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1961—2010年合作市日照變化特征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選用合作市1961—2010年的日照時數記錄,采用線性傾向估計方法分析月、季、年日照時數變化特征。結果表明,2月、6月、9月、10月日照時數呈遞減趨勢,其中9月日照時數遞減最明顯,其次是10月,其他月份呈遞增趨勢;四季日照時數總體呈遞減趨勢,且冬季>秋季>夏季>春季,各季日照時數均為波動變化;年日照時數總體呈波動變化。分析結果對更好地指導太陽能資源工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日照;變化特征;甘肅合作;1961—2010年
  中圖分類號    P422.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06-0170-02
  日照是指太陽在一地實際照射的時數。在以給定時間,日照時數定義為太陽直接輻照度達到或超過120 W/m2的那段時間總和,以小時(h)為單位,也稱實照時數[1]。隨著全球氣候的變化、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和人口越來越密集,城市大氣中的空氣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氣溫、日照時數等氣象要素發生了明顯變化[2-3]。近來,不少學者對太陽輻射、日照時數、日照百分率的氣候變化進行了研究。
  日照時數變化是引發氣候變化的重要氣象因子之一,也是表征一個地方光照條件優劣和熱量程度的重要指標,對農業生產至關重要[4-7]。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對太陽能資源的利用十分迫切,而太陽能已經被國際公認為是未來最有競爭性的能源之一。合作市海拔高、太陽輻射強、空氣污染少,對合作市近50年日照時數變化特征進行分析,對更好地指導太陽能資源工程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選取合作市1961—2010年的日照時數資料,計算出各月,春(3—5月)、夏(6—8月)、秋(9—11月)、冬(12月至次年2月)各季和年日照時數的時間序列。采用線性趨勢傾向估計方法分析月、季、年的日照時數變化特征,得出其變化規律。
  2    結果與分析
  2.1    月日照時數變化
  從表1可以看出,2月、6月、9月、10月日照時數較少,9月日照時數最少;其他月份變化較為平穩,11月、12月日照時數較其他月份偏高,12月達最高值,為216.6 h。最大值與最小值相差55.9 h。
  2.2    季日照時數變化
  2.2.1    春季日照時數變化。春季平均日照時數為206.9 h,從圖1春季日照時數變化曲線可以看出,1962年、1963年、1965—1983年、1985—1987年、1989—1990年、1992—1997年、1999—2002年、2004—2010年日照時數比季平均值偏多,其余年份均比季平均值偏少。1965年出現極大值,為273.4 h;1963年出現極小值,為194.7 h。平均日照時數偏多年份多于偏少年份,日照時數總體呈遞增趨勢,說明春季日照時數變化大,分布不均勻。
  2.2.2    夏季日照時數變化。夏季平均日照時數為202.4 h,從圖2夏季日照時數變化曲線可以看出,1962—1969年、1971—1975年、1977—1983年、1992年、1994年、1995年、1997年、1999—2002年、2009—2010年日照時數較季平均值偏多,1984—1991年的日照時數較季平均值偏少。最大值出現在1969年,為273.2 h;最小值出現在2003年,為163.1 h,兩者相差110.1 h。夏季日照時數總體呈減少趨勢。
  2.2.3    秋季日照時數變化。秋季季平均日照時數為186.3 h,從圖3秋季日照時數變化曲線可以看出,1963年、1965—1974年、1976—1981年、1983、1988、1990—1995年、1997年、1998年、2001年、2002年、2004年、2010年日照時數均比季平均值偏多,其余年份比季平均值偏少。最大值出現在1965年,為238.1 h;最小值出現在1985年,為145.9 h,兩者相差92.2 h。秋季日照時數總體呈遞減趨勢,呈明顯的波動變化,分布極為不均。
  2.2.4    冬季日照時數變化。冬季平均日照時數為203.9 h,從圖4冬季日照時數變化曲線可以看出,1963年、1967年日照時數比季平均值偏多,其余年份日照時數均低于季平均值。最大值出現在1967年,為232.5 h;最小值出現在1989年,為121.2 h,兩者相差111.3 h。冬季日照時數總體呈遞減趨勢,且偏少明顯。
  綜上所述得出,四季日照時數總體呈遞減趨勢,且冬季>秋季>夏季>春季,冬季遞減非常明顯,春季最小。各季日照時數均為波動變化。
  2.3    年日照時數變化分析
  合作市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38.4 h,從圖5可以看出,1963年、1965年、1968—1969年、1973年、1977—1980年、1983年、1987年、1990年、1994年、1996—2002年、2004年、2006年、2010年日照時數較年平均值偏多,其余年份日照時數較年平均值偏少。最大值出現在1998年,為2 643.7 h;最小值出現在1989年,為2 100.0 h,兩者相差543.7 h。年日照時數總體呈波動變化。
  3    結論
  分析結果表明,2月、6月、9月、10月合作市日照時數呈遞減趨勢,其中9月日照時數遞減最明顯,其次是10月;其他月份呈遞增趨勢。四季日照時數總體呈遞減趨勢,且冬季>秋季>夏季>春季,冬季遞減非常明顯,春季最小;各季日照時數均為波動變化。年日照時數總體呈波動變化。
  4    參考文獻
  [1] 中國氣象局.地面氣象觀測規范[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3.
  [2] 薛德強.濟南的城市發展對氣候的影響[J].氣象,1996,22(2):3-6.
  [3] 李明香,才榮輝,金魏.營口市近50年日照時數變化的特征分析[J].遼寧氣象,1999,3(1):10-15.
  [4] 賈金明,吳建河,徐巧真,等.河南日照變化特征及成因分析[J].氣象科技,2007,35(5):655-660.
  [5] 石慧蘭,王新堂,邵志勇,等.魯西北52年日照變化特征及原因[J].氣象,2007,33(2):93-97.
  [6] 李濤,李振蘭,王軍海,等.1971—2015年萊州市日照變化特征分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6(5):270-271.
  [7] 李君海,吳耀庭.近36年陵水縣日照變化及對農業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18):9675-967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93604.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