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洮縣近59年日照特征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利用甘肅省臨洮縣氣象局1960—2018年逐月、逐年日照時數資料,采用線性趨勢及累計距平分析方法,對臨洮縣近59年日照時數變化趨勢進行分析。結果表明:近59年日照時數的變化分2個階段,90年代前日照時數減少,大多年份小于平均值;之后日照時數偏多,大多年份高于平均值。日照時數的年際變化較大,整體呈上升趨勢,其氣候傾向率28.87h/10n,差異顯著。峰值出現在2004年,為2719.6h;谷值出現在1989年,為2146.6h;差值573.1h。日照時數的季節變化存在明顯的差異,春、秋波動較大,夏季由“兩高一低”轉為“小幅波動型”,冬季變化相對緩慢。
關鍵字:臨洮縣;日照時數;氣候傾向率;趨勢變化
中圖分類號 P20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9)10-0143-02
太陽在某地實際照射地面的時數與當地白晝長度、云量和地形等條件有關。日照時數是指在無任何遮蔽條件下,太陽中心從某地東方地平線到西方地平線,其光線(太陽輻射強度>120w/m2)照射到地面所經歷的時間長度,以小時(h)為單位,是表征太陽輻射強弱的氣象要素之一,也是氣候變化的主要氣象要素之一,與人類生產活動和動植物生長發育密切相關。因此,日照時數對農業生產布局和區域生態建設具有重要影響[1-2]。之前有不少學者對太陽輻射、日照時數、日照百分率的變化等進行了研究[3-6],大多研究截止為2000年或2010年之前,研究結果顯示日照趨勢均呈減少趨勢。近年來,隨著時間序列的增加、氣候的變暖,日照時數變化趨勢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因此,研究甘肅省臨洮縣日照時數變化,對當地政府和農業部門合理進行農業生產布局,調整種植結構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數據來源及分析方法
選用甘肅省臨洮縣氣象局1960—2018年逐日日照時數;四季劃分: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次年2月);作物生長季(4—9月)。采用線性傾向趨勢估計分析及累積距平分析[7-8]。
2 日照時數氣候變化特征分析
2.1 年、年代際變化 圖1為1960—2018年臨洮縣各年日照時數變化曲線。由圖1可知,臨洮縣歷年日照時數的變化可分為2個階段,以20世紀90年代為分界線,90年代之前,日照時數在劇烈的波動中維持偏少狀態,各年代日照時數的變化都存在明顯的峰值和谷值,且60年代峰谷差值最大,相差442.1h;之后各年代谷峰值逐漸縮小,70年代相差395.8h,80年代相差360.5h。90年代開始,日照時數持續增多,到21世紀初達到峰值,之后出現小幅震蕩后持續波動回落,但各年代平均日照時數仍高于平均水平。總體來說,90年代之前各年代日照時數偏少,之后偏多,前30年平均日照時數(2363.9h)較后29年平均日照時數(2552.1h)偏少158.2h。
從年際變化來看,近59年臨洮縣平均年日照時數2441.7h,日照時數的年際變化差異較大,整體呈明顯上升趨勢,其氣候傾向率28.87h/10n,差異顯著。這與之前學者的研究并不矛盾,主要因時間序列的選取不同而存在差異。日照時數偏多時段為1994—2008年,持續偏多15年,平均偏多141.4h;偏少時段為1968—1981年,偏少6年,持續偏少143.7h;其余年份為多少相間出現。以1989年發生突變,1989年之后日照時數又從偏少轉為偏多。日照時數峰值均出現于21世紀初,極峰值出現在2004年,為2719.6h,偏多277.9h;次峰值出現在2000年,為2711.9h,偏多270.2h;最小值出現在1989年,為2146.6h,偏少295.1h;次小值出現在1984年,為2146.8h,偏少294.91h;最大與最小值相差573.0h,相當于多年平均值的23%。
