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自然科學課的實驗教學探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小學時期學生的好奇心較為旺盛,在小學的自然科學教學中,學生一直對自然界的科學問題有著濃厚的興趣,此時教師不能停留在理論互動上,更應注重實驗的結合效果,導入更多趣味的實驗效果,引發學生的注意力,所謂“實踐出真知”。在實驗的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講解實驗知識,解讀實驗問題,還應拓展實驗的視野,創新實驗的方式,讓學生可以充分的融合到實驗中來,引發實驗的一系列猜想,小學的實驗教學可促進學生的科學意識形成,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關鍵詞:小學;自然科學課;實驗教學
引言:自然科學課不僅能夠讓學生從小學時期形成充分的科學意識,還能夠強化學生的動手能力,教師應在科學實驗中給予學生更多的機會,讓學生熱愛科學,熱愛實驗操作,從中汲取科學的智慧,對于大自然有更多的感悟,在科學的世界中,學生們盡情的翱翔,他們會更加積極的面對生活,科學帶來的不僅是知識量的儲備,同時也有潛移默化的精神熏陶,在精神的視域中,自然科學能夠幫助學生樹立信心,促進當代小學生必備素養的形成。
一、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注重知識傳授,輕視實驗教學
科學的實驗課程開展的較少,更多的是在理論的教學中,產生問題的互動,學生們接觸到實驗的機會很少,另外在實驗中一般都是教師來演練,一方面小學生的動手能力不足,很容易畫蛇添足,一方面學校的器材少,學生們難以每個人都參與實驗互動,也并未開設獨立的科學實驗室,學生們想要進行實驗的操作還有一定的空間限制,而在實驗的過程中,部分學生的注意力不夠集中,他們缺乏探究的精神,只能短時間的看看熱鬧,導致實驗的效果不強。
2.注重實驗結果,忽略學生自主實驗探究過程
自然實驗的課程中,更加重視實驗的最終結論,實際上教材上已經給出了實驗的結論,過程反而一帶而過,一些較為有趣的實驗小細節被剔除,導致學生對實驗的興趣不高,匆匆而過的實驗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部分學生只會機械化的記憶,由于考試中并不考察學生的實驗能力,只關注學生的理論學習結果,導致學生們對實驗的重視程度不夠。
3.注重驗證性實驗,忽略探究性實驗的創設
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試驗時,往往多以驗證性試驗為主,探究性實驗涉及很少。久而久之,學生對實驗的興趣就會停留在低層次的感知和操作層面,難以形成相對持久的探索興趣和創造興趣。學生的基礎知識雖得以落實,基本技能、基本態度和基本能力卻難以落實。
二、實驗教學模式的探究
新課程實施以前,實驗教學大致遵循這樣的教學模式:預習演示――教師講述步驟、操作要點――學生實驗操作――教師小結得出結論。其中,實驗、過程的教學以教師灌輸式講解為主,學生實驗又以簡單模仿為主。筆者認為,小學科學實驗教學采取以下模式更能體現新課標要求:明確實驗目的和要求——優化實驗教學方案、問題情景設置——學生自主操作實驗、探究實驗方案――分析事實、歸納總結——鼓勵拓展探究。該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應將重點放在創設出讓每個學生都愿意積極參與的學習情景中,讓學生帶著強烈的好奇心、濃厚的興趣去參與實驗探究活動,把課堂教學的舞臺讓給學生,這樣就抓住了學生思維的脈搏,為教學的成功打下基礎?,F就新教材三年級科學下冊“使沉在水里的物體浮起來”一課中“馬鈴薯的沉浮實驗”為例設計如下實驗教學方案:
1.明確實驗目的和要求
一大一小兩個馬鈴薯為什么在第一個水槽里會是沉的,在第二個水槽里全變浮了?學生能在觀察中發現問題,帶著問題去探究科學。
嘗試自己動手制作一瓶鹽水使馬鈴薯浮起來。會驗證結論。 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根據觀察到二號水槽里的滴液變干后留下的白色粉末痕跡,能推測馬鈴薯上浮的原因。學會合作探究,會做實驗記錄,并能用文字交流。使學生經歷一個典型的“觀察-發現-推測-證實”的科學探究過程。幫著學生形成科學的研究思想和方法。
