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近自然經營探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本文介紹了近自然經營基本理念,并從森林更新、樹種選擇、森林結構、經營方法、演替過程、經營目標6個方面闡述了近自然經營在模仿自然規律中表現出來的特征,說明了近自然經營是符合自然規律的經營理念,所采取的是“自然化”的經營措施。
關鍵詞 森林經營;近自然;特征
中圖分類號 S75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09-0143-02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basic concepts of near-nature management,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ar-nature management in imitating natural laws was expounded from forest renewal,tree species selection,forest structure,management methods,succession process and management objectives,and near-nature management is a management concept conforming to natural laws was illustrated,the management measures of "naturalization" was adopted.
Key words forest management;near-natural;characteristic
隨著我國森林經營理念和技術的逐漸深入發展,森林的“近自然”經營理念正在逐步的被廣大林業工作者所接受,全國多地都進行了關于森林近自然經營的實踐、探索和初步推廣,其經營優勢已經初步發揮,并取得了較為明顯的經營效果。
1 近自然經營的基本理念
近自然經營就是依托自然條件、借助自然力量、模仿自然規律,通過人為干預加速發育進程,培育接近自然又優于自然、質量優良、功能完備、可持續經營森林的作業體系[1]。近自然森林本質特點就是營林措施近自然化,“模仿自然、加速發育”是其經營理念的核心要義。一是理解、尊重并充分利用自然力;二是單株木作業體系;三是以鄉土樹種為主要經營對象;四是以保護生物多樣性為原則;五是林分近自然結構調整,通過目標樹等經營措施,將現有結構單一的林分改造成異齡、復層、混交的近自然林[2]。
2 近自然經營在實踐中的特征
近自然經營強調借助自然力量,科學人為干預,不斷地優化森林的結構和功能,永續利用與森林相關的各種自然力,不斷優化森林經營過程,從而使受到人為干擾的森林逐步恢復成近自然狀態的一種森林經營模式。在實踐經營中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森林更新近自然
以天然更新為主、人工更新為輔,充分利用天然更新是近自然經營最明顯的特征之一。天然更新是森林的自然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力之一,森林就是通過不斷地自我更新,逐步進行樹種的更替,實現結構優化和森林的進展演替。森林天然更新的樹種都是通過長期激烈競爭、優勝劣汰實現的。一般天然林具有多樹種混交、復層異齡、喬灌結合、生物多樣性豐富的特點,反映了自然的選擇,這樣更新形成的森林具有極強的穩定性和經營可持續性。而人工造林特別是大規模的營造純林(如20世紀70—80年代大規模營造的大面積的落葉松純林)結構簡單、樹種單一、抗逆性弱、穩定性差、生物多樣性低,極易大面積發生和感染病蟲害,造成林地土壤酸化板結。只采用一個樹種或幾個樹種一代代重復造林,會使森林的進展演替中斷、結構優化停止,使經營不可持續,人工更新是人們對自然力的強加和改變,不具有森林自然本能的屬性[3]。近自然育林提倡保護和利用天然更新,創造條件人工促進天然更新,不主張大面積營造純林而是營造多樹種混交的天然林,這種更新方式和更新類型正是近自然的體現。
2.2 樹種選擇近自然
優先強化培育鄉土樹種也是近自然經營的特征之一。鄉土樹種是經過數十萬年激烈競爭、淘汰、選擇遺留下來的適宜樹種,對地域的土壤條件及氣候條件具有極強適應性。把鄉土樹種作為森林的主要培育對象,就保證了森林的穩定性和適應性,就不會出現由于局地氣候急劇變化對森林造成災難性破壞。近自然經營在把鄉土樹種作為主要培育對象的同時,也不是絕對的排斥對適宜樹種的引種,而是強調對外來樹種一定要經過較長時間的觀察試驗,確定其適應性,并確認不會對鄉土樹種造成入侵危害后,才可以大面積引種[4]。實踐經營過程中,在造林樹種選擇、目標樹選擇、確定培育扶優樹種時,都要優先考慮本地區的鄉土樹種,也就是自然分布于本地區的樹種。
2.3 森林結構近自然
