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西部近40年高、低溫氣候特征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利用河西走廊西部7個氣象站1971—2010年高溫(日最高氣溫≥35℃)、低溫(日最低氣溫≤-20℃)氣象資料,運用統計學方法分析了高、低氣溫的時空分布、強度和環流形勢等氣候特征。結果表明,河西走廊西部高溫天氣主要發生在中部盆地和北部川區,低溫天氣主要發生在海拔較高的北部山區和戈壁。隨著氣候變暖,高溫日數呈增加趨勢,強度增強;低溫日數總體變化不明顯,強度略有減弱。高溫天氣主要出現在6、7、8月,低溫天氣主要出現在1、2、12月。高溫天氣出現在剮熱帶高壓控制區城內,低溫天氣出現在強冷空氣堆積和入侵的區域內。
關鍵詞:河西走廊西部;高溫;低溫;氣候特征
中圖分類號 P44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9)10-0135-03
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氣候變化加劇,極端高溫事件頻發,呈現出強度大、頻次高、范圍廣等特點。極端高溫事件往往與干旱相伴而來,嚴重威脅人們的生命及能源、水資源和糧食安全等。近年來,全球高溫日數有所增多,高溫強度增強,對人類活動、健康和工農業生產均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1-2]。在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低溫天氣雖然出現的概率逐漸減小,但來勢猛、影響范圍大、危害重。因此,在氣候變暖背景下,要更加重視防御低溫對工、農、牧業的凍害及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3-4]。為此,本文分析了河西走廊西部近40年高、低溫氣候特征,以期為當地高、低溫的準確預報和預警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1 高、低溫標準
《甘肅省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發布辦法》中規定:河西走廊高溫的標準為極端最高氣溫≥35℃;在《重要天氣質量評定辦法》中規定:河西走廊低溫的標準為極端最低氣溫≤-20℃。本文規定:有1站日極端最高氣溫≥35℃或日極端最低氣溫≤-20℃定為1個高溫日或低溫日;有1站日極端最高氣溫≥37℃或日極端最低氣溫≤-22℃定為1個強高溫日或強低溫日。
2 河西走廊西部高、低溫的氣候特征
2.1 空間分布特征 河西走廊西部的酒泉市以肅北縣為南部山區、馬鬃山鎮(屬肅北縣)為北部山區,肅州區為南部川區,金塔縣和玉門市為北部川區、瓜州縣和敦煌市為中部盆地區。由表1知,近40年河西走廊西部高溫天氣次數為1575次,且地域差別很大,肅北縣和馬鬃山鎮分別僅出現4次和7次,肅州區和金塔縣出現次數也較少,而高溫天氣主要集中在金塔縣、瓜州縣和敦煌市,其中敦煌市出現672次,占總次數的42.7%;瓜州縣和金塔縣分別出現522次和313次,分別占總次數的33.1%和19.8%,3地總占總次數的95.7%。強高溫日數要遠少于高溫日數,占高溫日數的22%,在地域上也主要集中在金塔縣、瓜州縣和敦煌市。低溫天氣在各縣、市(區)都有發生,出現次數最少肅北縣65次,次少的敦煌市135次;肅州區、金塔縣、玉門市和瓜州縣分別為236次、225次、304次和289次,分別占總次數的10.6%、10.1%、13.7%和13.0%;而低溫日數最多馬鬃山鎮出現972次,占總數的43.7%。強低溫日數也明顯少于低溫日數,占低溫日數的49%,高于強高溫日數占高溫日數的比例。由于北部馬鬃山區緯度和海拔高度都較高,氣溫常年偏低,且多戈壁,沙漠氣候顯著,夜間降溫快、降幅大,低溫日數最多;肅州區、金塔縣、玉門市和瓜州縣處在酒泉市南、北川區及中部盆地邊緣地帶,海拔高度略高、多戈壁,晝夜溫差較大,高低溫日數都有所分布(玉門市和肅州區海拔高度偏高,高溫日數少);敦煌市和瓜州縣位于中部盆地區,海拔高度較低,多沙地,尤其敦煌市與新疆庫姆塔格沙漠接壤,屬于典型的沙漠氣候區,干旱少雨,白天升溫快,高溫日數較多;而南部山區肅北位于祁連山區涵養林,海波較高,降水較多,氣候濕潤,高低溫日數都不多。
2.2 時間變化特征