2.優化實驗教學方案
教學準備:小組試驗觀察用:酒精燈、鐵片、木夾、打火機、大玻璃瓶、攪拌棒、食鹽、勺等。教師準備:玻璃水槽兩個分別成清水和鹽水、一大一小兩個馬鈴薯、天平一架、量筒一只、大小相同的塑料杯兩個、鐵片、滴管。教學方法:問題觀察法、實驗探究、分析歸納法。
3.問題情景設置
觀察馬鈴薯沉和浮的現象,發現并提出問題。一大一小兩個馬鈴薯為什么在一號水槽里全是沉的,在二號水槽里全是浮的?學生在觀察中發現了問題。這個時候的沉浮與馬鈴薯本身的大小、輕重都沒有關系。那么是什么引起了馬鈴薯的沉浮變化呢?學生從馬鈴薯的沉浮現象中產生了新的關于物體沉浮和什么有關的問題。對于學生來說,這是一個典型的發現問題的過程。同時又是它的在一次經歷通過變量來分析原因的過程。
4.學生自主操作實驗、探究實驗方案
研討馬鈴薯的沉浮與兩個水槽里的“水”有關。學生在觀察中發現了問題。會試著做出這樣的推測:兩個水槽里的水不一樣。用什么方法來鑒別兩個水槽里的水不一樣呢?通過這個問題,使學生經歷鑒別方法的探究、設計、改進的過程(由直接品嘗到分別加熱蒸發的方法)。從而證實1號水槽里的是水,2號水槽里是鹽水。水里溶解了鹽以后使馬鈴薯浮了起來。
5.分析事實、歸納總結
讓學生分組合作設計實驗,制作一杯鹽水,來驗證馬鈴薯在鹽水中能浮起來。要求學生在做實驗的過程中認真觀察和記錄。并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兩個問題:1、是否在水中加鹽馬鈴薯就馬上浮起來?2、馬鈴薯浮起來是否與加鹽的多少和杯中水的多少有關系?是不否在水中加鹽馬鈴薯就馬上浮起來?使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經歷簡單的推測、驗證活動過程。所以,這部分內容是學生產生問題后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推測和驗證的過程。
6.鼓勵拓展探究
研討馬鈴薯的沉浮與液體有關:通過前面的推測和實驗觀察,發現馬鈴薯的沉浮原來與水槽里的液體有關。學生在實驗中會提出新問題,為什么馬鈴薯在清水中沉?在鹽水中變浮呢?根據這一問題,先讓學生推測一下鹽水重還是清水重?在討論怎樣比較鹽水與清水的輕重?教師演示試驗驗證。相同體積下:鹽水重,浮力大;清水輕,浮力小。討論:物體的沉浮與液體有關系么?相同體積下:越重的液體浮力越大,越輕的液體浮力越小。觀察鐵片在清水中、鹽水中都沉,在水銀中飄浮,為什么?來進一步理解體積相同時,越重的液體浮力越大。教師介紹死海情況,激發學生會家繼續揭開死海奇觀之謎。鼓勵學生閱讀,收集更多的相關資料信息,豐富自己的認識。
結束語:總之,科學課程承擔著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的重任,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教師一定要結合教學內容,優化實驗教學方案,努力創設教學情景,真正把學生看作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參考文獻:
[1]朱勝華.提高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教育科研論壇,2009(12):70-71.
[2]解安年.提高小學科學實驗課效率的策略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2(6):78-79.
[3]趙忠.宜于合作的小學科學實驗課[J].教育革新,2011(2):42.
[4]劉希云. 科學課探究性實驗教學基本組織形式的研究[D]. 山東師范大學, 2009.
?。▋让晒艦跆m察布市察在中旗宏盤鄉中心學校 內蒙古烏蘭察布 01355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90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