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行為視角下微信朋友圈傳播行為探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利用微信朋友圈時時處處與人交往和分享動態,不停歇穿梭在虛擬與現實交往空間之中,已經內化為大眾潛意識里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微信朋友圈私人領域與公共領域的雙重特征,凸顯大眾主體性,使得自我呈現多樣化。從傳播學視角闡述其理論與傳播的關系,運用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解讀微信朋友圈的傳播行為,通過朋友圈個體交往行為真實性、正確性和真誠性的合理性建構,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營造郎清的朋友圈環境。
關鍵詞:交往行為;微信朋友圈;戲劇行為;目的性行為
中圖分類號:G206;F71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177(2019)07-0052-03
1 作為傳播活動的交往行為
微信朋友圈作為個體交往行為的虛擬化社區,在增進交流、協調行為、傳播知識方面發揮著不可替性職能。無數個體借助微信技術平臺壓縮時空距離,堆砌虛擬交往空間,是現代交往行為的常態走勢。但過渡沉溺于朋友圈,便不能脫離朋友圈視野,使得交往受限,逐漸被媒介殖民化。朋友圈作為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的雙重空間,呈現多種行為。依據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概分為戲劇性為,目的性行為,規范調節行為和交往行為。不同的行為側重點自然不同,但究其根本無不圍繞自我呈現與信息分享兩種行為。正確解讀朋友圈交往行為,有助于引導人們理智對待交往工具,關注現實交往,拒絕媒介殖民化,推進微信使用的合理性建構。
2 微信朋友圈“交往行為”類型分析
2.1 目的性行為
這種行為有著鮮明的目標取向,行動者在權衡、比較各種手段后,往往會選擇一種最有“效率”的手段以達到目標。行為主體結合周圍環境,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采取一定手段影響他人,進而達到自身所希望的狀態。使用朋友圈發布信息,是行為主體發揮主觀能動性,有意無意影響別人的直接行為體現。同時,個體以符號的形式虛擬出現在朋友圈,受眾以“去身體化”的符號形式瀏覽朋友圈,交往在朋友圈中以點贊、轉發或瀏覽等方式發生,受眾亦在主動或被動接受影響。交往是朋友圈存在的基本動力,朋友圈中的相關內容皆可理解為個體對微信好友進行的“交往傳播”,也是個體單方面、主觀主動地對外輸出信息,與人交往。利用朋友圈傳遞信息,代替個體或者延伸個體部分功能、范圍與行動已是數見不鮮。朋友圈本身的潛在價值也在不斷得到開發和轉化為現實價值。但朋友圈本身存在工具性特質,微商充分挖掘朋友圈潛藏人脈資源,企業員工不停歇要求員工在朋友圈宣傳公司發展理念,實體店在朋友圈打造自己的售賣點,各式各樣的學習鏈接不斷。例如,微信公眾號“輕客”,是個專注學習英語的平臺,寒假推出《100天TED英文演講訓練營》課程,用戶付費參與其課程每日學習后需分享朋友圈來打卡。這一分享朋友圈的打卡行為,既可以讓微信好友知悉自己的動態,也是“輕客”利用朋友圈在為自身宣傳。若是有微信好友加入,分享者可以得到補卡券,“輕客”可以獲得報名費,可謂是“一箭四雕”。
2.2 規范調節行為
即一個群體受共同價值約束的行為,行為者嚴格遵守那些由個體組織起來的群體所具有的價值期望。朋友圈信息瀏覽者皆是好友,彼此之間相對信任與了解,信息傳播在共同的行為規則與意義內涵中進行。朋友圈同時發生著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和群體傳播等符號性活動,其獨特的交互性織就了個體與社會的層層關系,而源源不斷的各種信息擴散在朋友圈,有意無意產生導向功能,使得規范性宣傳顯得尤其重要。朋友圈公共領域的特質使得相關社會規范的自由傳播和流動成為個體學習接受各種規范的別樣課堂。利用朋友圈傳播生活觀念,彰顯價值理念,弘揚社會規范,即是一種有意為之的傳播活動,也是無意識的傳播行為。例如2018年10月鄭州全城尋找的3歲男童耳蝸刷爆朋友圈和各微信群,最后一位先生在看到朋友圈轉發的消息后幫忙找回并歸還,振奮人心。然朋友圈交往信息繁雜,目的不一的差異化信息源有時也會扭曲和消解共同的社會規范,提高媒介素養,識別信息源與信息內容愈顯重要。
2.3 戲劇行為
指行為者在一個觀眾或社會面前有意識地表現自己主觀性的行為。這種行為重在自我表現,通過自我表現達到吸引觀眾、聽眾的目的。朋友圈有意無意顯示的符號都在以個性化方式展現自我,從而使對方以點贊、評論等方式來作出回應。朋友圈是舞臺,用戶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符號多展現自己的臉部表情、身體姿態等非語言線索或所處情境,情景不同呈現不同。朋友圈建構自我形象,獲得點贊、評論或轉發,可以促進社會交往行為的發生,自我呈現逐漸成為人際交往的基礎。從社會心理學而言,朋友圈自我呈現是為了建立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而展示自己的過程,是發布者對虛擬以及現實人際關系施加影響的一種體現,并能夠實現對個人與他人的共同作用。而頻繁在朋友圈戲劇性表現自我,易于讓人審美疲勞,產生倦怠,從而影響虛擬與現實交往。
