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宣城市麻姑山北部林業經營發展探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宣城市麻姑山北部林地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和特殊性。本文概述了該區域的自然概況,介紹了已經實施和正在實施的林業工程,分析了當前林業經營中出現的新情況,并結合實地提出了合理對策,以期促進麻姑山北部林地的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    自然概況;林業工程;影響因子;對策;麻姑山北部;安徽宣城
  中圖分類號    F32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10-0125-01
  麻姑山位于宣城市宣州區境內,在其北面,與南漪湖和太陽河之間有2 333.3 hm2林地,地貌為丘陵崗地,林地土壤中多含石礫,在宣州區的林地經營分類區劃中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和特殊性。近年來,隨著林地使用權和經營權流轉數量大幅減少,林業經營進入相對平穩階段。在新時期經營精細化的發展趨勢中,該區域林業如何再發展,現通過調查,將其發展對策總結如下。
  1    自然狀況
  該區域海拔在10~150 m之間,整體坡度不大,適合開展林業生產經營活動。水資源豐富,境內有太陽河和雙橋河兩大水系。樹種豐富,有外松、馬尾松、次生闊葉林、黃山欒等大苗,桃樹等水果林及茶葉、毛竹等。
  2    已實施的林業工程
  該地區近年已經實施了森林增長工程。共實施了5年(2012—2016年),造林334.5 hm2,造林樹種包括杉木、外松、泡桐、銀杏、香樟、桂花、黃山欒、廣玉蘭、紫薇、紅櫸、三角楓、石楠、無患子、水梔子、油茶等十幾個品種,本地常見樹種在該區域內基本均有栽植。工程造林小班365個,最大面積16.67 hm2,最小面積0.067 hm2。6.67 hm2以上小班11個,面積合計117.73 hm2;3.33 hm2以上小班25個,面積合計183.53 hm2;0.33 hm2以下的小班223個,面積合計33.33 hm2。香樟、櫸樹和黃山欒等栽植大苗的小班共3個,面積合計17 hm2;杉木、泡桐、外松、油茶等小班共22個,面積合計173.2 hm2。
  3    正在實施的林業工程
  正在實施的林業工程是3年增綠行動,主要實施了三大增綠工程。
  3.1    人工造林項目工程
  3.1.1    適地適樹,良種壯苗。造林地點以荒山荒地、低山殘丘和跡地等為重點,造林樹種要與當地的自然條件相互協調,適應本地環境。
  3.1.2    造林樹種以喬木樹種為主。優先選擇優良喬木鄉土樹種,不但可以提高造林成活率,還可以減少幼林的撫育工作。
  3.1.3    細致整地,精心種植。整地內容包括造林地上的植被清理和土壤翻耕,以此改善幼苗的生長土壤條件,便于造林施工。注重正確的造林方法和造林季節,保證造林成活率。禁止機械全墾,提倡帶狀、穴狀局部整地。
  3.1.4    三分造林,七分管護。注重幼林撫育,采取各種技術措施促進幼林生長和加速幼林郁閉,包括除草松土、灌溉施肥和對幼樹的管理,同時做好各類林業病蟲害的預防工作。
  3.2    森林撫育工程
  3.2.1    新造林撫育養護工程。撫育對象為新造未成年林,主要撫育技術措施包括以下幾點。①灌溉排水。在遭遇旱災時要進行灌溉(澆水)。該地不少林地海拔較低,對地勢低洼或地下水位高的易積澇成災造林地,需及時組織開溝排水。②松土除草。5—6月和9月至10月上旬進行塊狀人工松土除草,或者化學除草,可以機械割灌。③培土補植。及時培土,對造林成活率沒有達到合格標準的造林地,應在造林季節或雨季用營養缽及時補植,提高當年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
  3.2.2    特色經濟林培育增產工程。特色經濟林培育增產工程,以已造林成功的特色經濟林承包大戶為主要實施人開展,撫育對象為特色經濟林。主要撫育技術措施包括經濟林的整形、修剪、定干、除草、墾復、施肥、澆水等。一些早期生長緩慢和通過地下鞭根系統繁殖的樹種(如竹子等),生長前期需要精心養護,適時開展遮蔭、澆水、墾復、除草等工作,為林木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墾復、除草每年安排2次,第1次在5—6月進行,第2次在8—9月進行。對于幼苗期喜陰的樹種,夏季高溫天氣要適時遮蔭或噴淋降溫。