天然林特別是原始天然林,其森林結構絕大多數為復層、多樹種混交、生物多樣性豐富的異齡林,近自然經營所追求的正是這種復層、異齡、混交、生物多樣性豐富的森林結構。這種結構的森林充分地利用了森林空間,林地生產潛力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而且這種森林結構具有很強的生態穩定性和抗逆性,通常體現在對極端天氣氣候的適應性和對病蟲害、風暴、雪災和等自然災害的抵抗能力。林分越是接近自然,其生態穩定性也越好,立地適應性越強,各樹種間的關系就越和諧,產量也就越大,建立生物多樣性豐富和生態穩定的森林結構是近自然育林的一個重要原則。 2.4 經營方法近自然
近自然經營最基本的一個理念就是充分地利用自然力,借助自然的力量去實現經營目標。近自然經營理念指導下的經營措施是促進森林的“近自然化”,通過人為干預加速森林的發育進程,河北省木蘭圍場國有林場管理局在德國目標樹經營體系的基礎上,提出了“以目標樹為架構的全林經營”[3]。目標樹經營就是所有作業都圍繞目標樹進行,為其生長釋放絕對空間,促進其生長發育。全林經營就是對不影響目標樹的其他林木,也按照留優去劣的原則進行疏伐,伐除殘次林木,為保留木生長釋放空間,提高其生長量。在該作業方法中,伐除被壓壞的、殘次的、無培育前途的林木,這些被伐除的林木也是在隨著森林的自然分化和優勝劣汰中將要被淘汰的林木,提前將其伐除,為遺傳品質優良、生長勢旺盛的保留木釋放生長空間,促進其加速生長,目標樹所模仿對象就是天然林中的少數優勢木,該經營方法更是“模仿自然,加速發展”的具體體現。
2.5 演替過程近自然
森林演替的基本規律是從裸地開始,由簡單的先鋒植物入侵、定居,逐漸改變環境條件,導致后繼植物入侵形成新的群落,經過不同植物群落的更替、發展,最后形成復雜而穩定的森林群落的過程。在沒有強烈外力干擾的條件下,隨著時間的推移,同一地段上可依次發生不同的群落,出現不同的演替階段,即群落發生的先鋒階段、發展強化階段、相對穩定的亞頂極階段和成熟穩定的頂極階段[5]。一般表現為裸地被草地覆蓋,隨著土壤、環境的逐漸改變,再有灌木進入,再有適應性強的先鋒樹種進入,先鋒樹種經過多代萌生生長勢逐步減弱,能在冠下更新生長的基本成林樹種逐步替代先鋒樹種,形成比較穩定的植物群落,最后由最適應本地氣候環境的樹種形成最穩定的頂級群落。如果過度采伐特別是大量砍伐優質基本成林樹種,就會造成種源匱乏、森林環境劣化、萌生樹及雜灌旺長,破壞基本成林樹種的更新環境,打破森林的演替進程,使自然進展演替滯后,出現先鋒種循環往復的退化演替。在近自然經營實踐中,通過加強對先鋒樹種的疏伐增加林內透光度,為基本成林樹種的更新創造有利條件,對基本成林樹種天然更新能力不強的地塊進行人工補植,促進基本成林樹種更新生長,人為模仿自然演替過程,促進森林的演替。
2.6 經營目標近自然
近自然經營所追求的經營目標主要有3個,一是有合理的樹種結構和齡組結構,體現在森林的混交、異齡、復層、生物多樣性豐富的林分結構。二是森林要有強大的穩定性和抗逆性,主要表現在本地區的鄉土樹種、頂級樹種在群落中占據優勢地位。三是要有較大的蓄積量、生長量和價值量,主要是體現在以目標樹經營的方式培育優質、大徑級、高價值的木材。近自然經營就是通過科學的人為干預促進森林的演替進程,培育接近自然又優于自然、高質量、功能完備的多功能森林,實現森林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最大化[6]。
近自然經營就是自然規律的“人工化”,通過適當人為干預,促進森林的自然生長和演替進程,滿足人類社會對森林的需求。
3 參考文獻
[1] 張建華.冀北山地華北落葉松典型林分結構功能評價與近自然經營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4.
[2] 天然次生林經營路線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5,43(4):77-78.
[3] 孟曉華,蘭永生.近自然育林的幾點嘗試[J].安徽農學通報,2014,20(14):100-101.
[4] 甘露.中亞熱帶丘陵紅壤區森林演替典型階段土壤氮礦化及其有效性[D].南昌:南昌大學,2008.
[5] 朱國榮.德國近自然林業技術在歙縣的實踐和啟示[J].安徽農業科技,2018,44(4):35-37.
[6] 劉利民.森林近自然經營理念原則和方法:以河北省木蘭林區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5(4):79-80.
基金項目 河北省林業科學技術研究項目“木蘭林區流域經營關鍵技術研究”(1305448)。
作者簡介 張二亮(1982-),男,河北圍場人,高級工程師,從事森林培育工作。
收稿日期 2019-01-2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941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