方式造成相對閉塞的信息環境
在微信朋友圈中,信息環境相對封閉,不易于新元素的融入。圈子文化容易形成趨同性和服從性效果,抑制新觀點的產生。這種以情感維系的圈子很容易產生沉默的螺旋效應,意見領袖的大聲疾呼造成受眾大量的追隨,刷屏。形成一方意見的大聲疾呼,一方意見的趨同附和,較難形成意見的中堅分子。
例如,2016年微信朋友圈中廣泛傳播的“羅爾賣文救女”事件,起初,人們對此事的了解正是從微信朋友圈開始的。很少有人對此事的真實性展開質疑,而是紛紛采取站隊、轉發的方式對此信息進行傳播。直到有關部門深入調查,記者展開采訪,才使新聞事件被澄清。而此事在未經辟謠之前,一直在熟人圈子里廣泛傳播。愛心捐助,一元微公益等更是在微信這種自媒體平臺上被廣泛應用。比起真相,此時受眾更關注的是有多少人真正支持。這種圈子化的傳播模式讓外界信息滲入少,群體內部情緒積累多,形成群體內部意見的場域,對外界信息的流入形成抵制效果。
圈子中,人們的社會經濟地位,思想意識等觀念相對一致,容易形成共同體意識,排斥異質性信息。對信息的選擇和接觸具有或然性。同類信息的廣泛傳播,會對人們心中既有的認知傾向產生強化作用,不易于其它信息的傳入。
1.3 兩個層級(人際傳播、群體傳播)相互貫通
微信朋友圈中,人際傳播與群體傳播相互融通。人際傳播作為一種非制度化的傳播,具有接受信息渠道多,意義豐富,互動頻率高的特點。而群體傳播中蘊含著群體情感和群體意識,這種意識一旦形成,也會對群體傳播產生重要影響。信息被情感和關系所包圍,呈現一種模糊的狀態,在共鳴效果的作用下,易產生一呼百應的群體趨同效果。兩種傳播類型的相互融通,使得微信這種自媒體平臺下的場域更容易產生趨同效果。
人際傳播注重互動,意義更加豐富和復雜。人們之間的情感融通更多,謠言所蔓延的范圍更加廣泛。一條信息,隨著人們的轉發和點擊,將傳播到各個角落,讓人們的互動趨于明顯。在各個終端,謠言的傳播速度和傳播范圍難以為計。
群體傳播注重關系,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維系和情感共鳴。在對同一消息的轉發過程中,信息所承擔的不僅是內容、更是情感。當個人的利益與群體發生沖突時,他所面臨的壓力是巨大的。當謠言在群體之中出現,群體成員由于受到彼此的趨同性壓力,致使大家都少質疑,多服從。讓謠言漩渦的勢頭越來越猛烈。
2 微信傳播中的謠言發生機制
2.1 社會化媒體環境下流言流通量公式的變化
奧爾波特首先提出了著名的流言流通量公式。流言的流通量與問題的重要性和證據的曖昧性有關,(流言的流通量=問題的重要性*證據的曖昧性,現在考察流言的發生與傳播通常采用如下公式:流言的流通量=與問題的關聯度*社會成員的不安感*問題的不確定性)由于人們認知的能動性差異,對同一符號的解讀也呈現著不同的特點[1]。目前,流言的流通量與問題的關聯度、社會成員的不安感和環境的不確定性這幾個因素有關,人們與此問題的關聯度越大,越容易卷入謠言傳播。新媒體的信息傳播速度快,信息的更新迭代使得信息的不確定性增加,真實性受到影響。
2.2 群體感染更加情緒化
微信是熟人之間的圈子,群體之間的感染更加情緒化,信息傳播呈現多極化的特點,個體間從孤立到聯合。人們迅速融入到群體模仿當中,使傳播的影響力增強。自媒體環境下的網民,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更多的是一種情感的宣泄和情緒的表達。虛假信息中折射出的是網民的心理特點和情緒反映。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屬性使彼此間密切聯系在一起,形成牽一發而動全身之勢。
這種情緒化的感染很容易在傳播中產生集聚效果,讓新聞事件的真相變得難以識別。人們的斷章取義,以訛傳訛致使一部分知識水平相對低的人被謠言所蒙蔽。特別是對于一些食品安全,地震,名人的社會生活等問題極容易形成“謠言潮”,對信息傳播渠道造成不良影響。 2.3 信息流呈現多極化傳播
微信中的信息傳播更加多極化,不再是簡單的從你到我的線性模式,而是存在著多個中心的傳播結構。信息點的增加使得信息大量復制成為可能。每一條信息經過大量轉發、擴散形成多級流動。在傳播過程中,不僅有信息勢能的增加,更有新的意義被賦予。特別是在當今的跨媒體、融媒體環境下,處處皆終端、無處不傳播的沉浸傳播,信息的跨屏傳播使信息流的影響范圍更加廣泛。
意見領袖的多級化,影響力日益顯著。在微信朋友圈中,存在著一些社會經濟地位高,話語權至上的人。他們對微信中信息的傳播和輿論引導發揮關鍵作用。一些相對敏感,信息要素不完整的內容經過意見領袖的擴散傳播,形成重要的影響。
2.4 第三人效果與群體模仿的增強
“第三人效果”理論是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戴維森提出的,在《傳播中的第三人效果》中,他指出:人們在判斷大眾傳播的影響力之際存在著一種普遍的感知定勢[1],即傾向于認為大眾傳播的說服性宣傳或負面信息對“我”“你”未必起多大作用,然而會對“他”產生重大影響。這種第三人效果很容易對受眾的行為產生巨大影響,產生群體集聚的社會性行為。