  3.2.3    次生林撫育工程。撫育對象為林分質量相對較差的次生林。主要撫育技術措施有撫育間伐(透光伐、疏伐、生長伐、衛生伐)、補植、人工促進天然更新、割灌除草、綜合撫育等[1-2]。修枝、澆水和施肥應當與其他撫育方式結合,作為綜合撫育措施之一。
  3.3    生態修復工程
  麻姑山北部有一定面積的臨時占用林地,該區域因雨水和地表徑流沖刷,造成采挖面地表水土流失嚴重,邊坡存在安全隱患。為了加強林地保護,防止臨時占用林地對森林資源造成永久性破壞,對到期的臨時占用林地及時恢復林業生產條件,逐步恢復森林植被,成為一項重要的任務。
  3.3.1    生態修復對象。到期的臨時占用林地。
  3.3.2    生態修復方式。用挖掘機對林地全面平整,取高填底。深翻40 cm,挖掘土塊充分打碎,塊粒<3 cm,清除石塊、雜物。林地修整成<10°的緩坡形式平地。土地平整后,撒施有機肥4 500 kg/hm2,用旋耕機拌和,再按40 cm×30 cm×35 cm規格挖穴,然后逐穴施入基肥1 kg,并回土覆蓋,充分漚熟[3]。選擇耐水濕、耐干旱瘠薄的樹種實施造林,苗木選擇一年生濕地松壯苗,苗高40~50 cm,初植密度7.33株/hm2,株行距2 m×3 m,梅花形配置。   4    林業經營中出現的新情況
 ?。?)經營模式改變。近2年來流轉的林地,大都來自砍樹還山、二次轉包的山場,市場化交易下,承包費門檻較高,這導致當前經營過程中普遍追求短期經濟效益[4]。調查發現,在取得林地使用權后有大量林戶栽植了茶葉、覆盆子、桃樹等,以求短期內經濟效益最大化。
 ?。?)大苗栽植面積下降。在土壤石礫含量較高的種植區域,前期栽植的大苗逐漸開始銷售,但在移植起挖時發現,難以帶上合適大小的土球,這是在之前經營大苗時忽視的一個問題。此區域內大苗栽植面積本來不大,加上大苗市場行情走弱,幾個制約因素疊加,大苗栽植面積近年來快速下降。
  (3)近年已經實施的森林增長工程,從數據可以看到,大面積的造林地塊都是傳統樹種用材林,經濟效益相對較高的綠化大苗造林都在零星小散地塊上,面積小、品種多,沒有形成規模,小面積的大苗造林地塊更是逐漸走向管理粗放、極少撫育的境地。
 ?。?)當前的3年增綠行動,是以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為主要內容的公益性事業,增綠行動的覆蓋面很全,涉及內容多,包含范圍廣,實施效果等待進一步觀察。
  5    對策
 ?。?)宣城市麻姑山北部的立地條件、土壤肥力在宣州區排名靠后。調查發現,近年來該區域茶葉栽植面積不斷增加,需要連年大量施用雞糞等農家肥,此過程其實是在改良當地土壤質地,提高土壤肥力。栽植桃樹等經濟林,也需要大量施肥。該現象值得研究后加以推廣,以促進林地肥力改良。
  (2)針對該地區林地石礫含量高的現狀,適地適樹地推廣淺根性樹種,比如泡桐、茶葉等。
 ?。?)減少樹種的種類數量,提高單個品種的栽植規模,鼓勵更多農戶將自己經營的零散林地轉租給大戶。
 ?。?)村級林長制推進進度不均衡,各村存在林長制機構、人員和經費配備不到位情況。建議借助林長制的推進,在人員和經費上增加財政投入,促進林業經營發展。
 ?。?)堅持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植樹增綠相結合,建立管護激勵政策,扎實推進當前的林業增綠增效行動。
  6    參考文獻
  [1] 史文兵.林業生態背景下林業生產經營可持續發展探究[J].現代園藝,2018(22):153.
  [2] 蔡志剛.林業可持續發展中森林經營管理措施[J].江西農業,2018(22):89.
  [3] 鐘美玲.林業可持續發展中的森林經營管理措施[J].中國林業經濟,2018(4):43-44.
  [4] 劉翔.林業經營與森林生態環境發展策略[J].江西農業,2018(12):85.
  作者簡介   趙國安(1973-),男,安徽宣城人,林業工程師,從事林業技術服務和營林生產工作。
  收稿日期   2019-01-2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93975.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