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融于自然對話山水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示范區設計作為商品房項目系統的展示與檢驗,近來日益受到地產商和購房者的重視,并成為當前引領設計思潮的重要課題。本文從重慶金科御臨河示范區設計方案剖析入手,提出尊重自然,融入環境的立意與理念。通過對規劃選址、建筑體量、室外空間、材料研究、細部設計的不同層面的設計思考與實踐,貫穿融于自然、對話山水的核心思想。
  關鍵詞:示范區;自然共生 重慶山水;人居文化
  1  研究示范區設計的現實意義
  示范區設計作為項目系統的展示與檢驗,近來日益受到地產開發商的重視,并成為當前引領設計思潮的重要課題。然而現有的高品質示范區,越來越多地表現為細節和材料的堆砌,充斥著炫目的商業屬性,鮮有從建筑或場地本身的立場出發,研究項目此時此地應特有的內在精神的設計思想。重慶金科御臨河項目的實踐,讓我們得以擺脫外在審美,從更根本的場地背景出發探尋一種與自然環境極盡契合的示范區模式。從項目建成后的業主和公眾反響,我們欣于得知,示范區建筑設計亦可不依賴于炫耀華麗的外衣,場所內涵的塑造和精細工藝的流露就能使得大眾感知到設計的力量和建造的品質。
  2  項目背景資料
  2.1  項目區位
  金科御臨河項目座落于重慶市兩江新區龍興腹地,西接兩江大道,東鄰御臨河,遠眺明月山,懷抱御臨湖公園景區。整片場地具備優質的自然風貌基底,并呈現出典型的背山面水、高低起伏的重慶山地地形特征。臨近的龍興古鎮作為重慶保存最為完好的歷史文化名鎮,六百年間沉淀了極具巴渝特色的人文底蘊。由此,如何納入原生景觀資源,協調場地高差,建構適應山城文脈的人居環境成為本項目的設計主題。
  2.2  整體規劃
  項目整體規劃將著眼點放在觀湖視線與場地高差的處理上,建筑均朝向湖面排布,并依山筑勢構建“層層跌落、戶戶觀湖”的臺地式布局。平面規劃則以一環多軸的空間結構,有效串聯起濱湖公園環道、中央城市綠軸、社區景觀主軸、城市開敞空間等不同層級的綠化空間,延展出整個片區的生態脈絡,使場地積極地融入到山地城市的整體態勢之中。
  2.3  示范區選址
  示范區選址需在項目整體規劃時同步考慮,滿足先行性、可達性和可視性的布局要求,重點梳理人行參觀看房流線和車行停車流線的安排。本項目示范區選址于項目核心地塊臨湖區域,既有得天獨厚的觀景視野,又與北部城市道路緊密銜接,便于人車到達。同時,地塊作為項目三期工程的商業功能用地,能在前期預留出充足的景觀展示場地和停車空間,便于施工的時序安排,改造量能控制到最低。
  優越的選址條件使得售樓處建筑南側可以延湖面展開,形成開闊的觀景面,背部群山環繞,綠意盎然。我們希望建筑于山水之間能夠實現“圖”與“底”的最大程度的互益共生,建筑掩映于自然,自然亦能通過建筑空間更好地被觀眾觀賞和感知。示范區設計從選址上就明確了服務于環境的設計思路,利用空間氛圍的營造強化場所情感,傳遞人與自然的連接。
  2.4  建筑體量
  建筑與空間有著自己的溫度和性格。重慶這座城市兼具碼頭文化的開放直率與巴渝文化的純樸剛勁。對售樓處建筑的考量,我們希望塑造一個簡樸而有力的形體,在呼應重慶的城市性格的同時,讓建筑以低調的個性與純粹的體量突顯場地本身的特質。其次,金科御臨河作為兩江新區向生態地帶的一次開拓,我們希望它同樣能回歸建筑與環境之本源,擯棄過多附加的風格和繁復。近林遠山的綠意與靜謐,面湖而居的舒卷與豁然,建筑應成為環境的載體,構建出富有自然意趣的生活空間。
  兩層建筑體量沿湖面借勢延展,建筑一層設計為全通透玻璃幕以實現內部觀湖的全景視野。上層體量懸挑于空中,以簡潔的折板形態構成多個景框,與外部環境產生互動。實體部分利用石材和金屬兩種不同材料形成相互套疊的效果,使整個建筑呈現出現代雕塑般的張力。整體風格現代簡約,線條流暢凝練,天然去冗余雕飾,清新似湖畔螢石。超白玻的特質很好的協調了建筑與所在場地的關系,用輕透來對話山水,從而使作為”圖”的建筑以謙和的姿態融入自然之“底”。整個建筑仿佛漂浮山水之間,融于煙云之中,如沐幻境。