在社會化媒體日益發展的今天,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的崛起。人們在虛擬空間中的匿名性,使其更愿意將自己歸屬于某個群體,從而防止在意見的潮水中迷失方向。通過一系列的群體規范和自我同一性認知,忽略了對事件真偽的判斷,被群體的暗示與感染充斥。從而弱化了現實生活環境中的社會傳播機制。微信朋友圈中,“我們”的共同體意識增強,群體之間互動頻率高,易形成精神上的一體化。
3 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
從理論上講,“大數據”(Big Data),一方面,反映的是規模大,從而我們無法在一定時間內用常規軟件工具對其內容進行抓取、管理和處理;另一方面,這種海量數據的獲取、存儲、管理、分析、挖掘與運用的全新技術體系,對廣大新聞工作者的業務和工作有重要影響。最早提出大數據概念的是美國數據學家維克多.邁爾.舍恩伯格。
大數據的大,體現為數據規模的海量性以及數據獲得的便捷性與低成本。過去的數據相對單一,成本和時間耗費較多[3]。而大數據則通過一種可視化的分析,運用算法進行精準化計算,從而透過多層次、多維度的數據分析,對事件的分析有更準確的判斷。大數據為我們提供了建構世界的新范式和預測世界的新技術。大數據技術有助于我們對微信謠言的情況做實時準確的分析、統計以便采取相應的措施。
4 大數據環境下微信謠言治理的對策
數據驅動,對熱點事件進行及時的解讀從而減少傳播隔閡。當代的新聞人應學會用數據說話,深入解讀,用數據的觸角延伸人們的思維認知。如數據圖表,數據地圖都可以為熱點事件的解讀提供切實可行的工具和手段。讓人們對熱點事件有全面系統的認識,防止片面的觀點對其產生影響。既讓我們看到輿論的內容又展現輿論的關系。辟謠不是對一則謠言的消除,而是積極引導,在人們的頭腦中融入新的信息。
實施數據監測,對輿情的準確把握。陳力丹教授指出:“輿論分為顯輿論和潛輿論?!盵4]我們運用大數據技術,對輿論和輿情進行有效的監測,有利于我們的謠言治理工作的有序進行。發揮開放、關聯的數據運行模式,使其發揮解讀的作用。
設定某條信息的最大轉發次數,對謠言的蔓延做到有效控制。運用算法,對信息的轉發量做精準分析,從而防止謠言信息的大量擴散。在謠言產生與傳播的關鍵環節展開治理。
樹立平臺意識,建立對話機制,打通意見場?!叭缃?,平臺型媒體日益成為新聞傳播領域的一道風景線?!盵5]如何打通官方和民間兩個輿論場是我們需要思考和把握的。促進意見公開,培養平臺思維,平臺意識對于我們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十分關鍵。因此,打通意見場,樹立溝通的話語體系,有利于我們的謠言治理和輿論引導工作。
微信朋友圈可能會傳播謠言,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講,它的強關系屬性有利于謠言的凈化和信息的健康傳播。我們在進行謠言治理的時候,一定不要忽視謠言的泛化。人們在熟人圈子里更容易把一些問題簡單地歸類和標簽化。有時,為了突出某個信息的要素,不假思索地進行擴散傳播。從社會心理的角度講,人們的好奇和不安的情緒會促使其對真相的渴望,在難以尋求信息源時,他們往往訴諸于感情,從而有效地迎合了微信這種“強關系、弱媒體”的屬性。我們通過大數據技術,正是以精準化的定位,有效的解讀和強有力的數據驅動對謠言進行控制?!爱斠恍┳匀粸暮Πl生時,社會環境遭到破壞,社會表層與深層之間嚴重脫節?!盵6]媒體的井噴式報道涌現的時候,自媒體環境下的受眾更需要理性與客觀,這是防止情緒化和謠言蔓延的有效措施。而大數據技術正為我們進行數據抓取和數據整合提供了有利的工具。
4 結論
綜上所述,在進行微信朋友圈謠言治理時,我們要結合社會化媒體的新趨勢和新特征,有針對性地進行治理;應對微信朋友圈中的用戶思維進行分析,注重反饋機制。從而發揮微信的優勢,形成健康的傳播環境,有利于民間輿論場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86,88.
[2]彭蘭.網絡傳播概論[M].4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116,128.
[3]喻國明,李彪,楊雅,等.新聞傳播的大數據時代[M].1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5,8,11.
[4]陳力丹.新聞理論十講[M].1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
[5]彭蘭.社會化媒體[M].1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278,294.
[6]陳力丹.畸形的輿論形態——流言的傳播[J].新聞愛好者,2011(5):4-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739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