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自然”聽診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區域活動時,孩子們發現一直在用的聽診器不見了,怎么辦呢?不少孩子建議:“我們自己做個聽診器吧。”雖然這聽起來很難,但我們還是實施了制作聽診器這個方案,并結合班級主題元素“游學自然”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經歷了計劃、設計、嘗試搭建、驗證、調整設計、再嘗試……最終完成了建構,制作了班級區域獨有的“自然”聽診器。整個過程中接觸了科學、技術、數學等相關學科知識,呈現了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教育的典型特征。
  情景1  消失的聽診器
  區域活動時間到了,“野營救助站”(是班本戶外野營實踐活動后生發出的應急救助角色游戲區角)發出信號。
  佳佳:老師,聽診器不見了。
  教師:聽診器是借來的,我把它還給保健醫生了(我有意將從醫務室借來的真實聽診器撤出了此區域)。
  樂樂:沒有聽診器怎么給病人看病呢?
  佳佳:對呀,沒有聽診器我們就聽不到病人的心跳聲了。
  文文:我今天還想當醫生,可是沒有聽診器……
  幾個人嘰嘰喳喳地交流著。
  樂樂:不如我們自己做個聽診器吧,這樣就不會被拿走了。
  教師:這個主意不錯,我們能設計出怎樣的聽診器呢?
  對爸爸媽媽說
  在活動中,“聽診器不見了”這件事成為孩子們關注的焦點,因此,“如何制作聽診器”成了熱議話題。圍繞這個問題,在教師的引領下,孩子們開展了一系列活動。
  情景2  我們心中的聽診器
  如何利用班級現有的“自然”材料制作出一個屬于幼兒自己的聽診器?針對這個問題,大家展開了討論。
  教師:你們還記得聽診器長什么模樣嗎?
  佳佳:有一根長長的線。
  教師:長長的線是聽診器的傳導部分,是用來傳導聲波信號的。
  樂樂:還有一個彎彎的、硬硬的東西,可以插在耳朵里聽聲音。
  教師:這是聽診器的聽音部分,叫耳件,用來接收聲音。
  豆豆:有個小小的圓片,放在心臟部位可以聽到心跳。
  教師:這是聽診器的拾音部分,也叫胸件,用來接收身體傳出來的信號。你們想做一個怎樣的聽診器呢?
  佳佳:我想做個有愛心的聽診器,這樣看病的小朋友就不會害怕醫生了。
  豆豆:我的聽診器上寫著自己的名字,這樣就不會丟掉了。
  文文:我要做兩個聽筒,讓病人和我一起聽心跳的聲音。
  ……
  對爸爸媽媽說
  在這個環節,教師采用討論的方式,帶領幼兒回憶,鞏固認識聽診器的形狀特征。并在這個基礎上引導孩子思考:我要設計一個怎樣的聽診器。鼓勵幼兒大膽想象,主動表達,為后面的設計環節做好鋪墊。
  情景3  大家一起來設計吧
  在活動中,教師利用多媒體呈現了不同的聽診器,豐富了孩子對聽診器的經驗,并引導他們將自己設想的聽診器畫出來。接下來,孩子們將美工區的工具搬進“救助站”,他們嘗試著畫出心中的聽診器。
  樂樂:我要將我的聽診器圖紙剪下來,這樣看得更清楚(其他幾個孩子也拿起剪刀學著樂樂的模樣剪了起來)。
  當幼兒畫好設計圖時,新的問題又來了。用什么材料來制作聽診器呢?
  豆豆:木片是圓的,可以做拾音器。
  樂樂:我們上次野營時收集的蘆葦葉子比較軟,可以做傳導線。
  佳佳:樹枝可以做聽音器。
  文文:我要用廣玉蘭的果頭做拾音器。
  ……
  對爸爸媽媽說
  由于“游學自然”班本課程的開展,孩子們第一時間會想到借助班級的自然材料完成聽診器的制作。在制作過程中,自然融入了數學的形狀、科學的軟硬等領域內容,消除了學科之間的壁壘,發展了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情景4  嘗試制作聽診器
  討論清楚后,孩子們帶著自己的設計圖紙來到班級材料庫。大家一邊看設計圖,一邊拿起材料觀察對比,考慮材料是否符合自己的設計意圖。選好材料后孩子回到“營救站”,開始制作聽診器。
  豆豆:我的木片拾音器做好了。
  樂樂:蘆葦葉子傳導線做好了。
  佳佳:我的聽音器是V形樹杈。
  慢慢地,一個“自然”聽診器誕生了:木片拾音器,蘆葦葉傳導線,樹枝聽音器,芝麻聽音膜。
  對爸爸媽媽說
   這一階段,幼兒進入了“工程”階段。他們根據自己的經驗和設計圖紙,選擇了合適的材料對木片、蘆葦葉和樹枝進行改造,實現了對自然材料的控制和利用,以滿足他們建構“聽診器”的需求和愿望,解決“救助站”游戲中沒有聽診器的難題。
  情景  我們的聽診器能用嗎
  初步完成之后,聽診器進入了試用階段,新問題接踵而至。
  樂樂:我的手一松,聽診器散開了。
  佳佳:芝麻殼做的聽音膜太硬,不光滑,會把耳朵弄疼的。
  豆豆:我的樹杈太小,沒有辦法戴在耳朵上。
  文文:我的拾音器總是從雙面膠上掉下來。
  教師:怎樣才能把聽診器做得牢固些呢?
  樂樂:請力氣大的小朋友幫忙把蘆葦葉綁緊一點。
  豆豆:芝麻聽音膜可以換成軟軟的彩泥,“救助站”的紗布和消毒棉也可以。
  討論之后,孩子們繼續制作。
  對爸爸媽媽說
  這一階段是驗證孩子們設計圖的重要環節,是他們初次嘗試建構后發現問題、探討解決問題、再次建構的過程。在試用過程中,孩子們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力氣大可以解決蘆葦葉松動的問題,軟的彩泥、紗布、棉球可以代替堅硬的芝麻殼。
  情景5  我們成功啦
  再次嘗試后,一個個堅實牢固的“自然”聽診器完成了。老師將孩子們的作品展示在活動室里,孩子們非常自豪。歷時近半月的“自然”聽診器活動告一段落。
  對爸爸媽媽說
  作品展示是對孩子的肯定,是鼓勵他們繼續探索、創新的動力。歷時近半月的“自然”聽診器活動告一段落?!白匀弧甭犜\器順利進駐“野營救助站”,孩子玩得不亦樂乎。后期孩子對借助自然材料改造、替代“野營休閑吧”的樂器、“野營美食區”的傳統節日美食、“野營裝備區”的服裝等STEM活動也充滿了興趣。
  鏈接:STEM教育是由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數學(Mathematics)四個相關領域整合的科學教育課程的簡稱,其中“STEM”是由這四個學科的英文單詞的首字母構成。幼兒階段的STEM教育遵循游戲化課程的相關理念,關注幼兒的現實需要,以“科學”為核心概念,圍繞一個真實問題,分小組開展項目式的探究學習。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884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