2.2.1 年代變化 由表2可知,20世紀70—80年代,肅州、金塔、玉門和瓜州的高溫日數變化不大,敦煌的高日數有所增加。20世紀80年代至2010年,5站的高溫日數都在增加,肅州、金塔和瓜州在20世紀80—90年代增加明顯,而玉門和敦煌在20世紀90年代至2010年增加更明顯,總體上全市高溫總日數在明顯增加;全市低溫日數在20世紀70—90年代,除肅州和馬鬃山以外,其余站點都在減少,肅州在20世紀70—80年代在減少,而在20世紀80—90年代又有所增加,馬鬃山在20世紀70—80年代增加,在20世紀80—90年代又在減少,而20世紀90年代至2010年全市低溫日數又有明顯的增加??傮w來看,全市低溫總日數在20世紀70—90年代在減少,20世紀90年代至2010年又明顯增加,21世紀初10年的低溫總日數甚至超過了20世紀70年代的低溫總日數。由此可見,全球變暖的趨勢是明顯的,高溫日數隨著年代明顯增加,低溫日數在上世紀也是減少的,但在本世紀初又明顯增加,表現了進入新世紀以來氣候異常變化,極端天氣出現頻繁。
2.2.2 年變化 由圖1a可知,河西走廊西部的高溫日數呈逐年增加的趨勢。由線性擬合統計近40年的遞增率可知,敦煌和瓜州為3d/10a,金塔為2d/10a,都是呈增加的趨勢。敦煌和瓜州出現高溫日數最多的年份為1999年,分別為34d和30d,金塔為2010年,為23d。另外,金塔有3年沒有出現高溫日數,瓜州有2年沒有出現,而敦煌則每年都有高溫日數出現。由圖1b可知,河西走廊西部低溫日數變化年變化不明顯,由線性擬合統計近40年的遞增率,除馬鬃山有增加的趨勢外,其余縣市變化都略有增或減,總體變化不明顯。除馬鬃山外,其余站點出現低溫日數最多的年份是2008年,這與2008年全國氣溫異常偏低很好的吻合,低溫日數出現次高峰的年份是1984年。另外,除馬鬃山外,其余站點都有為出現低溫日數的年份。
2.2.3 月變化 由表3知,高溫主要出現在6、7、8月,其中7月最多,占高溫總日數的51.4%,8月次之,占28.3%,再次為6月占17.3%;4、5、9只占3%,其中4月僅有瓜州出現2次高溫、敦煌出現1次高溫。低溫主要出現在12、1、2月,其中1月最多,占低溫總日數46.8%,12月次之,占30.0%,再次為12月,占18.7%;10、11、3月只占4.5%,且10月僅有玉門出現過1次低溫。 2.3 強度變化特征 由圖2a可知,河西走廊西部高溫強度總體上呈逐年增強的趨勢,20世紀70年代高溫強度較弱,20世紀80年代以后高溫強度總體有所增強,但其間20世紀90年代又有所減弱,到21世紀初10年又在增加,較強的高溫年份有1981年、1986年、2005年。敦煌最強高溫出現在1981年7月24日,為41.7℃,瓜州和金塔最強高溫出現在2005年7月15日,分別為42.1℃和40.5℃。由圖2b可知,河西走廊西部的低溫強度總體上呈逐年略減弱的趨勢,初馬鬃山略有增強外,其余各站都是減弱的趨勢,20世紀70—80年代低溫強度較強,到20世紀90年代有所減弱,到21世紀初10年又有所增加。較強的低溫年份為1984年、2003年和2008年。馬鬃山和金塔最強低溫出現在2002年12月25日,分別為-37.1℃和-29.6℃,玉門、敦煌和肅州最強低溫出現在1991年12月27日,分別為-35.1℃、-30.5℃和-29.8℃。
3 高低溫環流特征
夏季,河西走廊西部的高溫天氣主要出現在副熱帶高壓控制的區域內。高空環流形勢為: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西伸北抬,整個河西走廊為副熱帶高壓脊線所控制,這種形勢的高溫天氣持續日數多,濕度大,天氣悶熱。冬季,低溫天氣的出現與冷空氣的入侵堆積和強度密切相關。一般在烏山強高壓脊作用下,冷空氣自脊前下滑后在巴爾喀什湖至蒙古西部上空堆積,形成深厚強大的蒙古冷高壓后入侵到河西走廊,這種形勢的特點是冷空氣勢力強,氣溫下降幅度大,低溫天氣持續日數多。
4 小結
(1)河西走廊西部高溫天氣主要發生在中部盆地和北部川區;低溫天氣主要發生在海拔較高的北部山區和戈壁,中部盆地較少。
(2)年高溫日數呈增加趨勢,強度增強;年低溫日數總體變化不明顯,強度略有減弱。
?。?)高溫天氣主要出現在6、7、8月,低溫主要出現在l、2、12月。
?。?)高溫天氣出現在副熱帶高壓控制區域內,低溫天氣出現在強冷空氣堆積和入侵的區域內。
參考文獻
[1]楊曉玲,丁文魁,楊金虎.河西走廊東部近50年高、低溫氣候特征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 2011,39(11).
[2]馬鵬里,王若升,王寶靈,楊小利.我國西北地區地面最高和最低氣溫變化及分布的特征[J].高原氣象,2002(5).
[3]趙慶云,李棟梁,吳洪寶.西北區東部近40年地面氣溫變化的分析[J].高原氣象,2006(4).
[4]王鵬祥,楊金虎.中國西北近45a來極端高溫事件及其對區域性增暖的響應[J].中國沙漠,2007(4). (責編:張宏民)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47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