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自然圣境的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自然圣境,簡稱SNS,是一個全新的自然保護名詞。1998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了以“圣境、文化多樣性與生物多樣性”為題的論壇,從此,自然圣境的概念才開始被人們所熟知。中國對自然圣境的研究起始于20世紀80年代的民族植物學研究,國內民族植物學界不僅注重對民族生物物種的調查,而且關注民族植物文化的研究、民間植物信仰或禁忌的調查研究。隨著民族植物學界對自然圣境的關注,其他學科學者也紛紛加入對自然圣境的跨學科研究。目前,我國對自然圣境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對自然圣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義的界定、某一特定地區或民族的自然圣境、某一圣境等方面。
關鍵詞:自然保護;自然圣境;民族植物學
一、淺識自然圣境
自然圣境伴隨人類自然崇拜產生,自然崇拜不僅是人類最早的宗教形態,也是人類歷史上流傳時間最長的宗教形式,其崇拜的對象通常是神靈化的自然現象、自然力和自然物。自然圣境不僅是人類最古老的保護地,而且分布十分廣泛,除了南極洲,地球各大洲幾乎所有國家都有自然圣境。在印度,至少有13720處圣林被記錄,有專家估計真實的數據可能在10萬到15萬之間。[1]根據世界野生生物基金的調查,在肯尼亞海岸有許多通過鄉規民約得到保護的“卡亞”森林,其中有4座圣林被看作是全球稀有鳥類聚集的基地。[2]肯尼亞政府把這些森林當作“國家紀念碑”來給予它們某種行政上的承認,標示出它們的行政邊界,然后再建議把它們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文化景觀”,來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并得到更好的保護。
二、國內自然圣境的研究
中國對自然圣境的研究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的民族植物學研究。他們不僅注重對民族生物物種的調查,而且關注民族植物文化的研究。隨著民族植物學界對自然圣境的關注,其他學科學者也紛紛加入對自然圣境的研究。目前國內對自然圣境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對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定義的界定、某一特定地區或民族的自然圣境、某一圣境等方面。
1、自然圣境概念的界定
我國民族植物學之父裴盛基把自然圣境定義為“由原住民和世居民族以傳統信仰為依托建立起來的,以保護自然圣境中的動植物及其生存環境為目的,得到當地社會公眾承認和尊重的賦有精神和文化信仰意義的特定自然地域” [3]。學者趙紅認為,“自然圣境是建立在傳統文化信仰基礎上的民間自然保護地體系,以傳統文化為依托,目的是保護自然生態系統中的動植物和為生態服務。” [4]王敖認為,“自然圣境是被當地居民保護起來的大片原始地域,它屬于傳統民間自然保護體系中的一類,但是它們被土著居民賦予了精神意義和信仰文化內涵,這就使得自然環境與人類的文化與信仰聯系在一起,為其賦予了獨特的文化意義。” [5]郭賢明、王蘭新對其概念進行了總結,認為“自然圣境是一類特殊的生態系統,在文化內涵和管理方式上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即自然物種的多樣性,文化背景的多元性、復雜性和管理方式的靈活性?!?[6]
2、某一民族或者某一地區的自然圣境研究。
隨著國內對自然圣境的深入研究,許多學者側重對某一民族的圣境文化進行研究。如閻莉分析了傣族依托“竜林”的自然圣境和佛教的人文圣境[7];李四玉運用田野調研的方法考察了玉龍雪山周邊納西族村寨,重點研究了村民對圣境的本土認知[8];楊紅運用生態學的方法實地調研了永寧—瀘沽湖摩梭人為山林為主的自然圣境,并得出這些被當地高度重視的圣境對較高海拔地段自然生態系統的維持和保護發揮著積極作用[9];藏族地區由于獨特的地域環境和神秘虔誠的藏文化而被世人所知,其實在該地區對神山的崇拜是相當普遍盛行的。如對岡底斯神山、梅里雪山、卡瓦博格神山等八大神山的崇拜;此外還有香格里拉地區拉加神山、都吉巴丹神山等;另外,有的學者從某一地區著手來研究當地的自然圣境。如羅鵬等對云南省的圣境及其對環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意義作了梳理[10];郭賢明等對西雙版納民族傳統自然圣境的現狀和主要原因進行了分析[11];楊立新等人對滇西北藏族自然圣境的生物文化功能進行了研究[12];尕藏加從迪慶藏區的神山崇拜與當地生態環境的關系的角度來論述了自然圣境的作用[13]。少數民族地區長期以來以民間信仰的形式對神山圣湖這類圣境加以崇拜來得到神靈的保護和恩賜,既使當地的傳統文化得以不斷地延續和傳承,又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對當地生態環境的破壞,客觀上又對生物多樣性保護作出了貢獻。
3、某一自然圣境的研究。