2.2 四季日照時數變化 臨洮縣近59年春、夏、秋、冬季平均日照時數分別為651.3、677.9、526.2和583.7h,氣候傾向率14.1、3.60、6.86、5.50h/10n。春季日照時數變化比較明顯,同年變化趨勢一致;夏季日照時數的變化可分4個階段:1960—1973年呈緩慢上升階段,其值高于多年平均值;1973—1993年呈劇烈波動下降階段,其值均低于多年平均值;1993年—2011年在平均線之上波動上升,2011年后在平均線上下波動;秋季日照時數的波動較大,整體呈微弱的上升趨勢,冬季變化最緩。表1為四季及農作物生長季日照時數。
從表1可知:春季日照時數最多年份是2000年,為780.6h;最少年份是1988年,為526.6h;差值254.0h,相當于平均值的39%,春季日照時數變化對年變化的貢獻較大。春季日照時數持續偏多時段為2004—2009年,持續6年,平均偏多63.4h;偏少時段為1982—1993年,持續12年,平均偏少44.0h;其余年份間變化差異較大。
夏季日照時數最多年份是2000年,為826.8h;最少年份是1983年,為536.3h;差值290.5h,相當于平均值的43%。日照時數持續偏多時段為1994—2002年,持續9年,平均偏多55.8h;偏少時段為1983—1989年,持續7年,平均偏少77.1h。
秋季日照時數最多年份是1998年,為671.0h;最少年份是1975年,為374.8h;差值296.2h,相當于平均值的56%;秋季變化較為劇烈,振幅較大。日照時數持續偏多時段為1990—1999年,持續10年,平均偏多60.3h;偏少時段為2013—2018年,持續6年,平均偏少49.2h。
冬季日照時數最多年份是1998年,為694.5h;最少年份是2007年,為468.4h,差值225.8h,相當于平均值的39%;日照時數持續偏多時段為1993—2004年,持續12年,平均偏多34.5h;偏少時段為1968—1976年,持續9年,平均偏少51.1h。 2.3 農作物生長季日照時數變化 圖2為1960—2018年臨洮縣農作物生長季日照時數距平變化趨勢,從圖2可以看出,農作物生長季日照時數距平變化趨勢與年變化的趨勢基本一致。1960—1975年日照時數波動比較劇烈,1975—1991年為偏少期,偏少最多年份為1983年,偏少188.1h;1992—2011年為偏多期,偏多最多年份為2000年,偏多231.3h,差值419.4h;變化幅度較大。
3 結論
近59年臨洮縣年日照時數、各季日照時數總體呈上升趨勢。90年代之前日照時數的波動較劇烈,之后相對平緩。年際變化中,1989年為突變點,1989以后多數年日照時數高于平均值。季變化中,日照時數存在明顯的差異,夏季最多,秋季最少。春季上升趨勢與年變化基本一致;夏季由“兩高一低”轉為“上下波動性”;秋季為劇烈波動性;冬季變化最緩。農作物生長季,日照時數的走向與年變化的走向一致,呈現由“劇烈波動期—偏少期—偏多期—緩慢波動”的變化過程。
參考文獻
[1]王得瑾,趙精珍,趙文淵,等.甘肅靖遠2017年度氣候影響評價[J].安徽農學通報,2018(13):129-130.
[2]趙精珍,趙文淵.2016年靖遠縣氣候特征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J].現代農業科技,2017,5:197-198.
[3]陳少勇,張康林,邢曉彬,等.中國西部地區近47a日照時數的氣候變化特征[J].自然資源學報,2010,25(7):1142-1152.
[4]郭艷嶺,邱新法,張素云.1965—2005年河北日照時數時空分布特征及影響因子[J].干旱氣象,2010,28(3):297-303.
[5]彭云峰,王瓊.近50年福建省日照時數的變化特征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農業氣象,2011,32(3):350-355.
[6]丁麗佳,鄭有飛,王春林,等.粵東地區近52年日照時數的氣候變化特征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2011,27(1):175-181.
[7]魏鳳英.現代氣候診斷與預測技術[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7.
[8]楊紅素,陳序東.壽寧縣近50年日照時數變化特征分析[J].環境科學與技術,2014,37(120):142-145.
?。ㄘ熅帲和趸矍纾?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47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