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率專業化與廣播節目創新的思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蓬勃興起,新媒體和傳統媒體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廣播節目面臨著巨大的生存挑戰。廣播頻率專業化的發展,在工作開展中強化內容、對象和服務的專業化發展。這種服務模式對頻率進行特色定位,突出地方化、分眾化和精品化,在全國廣播頻率改革中受到推廣和應用。筆者根據實際工作經驗,對廣播頻率專業化及廣播節目創新進行探討,希望對提升廣播頻率專業化的發展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 廣播頻率;專業化;節目創新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9)236-0078-02
在總結廣播發展經驗的基礎上,人們提出了廣播頻率專業化的概念,其目的是將廣播受眾和市場進行細化,注重節目發展的特色,更好地為聽眾提供針對性的服務。在通常情況下,廣播頻率專業化主要包括內容和聽眾兩個方面,頻率專業化的開展以聽眾為出發點。頻率專業化的發展要考慮聽眾在年齡、文化背景、職業和層次上的差別,通過對廣播節目進行創新,適應不同聽眾對專業頻率的基本需求。
1 廣播頻率專業化概述
廣播頻率專業化的進程就是從“廣播”到“窄播”,從“大眾”到“小眾”的過程,滿足不同人群的需要而專門制定的節目頻道。進入21世紀,在互聯網和電視的雙重沖擊下,我國廣播事業遭受了巨大的打擊,在一定程度上擠壓了廣播的生存發展空間,使其漸趨邊緣化,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從中央到地方,大規模的廣播頻率專業化的改革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廣播節目主持人的個性化、平民化特征也愈發凸顯。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深化,廣播的發展中必須面對來自市場上各種形式的競爭。1986年,珠江經濟臺的開播對全國廣播改革起到了推動作用,在改革進程中不僅這種變化不僅體現在播出方式、節目形式和內容的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頻率專業化的發展道路。在幾十年的摸索和發展中,我國廣播電臺頻率專業化進程得到了完善,交通、教育、經濟、民生、音樂、文藝、娛樂等具備鮮明特色的廣播比比皆是,廣播頻率專業向著定位細化、受眾分級的方向發展。在頻率專業化的格局確立以來,廣播的發展充分考慮自身的基本情況,滿足社會和市場的基本需求,追求效率和收聽效果,總體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002年,原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第二套節目10月28日起改版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經濟之聲”,我國正式開啟了廣播頻率專業化的發展道路。同年12月2日,全新推出的“音樂之聲”頻率,開創了我國第一家類型化電臺,希望“用音樂節目收復廣播失地”。特別是2003年全國廣播影視工作會議上,廣電總局將這一年定位“廣播發展年”。在這之后,各地廣播電臺專業化改革勢頭高歌猛進,集中形成了“新聞(綜合頻率)、音樂頻率、交通頻率”三足鼎立之勢。在這樣的大背景和新形勢下,開始涌現出一批個性化的廣播節目主持人,他們的個性化特征和語言風格為我國的廣播事業帶來活力。
2 廣播頻率專業化過程中面臨的問題
專業化就是將受眾細分,以聽眾為本,用更加專業和細致的節目服務廣播聽眾。由于過分強調頻率內容的專業化,導致目前國內廣播界出現了“為了專業化而專業化”的錯誤指向。目前的一些專業廣播電臺由于盲目追求“專業化”,導致聽眾紛紛流失,實在是一種得不償失的做法。在一些地方臺的發展中,將主要目標放在經濟效益上,頻率定位和節目的安排混亂,廣告商決定了節目的形式和內容,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聽眾的流失,造成頻率傳播范圍縮小、聽眾呈現下跌的趨勢,很多聽眾反映廣播內容空洞,浪費了大量的聽眾資源。廣播頻率專業發展中要把握好一定的“度”,及時解決面臨的實際問題,促進頻率專業化的可持續發展。
廣播頻率專業發展中,專業程度不高、特色不明顯的情況十分普遍。一方面,在節目比例設置時,專業性節目較低的情況十分普遍,比如某新聞廣播電臺,全天共播出18個小時,但是新聞節目只有不到兩個小時,大部分時間充斥著廣告、娛樂類節目,這樣的比例稱不上專業的新聞廣播,聽眾反響很差。另一方面,專業節目制作不足。比如,很多專業頻率廣播忽視主持人的打造,在節目播出時主持人毫無特色,照本宣科式的主持引起很多人的反感,這種的專業頻率積累不了聽眾資源和品牌優勢,逐漸喪失節目魅力。
