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松、側柏大苗造林技術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本文結合近年來的生產實踐,通過在志丹縣杏河小溝流域造林區進行實驗,探索該區域栽植油松、側柏造林的關鍵技術措施和方法理論,以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 油松;側柏;大苗栽植;造林技術;撫育管理
[中圖分類號] S791.254;S791.3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7909(2019)08-80-2
油松為強陽性植物,耐寒,耐干旱,耐瘠薄,深根性。油松作為主要的造林樹種之一,在我國廣泛分布。其中,以北方最為集中,因為油松自身的適應性非常強,根系發達,可以快速吸收地下養分,保證油松的生長效果。通過種植油松能夠有效控制當地的土壤,減少水土流失,確保生態環境更加美觀。油松在延安市南部林區有天然分布,在志丹縣麻臺、白沙川林區有大量人工林分布,生長旺盛,表現良好。近些年,油松成為志丹縣主要的造林樹種。側柏屬于淺根性喬木樹種,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功能,且自身對環境要求不高,具有良好的抗鹽堿性,適應能力強,在生長過程中壽命長。所以,通過油松和側柏在植樹造林中的應用,不僅能夠強化荒山荒坡的治理效果,而且能夠進一步改善生態環境。
1 造林地自然概況
志丹縣杏河小溝流域造林區實驗基地,位于志丹縣杏河鎮張渠中心社區小溝村好地灣流域,距志丹縣城30 km,實驗地為人工造林,屬于黃土高原溝壑區。
該區域主要氣候特點屬暖溫帶季風氣候,處于半濕潤半干旱向干旱氣候過渡地帶具有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特點:冬季漫長,寒冷干燥;春季較長,干旱多風,并有寒潮降溫天氣;夏季短而高溫;四季氣候變化分明。年平均氣溫7.8 ℃,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7.9 ℃,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1.5 ℃,年極端最高氣溫37.4 ℃(1973年),極端最低氣溫-28 ℃(1984年)。年均≥0 ℃積溫為3 469.9 ℃,≥10 ℃活動積溫為2 871.0 ℃。年日照時間2 313.1 h,年總輻射量114.3 kCal/cm2,年平均無霜期142 d。
境內降水具有明顯季節性,降水量的年際變化和降水變率較大,干旱常有發生。年平均降水量為524.5 mm,年內降水主要集中在6—8月,占總量的56%。特別是7月,降水最為集中,占年降水的23%,年蒸發量1 656 mm。
2 植樹造林的準備工作
2.1 保證整地規范
在開展植樹造林前,為了能夠確保土地的環境適合油松側柏的生長,必須要適當進行整地,保證土壤疏松,提高大苗的成活率。由于志丹縣的林地土壤貧瘠,而且含有大量的荒山荒坡以及灌草覆蓋區域,使得整個植樹造林的整地工作量過大。為此,必須提前整地,通過適當進行澆水和施肥,改善土壤內的養分含量和水含量,更有效地保持水土促進荒山荒坡的生態恢復,保證幼樹生長發育的整體效果。在實際開展生產過程中,可以通過局部整地的方式,不僅能夠減少整地的工作量,而且能夠適用于各種土地類型,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效果。整地期間,必須注意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2.1.1 整地過程中,最主要是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根據當地植物生長的實際情況和土地資源的具體特點進行適當整地,促進幼樹苗的快速生長發育,減少整地的施工成本。在整地的同時應該保證靈活多變,且不能采用一刀切的做法,不適合植樹造林工程。
