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野縣耕地土壤耕層有機質變化趨勢及分布特征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整理第二次土壤普查化驗數據和2018年耕地質量調查評價化驗數據,并進行對比分析。結果表明,土壤有機質呈顯著上升趨勢。在此基礎上,分析了耕層有機質含量在行政區域、不同土類、耕層質地上的分布特征,探討了影響耕層有機質含量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主要調控措施。
關鍵詞 耕地土壤;有機質;耕層質地;變化趨勢;分布特征;河南新野
中圖分類號 S153.621;S15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10-0136-02
土壤有機質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標志之一,它決定土壤結構、持水量和溫度,而且決定著土壤的物理化學性狀,即土壤代換能力和緩沖性,同時又是土壤中營養元素的重要來源[1-2]。為了掌握新野縣耕地土壤耕層有機質變化趨勢及分布特征,有針對性地指導耕地質量建設,筆者整理了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化驗數據和2018年耕地質量調查評價化驗數據,并進行了對比和分析。
1 耕層土壤有機質分級與變化
利用2018年78個樣點土壤養分分析數值,在“縣域耕地資源管理信息系統”中制作點位圖,然后通過空間插值,將有機質賦值給“耕地資源管理單元圖”,再對其有機質含量進行統計分析。結果表明,新野縣耕地土壤0~20 cm耕層有機質變幅為10.74~25.53 g/kg,加權平均為16.52 g/kg。按照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分級標準對2018年各單元的有機質數據進行分級統計,結果全縣耕層土壤有機質等級集中分布在三級和四級(表1)。
與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數據比較,有機質一級、二級面積占比仍然為0;三級面積占比由0上升到13.04%;四級面積占比由64.25%上升到86.96%;五級面積占比由34.19%減少到0;六級面積占比由1.55%減少到0(表1)。整體情況與第二次土壤普查比較,土壤有機質呈顯著上升趨勢,而且變幅顯著縮小。
2 耕層土壤有機質分布特征
2.1 有機質在各鄉鎮的分布
施庵鎮、溧河鋪鎮、上莊鄉、歪子鎮、新甸鋪鎮有機質平均含量較高,平均值在16.8~17.8 g/kg之間;漢城街道辦事處、漢華街道辦事處、王集鎮、前高廟鄉、城郊鄉、上港鄉有機質含量居全縣中等水平,平均值在15.0~15.9 g/kg之間;沙堰鎮、王莊鎮、五星鎮、樊集鄉有機質含量平均值較低,在12.9~14.6 g/kg之間。
2.2 有機質在不同土壤類型上的分布
新野縣耕地土壤包含砂姜黑土、黃褐土、潮土三大土類,在耕地總面積中占比分別為64.70%、19.40%、15.90%。不同土類有機質含量統計結果顯示(表2),砂姜黑土有機質含量平均值為17.34 g/kg,明顯高于其他2個土類;黃褐土有機質含量平均值為15.00 g/kg,在3個土類中居中等水平;潮土有機質含量平均值為13.65 g/kg,屬于全縣有機質含量最低的土類。
2.3 有機質在不同耕層質地上的分布
不同耕層質地有機質含量水平統計結果顯示,重壤、黏土有機質含量最高,平均值分別為17.31、17.18 g/kg;中壤有機質含量中等偏高,平均值為15.14 g/kg;輕壤、砂土、砂壤有機質含量較低,平均值在13 g/kg左右。其基本規律是,偏黏重的耕層質地有機質含量較高,中壤質地的有機質含量中等,偏砂性的耕層質地有機質含量較低(表3)。
3 耕層土壤有機質影響因素分析
3.1 土壤屬性
從成土母質看,砂姜黑土為湖相沉積物,成土歷史悠久,熟化程度高,耕層質地大多為重壤、黏土和中壤,保水保肥能力強,有利于有機質的積累;黃褐土和潮土為洪沖積物,成土歷史相對較短,耕層質地既有中壤、輕壤,又有砂壤、砂土,其中的中壤土蓄水保肥能力適中,對于有機質的積累也比較有利,但其中的輕壤、砂壤、砂土蓄水保肥能力較差,不利于有機質的積累[3]。
3.2 土壤管理措施
對于新野縣而言,影響土壤有機質含量的土壤管理措施最主要的是植物莖葉還田數量。近30年來,新野縣主要農作物生物產量大幅度提高,歸還土壤的莖葉量也隨之增加。尤其是近10年來,隨著秸稈禁燒力度的加大和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項目的實施,秸稈還田數量大幅度增加,促進了土壤有機質的提升。
秸稈還田數量與種植制度關系密切。從新野縣近幾年農業生產實踐看,在小麥—玉米一年兩熟種植制度下,大多實行了小麥秸稈和玉米秸稈雙季還田,有利于提升耕層有機質含量;在“小麥—花生”一年兩熟種植制度下,只能實行小麥秸稈單季還田;在春玉米一年一熟種植制度下,只能實行玉米秸稈單季還田;在春花生一年一熟種植制度下,都沒有實行秸稈還田。這種秸稈還田量的差異直接影響了耕層有機質的積累數量[4]。
4 耕層土壤有機質調控措施
從有機質含量分級情況看,目前新野縣耕層土壤有機質含量整體處于中等水平,為了進一步提高耕地質量,必須持續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一是要重施有機肥,大力推廣秸稈還田和沼液沼渣施用技術;二是要采取保護性耕作措施,部分推行一年一熟耕作制度,利用冬季休閑期種植綠肥,春季掩青肥田;三是實行每3年輪番1遍深耕深松,改善土壤理化性狀,促進土壤有機質的轉化和積累[5-7]。
5 參考文獻
[1] 楊曉.縣域土壤有機質空間分布研究[D].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18.
[2] 李佳穎,劉新源,李洪臣,等.三門峽土壤有機質含量分布特征及其與煙葉品質的關系[J].江蘇農業科學,2016,44(12):475-479.
[3] 孫翠珊.文登區土壤有機質及有效態微量元素的空間分布和影響因子分析[D].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17.
[4] 張枝枝,張福平,燕玉超,等.渭河兩岸緩沖帶的土壤有機質含量分布特征及其影響因子[J].土壤,2017,49(2):393-399.
[5] 湯斯崴,林清美.澧縣耕地土壤有機質狀況及其差異性分析[J].湖南農業科學,2018(12):41-44.
[6] 崔正果,李秋祝,張恩萍,等.玉米秸稈不同還田方式對土壤有機質及微生物數量的影響[J].玉米科學,2018,26(6):104-109.
[7] 劉煥軍,謝雅慧,潘越,等.黑土區田塊土壤有機質空間分異及分布研究[J].土壤通報,2018,49(6):1445-1451.
作者簡介 侯宛森(1967-),男,河南新野人,農技師,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
收稿日期 2019-01-2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939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