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北部土石山區側柏造林技術應用探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經過長達十年的土石山區側柏造林的實踐表明:濕松的土壤可以提高側柏造林樹木的成活率,在陜西北部土石山區栽種林木時,側柏樹苗高度以0.8米到1.5米最為合適。在開春時將土地蓋上薄膜,可以有效地保持土壤中的水分,并且增加土壤問題適應的濕度及溫度,更有利于提高側柏樹苗的成活率。營養帶側柏由于樹苗較小,雖然樹木的存活率較高,但很少有樹苗順利長大,因此,在坡度較陡的地區造林應該慎重選擇。
[關鍵詞]陜北;土石山區;側柏造林;技術應用
本文選取了榆陽區南部山區作為研究目標地區,位于陜西的東北部,由于地處內陸,氣候干旱。干旱的氣候特點使得該地區降雨較少,因此土壤干旱,缺少水分。不僅土壤條件差,該縣的造林區域多為陡坡地、土石坡等,造林工作很難進行。側柏對土壤的適應性強,在酸性、堿性土壤中均可成活,因此,是本地土石山區栽種的主要樹木之一。為了解決榆陽區南部山區側柏造林的樹苗成活率低等問題,造林研究人員開始對在不同季節、不同樹苗大小、苗根不同處理方法上進行對比試驗。
1材料與方法
榆陽區南部山區位于陜西的東北部,屬于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年降水量為420~510mm,且降水主要集中在夏末秋初的7、8、9月份川"。但是多雷陣雨,由于地形較陡峭,因此降水大多難以保留,可利用的降水少。年平均氣溫為11.39C,并且存在極端氣溫,溫差相差巨大,極端高溫可達40.1C,極端低溫則到了一26.99。日照時間長,年太陽總輻射量可達142kCal/c米。較長的日照時間則導致了該地區的蒸發強度大,加上風力和風速大,更不利于該地區水分的存儲。無霜期可達一年中的一半以上天數,樹苗充足的時間生長。本實驗共選取了四塊不同的試驗地,分別在植被和坡度不同的地方進行試驗。由于實驗區都是石洼地,只能用魚鱗坑來種植側柏。試驗樹苗分別選取0.5米,0.8米,1.2米,1.5米側柏苗進行實驗,除了營養袋苗木外,其他均為帶土球苗木。
記錄四處試驗地的樹苗成活率、生長率、土壤水分等指標。成活率在栽種樹苗之后半年評測,生長率及土壤含水率在栽種一年后記錄。
2實驗結果與分析
2.1造林季節對側柏造林的影響
通過在試驗地分別在春季和7~9月份的雨季進行的實驗來看,采用1.2米的樹苗,雨季側柏的成活率為87%,比春季高了10%;樹苗生長率為88%,比夏季高了7%。在側柏種植的過程中,種植的花費主要用在澆水的費用上。在春季種植樹苗的過程中,由于降水較少,氣候干旱,所以至少要澆兩次水。不僅澆水的次數多,而且造林地區處于陡坡荒地,澆水的水源獲取必須要用抽水機由別的地方抽送上去,成本高,更加大了澆水費用。在雨季,降水量大且集中,只需澆水一次,這就大大降低了澆水的成本。因此,雨季種植對增加成活率和生長率以及節省成本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2不同樹苗高度對側柏造林的影響
通過實驗結果表明:0.5米高的樹苗栽種后成活率較高,但是由于自然環境的影響,如干旱、風大等,再加之野兔活動的破壞,使得其生長率不高,因此成活率總體來說也是不理想的。以下為實驗結果:0.5米高的樹苗成活率為85%,生長率為56%;0.8米高的樹苗成活率為83%,生長率為71%;1.2米高的樹苗成活率為81%,生長率為79%;1.5米高的樹苗成活率為77%,生長率為78%。
2.3地膜覆蓋對側柏造林的影響
選擇1.5米高的樹苗,栽種完成后對其進行澆水,在第二天進行地膜覆蓋操作。在進行覆膜時,要注意在苗木的根部形成上寬下窄的漏斗形狀,以有效地攔截降水和存住水源,有效地使降水滲人。實驗表明,在春季進行樹苗的地膜覆蓋,有利于減少,土壤中的水分蒸發,保持土壤中的濕度,增加土壤中的水分,從而減少澆水次數和澆水量。還有利于保持土地中的溫度,更有利于側柏幼苗的生長。地膜覆蓋對側柏在土石山區的存活率的影響是比較顯著的,相較于普通的側柏樹苗栽種而言,其存活率提高了接近9%。地膜覆蓋雖然會產生地膜購置成本和人工鋪設成本,但是可以有效地減少澆水的次數,成本一加一減,仔細計算下來,不但未增加成本,還降低了在土石山區側柏造林的總成本。
2.4營養袋樹苗對側柏造林的影響
利用營養袋側柏樹苗進行土石山區造林,相較于普通未經處理的樹苗來說,其存活率、生長率都又明顯提升。但是,營養袋樹苗也有一個缺點,其樹苗較小,抵抗外界危害的能力弱,容易遭受野兔等的摧害,因此,生長率不高。所以,采用營養袋樹苗進行側柏造林并不能達到預期理想結果,因此此技術未被廣泛采用。
3結語
根據在陜西北部榆陽區南部山區選取的試驗地進行土石山區側柏造林的試驗,可以了解到實驗結論為:一是,側柏造林應選在陜西的雨季進行,即7、8、9月份,此時有充足的降水量以增加土壤中的水分以及夏季合適的土壤溫度及,適宜側柏樹苗的存活及生長。二是,選取的側柏樹苗高度應該在在0.8米~1.5米之間,不宜過高,使其容易遭受大風的破壞;也不宜過低,容易受到野兔和野鼠等野生動物的破壞。因此,側柏樹苗應該在0.8~1.5米之間,其存活率及生長率較高。如果選取較小樹苗,則收當地自然環境限制及野兔等的影響,存活率不高。三是,地膜覆蓋技術能顯著提高側柏樹苗的成活率,增加土壤水分和保持土壤的合適溫度。除此之外,還可以減少樹苗澆水次數,從而降低側柏造林的成本。營養袋側柏樹苗的成活率高,但是其樹苗較低,大多在0.8米以下,極易遭受自然災害及野兔等野生動物的破壞,其生長率不高,因此能成活的側柏樹苗也不多,所以不提倡采用。綜合實驗結果來看,土石山區側柏造林技術應該選取高度在0.8~1.5米之間的樹苗,采用地膜覆蓋技術并選擇陜西的雨季進行栽種,結合這三點,土石山區側柏造林能取得更顯著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劉匯,劉秀,李秀華,等.文冠果造林技術[J].內蒙古林業,2010(01).
[2]薛崇佰.林木采種育菌手冊[M].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12).
[3]王峰.生物質能源林的首選樹種一文冠果[J].甘需林重,2011(0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86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