3 頻率專業化進程中廣播節目創新策略
3.1 頻率專業與廣播節目宣傳創新
專業頻率廣播要注重節目宣傳上的創新,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進行。一是通過具有代表性的頻率宣傳曲和欄目背景曲的多次循環播放,強化聽眾對專業化廣播頻率形象的認識。例如風靡一時的“都市之聲”節目就采用了超容量的推介手段,循環播放首代表都市之聲的形象歌曲和都市之聲條欄目的形象音樂,加深了都市之聲在聽眾心目中的專業化形象。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品牌效應,利用成熟的專業化節目品牌對廣播頻率進行推介,從而提高整個廣播頻率的專業化形象和整體知名度。
3.2 明確立場
在頻率專業化背景下,廣播面向特定收聽對象的“窄播化”特點更為明顯,籠統地要求廣播主持人要為老百姓服務、為群眾說話已經無法適應新形勢的需求。在面對特定的目標聽眾時,節目主持人要以聽眾為導向,充分考慮目標聽眾的習慣、愛好、偏向等,善于換位思考,廣播節目在立場、觀點要具備個性化特征。“中國之聲”的《新聞晚高峰》的主持人姚軼濱在與嘉賓就社會熱點問題交流討論時,觀點突出,個性鮮明,在節目中彰顯了他自己的個人特色。
3.3 鮮明的情感色彩
廣播節目要突出情感色彩,聽眾大多是感性的,他們不希望主持人拿著稿子照本宣科,鮮明的情感色彩不僅能體現出主持人對新聞事件的偏向,還有助于引導聽眾情感,進而達到良好的收聽效果。在傳播加互動的廣播形式下,聽眾對主持人的要求不是一味的說毫無破綻的話,而是通過語言色彩來表達喜愛憎惡。在“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的一期節目中針對女大學生給母親過生日卻因覺得打包丟臉而與母親發生爭執揚長而去一事,主持人用接連幾句反問的形式表達對于女大學生行為的不滿和質疑。 3.4 鮮明的個性色彩
主持人在分析問題、組織語言的過程中都能體現一定的個性化,裝腔作勢還不如坦誠相見。北京交通臺《動感北京》《一路暢通》的主持人王佳一就以她在節目中的“呵呵傻笑”受到聽眾的喜愛。她性格爽朗大方、幽默活潑,善于做打油詩、編順口溜,還喜歡把歌詞改編在節目中清唱,常常在節目中自嘲唱歌跑調,逗樂聽眾。這樣一來,拉近了聽眾與節目的心理距離,使節目氛圍更加輕松隨意。
3.5 語言風格的個性化
人們常說,交通臺是車輪上的廣播,是車廂里的文化。交通廣播主要面向司機個乘車人等移動人群。聽眾在動態中收聽的特點,決定了其語言表達的動態性。在語言風格上改變了以往四平八穩的穩態樣式,加快語言節奏額變化,跳躍式行進。服務性語體的要求是熱情、關照、親切。
3.6 打造以主持人為核心的品牌
在頻率專業化的發展中,廣播節目要注重主持人的打造,節目的發展中要確保一定的權威性和吸引力,避免因過于平淡淹沒在大眾視野。在主持人的培養上,不僅要具備專業的語言基本功,同時在語言風格上貼近地方特色、體現親和力,這樣才能被聽眾所銘記。比如安陽電臺《市政熱線》節目主持人凌光在主持節目的過程中可以為聽眾排憂解難,在他主持節目時段,熱線電話不斷,收聽率較高,這充分體現了主持人在廣播節目中重要性。因此,廣播頻率專業化發展中,要打造專業的節目主持人,實現專業頻率的健康發展。
4 結論
總而言之,在多元化發展背景下,聽眾對廣播節目的需求更加個性化,這給廣播頻率專業化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頻率專業化發展中,工作人員要對自身的優勢和不足有明確的把握,通過完善節目形式和內容,打造專業化的主持人,在節目主持的過程中貼近人們生活、立場鮮明、具備一定個性和情感色彩,在節目主持中可以引導聽眾輿論導向,滿足聽眾對頻率專業的多元化需求,提升廣播電臺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價值。
參考文獻
[1]李秀磊.北京交通廣播:品牌戰略推動頻率專業化發展[J].傳媒,2011(11):37-39.
[2]陳小蓉.走廣播頻率專業化道路打造廣播品牌效應[J].視聽,2016(6):44-45.
[3]馬德兵.搭建三個平臺,尋求經濟廣播新突破——關于經濟廣播定位與頻率專業化的思考[J].中國廣播,2010(2):49-51.
[4]趙偉.頻率專業化經營中管理者須強化的4個意識[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1(4):88-89.
[5]朱丹.淺談我國廣播頻率專業化發展下廣播節目主持人的個性化特征[J].文藝生活·文海藝苑,2014(2):14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739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