自然圣境的概念把其看作是一類特殊自然—人文景觀單元,包括神山、神林、水源林、圣湖、宗教廟宇等,每一個景觀都是一種圣境,其中也都蘊含了與其相關的圣境文化。在神山的研究中,首先是對峨眉山、普陀山、九華山、五臺山四大佛教名山和道教圣山太白山的研究;在云南少數民族地區中也有對少數民族世世代代保護的“阿倮歐濱”、高黎貢山、紫溪山、雞足山等神山的研究,這些形式多樣的神山,通過當地傳統文化的世代傳承達到了對當地生態系統、生物物種、遺傳資源的持續性保護。神林,亦稱之為“竜林”,在西南地區許多山地民族從建寨時就會選擇一片“神林”,以祈求得到神靈的保佑。在云南南部的彝族村寨中,在建寨之初當地人都會尋找有一片樹林來作為該村寨神,新年期間要舉行一年一次稱之為“米嘎哈”的祭祀神樹(林)的活動,以祈求村寨風調雨順,五谷豐登[15];哈尼族村寨中對神林的祭祀稱之為“昂瑪突”,哈尼十月年后村寨都會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許多學者如馬翀煒、黃紹文、鄒輝等人都有對哈尼族“昂瑪突”文化的解讀;王明東在《彝族生態文化探析》中把彝族的森林分類為共有林、水源林、龍樹林等;南方各地會把有水源林的地方都被稱之為“龍潭”和“龍潭林”[16]。另外,習慣法的規定對保護當地水源林也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如在大理祥云縣東山彝族鄉思多摩村的習慣法中就有規定:“有龍潭一路樹木,溝上留二丈之地,溝下留一丈之地,勿得妄自砍伐。若有私自偷砍者公憑重罪[17];最后,從民族生態學的角度來談圣湖和宗教廟宇的研究偏少,在艾菊紅的《宗教圣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中提到了西雙版納南傳上座部佛寺,佛寺庭院及周圍栽培了近60種具有宗教意義和實用價值的植物,為植物的種質基因庫保存了較多的珍貴植物種類[18];另外,也有從宗教、藝術和旅游的角度對草原圣境萬佛寺、三教圣境觀音堂、圣境普達措[19]、圣湖納木錯和羊卓雍錯[20]等進行研究,涉及領域之廣。 目前國內對自然圣境的研究雖然還存在著理論不足、相應政策尚未形成等問題,但不可否認的是作為一種有形的自然崇拜現象,其研究價值遠遠超越了對其宗教文化上的意義和價值,自然崇拜保護了自然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因而具有研究的價值和應用于現代自然保護的價值,通過利用傳統文化來保護生物多樣性,從而達到保護自然生態的目的。
參考文獻:
[1]Anubhav,KundanSingh,Akanksha Rastogi and VirSingh.Sacred Groves in the India Celebrating Sancity of Life through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2]RobSoutter,YaaNtiamoa-Baidu,JohnSmirh and Devendra Rana. Recognishing the Contribution of Sacred Natural Sites fo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Presented at the World Parks Congress in Durban,South Africa,September,2003.
[3]裴盛基.自然圣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24(04):7-10.
[4]趙紅.基于文化信仰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近代研究概述[A].中國植物學會民族植物學分會、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第八屆中國民族植物學學術研討會暨第七屆亞太民族植物學論壇會議文集[C].中國植物學會民族植物學分會、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2016:4.
[5]王敖.淺述民族地區自然圣境在當地生態環境保護中的作用[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3(05):104-106.
[6]郭賢明,王蘭新,趙建偉.我國自然圣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進展[J].生態經濟,2016,32(01):194-196+206.
[7]閻莉,史永義.傣族圣境及其生物多樣性意蘊[J].貴州民族研究,2012,33(02):147-153.
[8]李四玉.納西族對圣境的認知——以麗江玉龍雪山周圍的納西族村落為例[J].大理學院學報,2014,13(01): 16-19.
[9]楊紅.永寧—瀘沽湖地區摩梭人山林自然圣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23):12724 -12726+12735.
[10]羅鵬,裴盛基,許建初.云南的圣境及其在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意義[J].山地學報,2001(04):327-333.
[11]郭賢明,楊正斌,王蘭新,趙建偉,姚正揚,宋志勇.西雙版納民族傳統自然圣境現狀及主要原因分析(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4, 15(09) :1558-1561+1566.
[12]楊立新,趙燕強,裴盛基.納西族東巴文化與生物多樣性保護[J].林業調查規劃,2008(02):76-79.
[13]尕藏加.論迪慶藏區的神山崇拜與生態環境.[J].中國藏學,2005(04).
[14]裴盛基,龍春林.民族文化與生物多樣性保護.[M].中國林業出版社,2008.4,74-78.
[15]云南巍山彝族社會歷史調查[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
[16]王明東.彝族生態文化探析[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05):119-122.
[17]祥云縣彝族資料一則[J].彝族研究.德宏:德宏民族出版社,1996.
[18]艾菊紅.宗教圣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J].民族學刊,2013,4(02):69-78+121-122.
[19]楊正文.雪城圣境普達措[J].民族音樂,2012(01):89.
[20]麥琪.圣湖[J].出版參考,2004(17):2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42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