2.4 交往行為
指行為者個人之間以語言為媒介的互動,行為者使用語言和非語言符號作為理解其相互狀態和各自行動計劃的工具,以期在行為上達成一致。交往行為涉及目的性行為、規范調節行為和戲劇行為。朋友圈以其獨特的表現性成為交往不可或缺的平臺,其簡單有限的交往形式背后卻有著獨特的交往行為。比如朋友圈曬照獲得他人點贊與評論,能在此基礎上進行交流獲取來自他人的信息,是自我肯定的過程,也是米德研究自我傳播言明的“主我”作用于“客我”的過程。但是“交往并非完全基于熟人關系與一定的情感而自覺產生,熟人間的交往并不全是十分純粹地處關系、交朋友,而是伴隨著一定的現實利益訴求。在沒有一定利益要求時,人際關系變得疏遠,現實中大多數微信好友關系實際上都變成了‘弱關系’?!蔽⑸潭嗍侨绱恕S脩艮D發與評論的交往行為多是自我意見、態度與認知思想的表達,以期塑造別人眼中的自己,達到呈現效果。朋友圈圍繞特定主題“刷屏”的一致行為是交往理念的共享。 3 朋友圈交往行為有效性建構
哈貝馬斯認為,在一個以理解為目的的交往過程中,任何交往活動的參與者在施行任何言語行為時,必須滿足若干個普遍有效性要求并假定可以被驗證(或者實現),哈貝馬斯同時指出,一個交往行為只有在參與者相互提出的有效性要求都能得到兌現的情況下才能不受干擾地持續進行。概言之,交往行為要符合真誠性、真實性、正確性三個方面的要求,朋友圈也不例外。
朋友圈交往行為的真實性主要是指發布朋友圈的信息必須是真實有效的,沒有虛假情況的出現。朋友圈發布信息的真實性要求是對朋友圈使用者最為基礎的要求,只有確保朋友圈發布的各種符號以客觀事實為依據,才能使交往行為具有影響力。個體在朋友圈發布的信息若失去真實性,那其交往行為的目的最后注定是失敗的。朋友圈具有開放性和自主性,任何使用者都可以成為信息傳播的主體。朋友圈為交往行為的發生提供了捷徑,提高了交往效率。但忽視交往行為真實性的行為依舊扼制不減,需要個體使用者嚴格要求自己,確保使用朋友圈交往行為真實性的實現。
正確性是人們對客觀事實的贊同和認可,是判別事物、活動的價值基礎。朋友圈交往行為的發生,應該遵循法律法規的約束,遵守認同的社會規范。在遵守相認同規范的朋友圈中,微信好友有共同的利益和價值標準,這些共同的利益和價值標準就是大家共同遵守的規范。交往行為的正確性就是這些公認的規范。對交往行為的正確性要求是為了達到最后的交往行為符合個人預期與社會預期。即無論使用朋友圈的目的為何,都不應被微信好友和社會所拒斥,我們一定要考慮朋友圈使用過程中交往行為的正確性以及交往結果正當性兩個問題。
真誠性表現為個體的真實自我展現。個體通過不同的符號在朋友圈呈現各類信息,一定要是發自內心的真誠的意愿和想法。朋友圈點贊、評論、轉發等形式豐富了交往行為,行為的真誠性不應因為交往形式的改變而缺失。當個體想要表達意見和想法時,不應該因為朋友圈的虛擬性而忽略真誠性,所有發布的狀態、傳播的信息一定是個體發自內心的真實反映。朋友圈開放性特質,使得使用者都擁有自己的表演舞臺,可以向好友充分展現自我個性。如何實現朋友圈個體行為的真誠性,要求每一個朋友圈使用者在自我外顯的過程中,展現出純真的自我,只有這樣朋友圈交往行為才會獲得他人的理解和尊重。
4 結語
微信朋友圈是現實人際關系在虛擬空間的映照。朋友圈塑造的個人形象多以發布照片、評論、轉發、分享心情等形式展開。個體在其所處的朋友圈內傳播信息,不受時空限制,提高信息傳播的速度。而不當或過度沉溺于朋友圈,會使人們的交往關系呈現出病態狀況,交往的風險性增強,交往的空間范圍不斷縮小。正確對待朋友圈交往行為,需要個體秉承真實性、真誠性和正確性理念,自覺遵守法律法規,遵循社會規范,防微杜漸朋友圈不應當淪為印象管理或賺錢的工具。對于個體而言,創造一個投入、豐富、充滿意義以及自我實現的朋友圈尤其重要,就像汪涵說的“妥善管理一下自己的朋友圈,讓它成為我們真正意義上的朋友交流的好地方”。
參考文獻
[1]石義彬.單向度 超真實 內爆——批判視野中的當代西方傳播思想研究[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79.
[2][德]哈貝馬斯,張博樹譯.交往與社會進化[M].重慶出版社,1989:3.
[3]韓新明.基于行為分析的微信朋友圈信息傳播模型[J].現代情報,2018(07):64-68.
[4]梁巍,白金.從大眾文化與人際傳播視角解讀微信朋友圈[J].學研:出版廣角,2018(05):76-78.
[5]彭倩.微信“朋友圈”的社會功能及提升對策研究[J].長江叢刊.2018(14).
[6]何續亮.鏡像理論下的微信朋友圈傳播行為再探究[J].傳媒論壇,2018(12):118-119.
[7]朱薇,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現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社會支持的中介作用[D].南京師范大學,2018.
[8]王會,李娜.認同、重構、對話、共塑:微信朋友圈的精神交往路線[J].新聞知識,2018(3):9-13.
[9]趙紅勛,張卓.微信朋友圈的空間敘事探析[J].編輯之友,2018(6):40-4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60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