  2.5  室外空間
  示范區的室外空間作為售樓處建筑空間的延續和與場地整體環境的過渡,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在售樓期間作為整個項目的景觀濃縮表達,需要調動觀者的一切感官,勾勒理想生活方式的情景,使觀者對項目產生情感認同。依據設定的參觀流線,逐步營造松緊有致的空間體驗和視覺亮點,強化形象入口、轉換空間、中心景觀等節點的塑造。
  示范區入口大門是激發觀者興奮點的第一儀式空間,風格與售樓處整體風格一致,以折板的形式表現出如鉆石般的造型效果。線性燈光與古銅色鋁板相互襯托,體現出精致的質感和神秘氛圍,將觀者迅速帶入情境之中。
  金科御臨河項目的前場空間設計打破常規展示區的空間結構,因地制宜,以山河湖泊之形,營造場地與自然共生的理念。前場大面積的水院猶如一面自然之鏡,將各種光影融為一體,以自然本身作為裝飾,凸顯寧靜天然之感。水院蜿蜒的步道取自御臨河流動的形狀,迂回的動線設計也有利于在緊湊的區域里展示更多內容。經步道穿過建筑室內,到達后場的濱湖觀景臺,進入另一個開闊天地。在這里可以遠眺整個湖面、淺灘、綠林及遠山,通過路徑組織將無限的自然的大空間納入到有限的示范區范圍內,并成為敘事的關鍵節點。觀景臺利用無邊鏡面水池作為室內與湖面的過渡,強化建筑與水的整體關系,順勢而下的跌水臺階消解了湖邊坡地高差,使視野得以向湖面延伸。
  2.6  材料研究
  售樓處立面材料簡練通透,反差明快,注重材料本身的質感和細膩的感官體驗。底層超白玻不僅僅作為物理上的透明概念,視覺上的相互滲透,在連續運動中拓展了對空間的感知,讓人忽略了室內外的界線,仿佛置身大自然。如同德勞內《共時的窗子》,通過表達玻璃難以捉摸的反射性質,在畫面中呈現出一種空間感和不確定性,力求“剝離立體主義的韻律句法,嘗試發掘其詩性內涵”。在此處,玻璃的介入亦讓建筑與環境產生交疊,整合了彼此關聯的部分,為實現場地意義提供了解決方案。
  沉香米黃石材勾勒出二層的懸挑框架,其沉穩溫潤與大面積玻璃的明凈透亮形成質感和虛實的強烈反差。同時結合斜切面母題,在穩定的建筑體量中實現局部變化,有靜中取動之意。古銅色不銹鋼的金屬材質搭配米白色石材,呈現出兩個明顯的邊框層次,并在入口處定義出建筑的主要空間,以呼應建筑前期的銷售功能和時尚需求。石材、金屬、玻璃三種元素以簡潔的形式產生極致對比,又在環境與光影中渾然一體,營造出豐富生動的場景感。
  2.7  細部設計
  越是簡單越苛求細節。在三種材料的分縫設計中,通過多次嘗試不同的組合模數,追求從上到下全縫對齊的細致效果。最終選用600mm與300mm的大小縫劃分石材,金屬和玻璃以900mm的倍數對位劃縫。變化而有致的材料拼縫豐富了近人尺度的細節,也提升了建筑的整體性和品質感。
  入口處L型的不銹鋼挑檐也體現著精致的細節設計,檐口通過斜切、雙層收邊等精細化處理,打造出輕薄飄逸的視覺感受。兩側層層遞進的不銹鋼格柵及嵌入其間的豎向燈帶效果,如徐徐推開的帷幕,作為點睛之筆,強化了迎賓的儀式感與引導性。門扇設計著重呈現凝練的細節和精細工藝的質感,以現代美感探尋中式內涵。
  3  結語
  這是一次與自然合奏的設計實踐,我們追求基于原生態場地的情境體驗。從整體規劃到建筑設計都“自然而然”為之,讓建筑去風格化,脫離標準范式,以內斂隱逸的建筑形體和簡潔質樸的形式語言闡釋示范區與環境間最清晰純粹的關系,延續重慶山水人居的獨特文化。溯本清源,尋求人與自然的精神契合,還原設計的真實要義。
  參考文獻:
  [1]  [美]柯林·羅、羅伯特·斯拉茨基 著;金秋野、王又佳,譯,《透明性 Transparency》[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5273.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