2.1.2 要根據施工技術規格進行植樹造林。如果不能嚴格按照要求栽植樹木,易影響植樹造林的整體質量,不僅會導致幼苗無法正常生長,而且會影響水土保持的效果。在整地過程中,要確保整地的深度寬度,加強對斷面形式的質量控制。整地時要根據技術指標進行詳細記錄,尤其是在栽植的同時,應該加大整地的深度,同時及時清理范圍內的石塊和草根等雜物。
2.1.3 整地過程中,應該嚴格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植樹造林。例如,可以在夏季整地秋季栽植,也可以在冬季整地等到第2年的春天栽植。時間最好在7月上旬至8月中旬,這樣既有利于消滅雜草,又利于蓄水保墑,為秋季栽植留夠時間,搶在雨季前栽植,延長緩苗時間,有利于苗木成活,提高造林成活率。
2.2 加強苗木質量控制
在苗木選擇過程中,必須確保苗木的質量。造林前要挑選壯苗好苗,只有保證生長健壯的苗木,才能夠具有非常充足的營養物質儲備,保證整個苗木栽培的效果。因此,要把握好以下幾個關鍵環節[1]。
2.2.1 選用合適的營養缽或者土球苗。苗齡為3~5年定植苗,苗高0.8~1.0 m的營養缽苗最好。一是便于二次搬運,二是降低風擺幅度,有利于苗木扎根,從而提高苗木成活率,三是能保護好土球。營養缽口徑18~21 cm比較合適,既有利于二次搬運,又很好地保護了苗木根系完整,縮短緩苗期。禁止采用裸根苗木。
2.2.2 起苗前應提前兩三天灌足水,使苗木充分吸收水分,土球濕潤,減少運輸過程苗木表現出明顯的失水。
2.2.3 無病蟲危害,無機械損傷,減少長途運輸。
2.2.4 在苗木運輸過程中,必須加強樹苗固定,否則易造成樹枝變形,而且影響成活率。在運輸過程中,由車身偏后順序往前裝,樹枝不可逆風而裝。
3 造林技術
3.1 造林時間
植樹造林期間,春季效果為佳,秋季也可以進行植樹造林。在春季植樹造林,因為經過了秋季整地,且經過一個冬天漫長的滋養,所以能夠保證土壤中的水分含量達到最佳。側柏造林必須堅持“三分栽,七分管”的營林栽植,要確保全面改善水肥熱氣條件,盡可能減少病蟲害以及雜草等相關問題。這期間由于氣溫升溫較快,可以促進樹苗快速生長成活。以春季造林效果較好,但是有時候北方容易春旱,影響苗木成活,因此可選擇秋季栽植,栽植時間宜早不宜遲,最好選在8月中旬至9月20日前。這個時期降雨量充足,土壤墑情好,利于苗木成活。反之,栽植晚了,苗木既要緩苗又要面臨越冬,成活率差,生長不良。 3.2 造林密度
要嚴格根據林地的海拔、地形、坡向等相關因素篩選樹種,合理控制效果。要選擇合適的造林密度,一般選擇111株/667 m2或者74株/667 m2。
3.3 精細栽植
3.3.1 把好苗木起運和二次搬運關。起苗前兩三天,必須灌一次透水,使苗木根系充分吸收水分。要嚴把苗木二次搬運關,盡最大可能保護好土球,做到不掉營養缽和土球不松散,沒有機械損傷,完整無缺地把苗木搬運到栽植坑,適當修剪,以避免窩根。
3.3.2 把好苗木栽植關。精細栽植是保證造林成功的關鍵環節之一。常綠樹栽植時要用營養缽苗或土球苗,并將苗木輕放于定植坑中央。為防寒和減少水分蒸發造林時,可采用地膜覆蓋。栽植時要嚴格按照“三埋、二踩、一提苗”的要求認真栽植。①要控制種植深度,通常在土橋周邊預留10~20 cm的寬度,能夠回填客土;②植穴用客土應為富含有機質無雜物的地表黃土,在沙土中不能夠含有沙土、粘土或者其他家有碎石的土壤;③回填前應在植穴底部先填入10~20 cm可用土,放入適量保水劑,其他四周土壤應分次埋下,同時充分夯實,夯實時注意避免傷及根系,然后表面再置一層松土,以利吸收水分空氣;④科學合理栽植,即先栽植距路邊較遠的,后栽植距路邊較近的;⑤所有栽植的樹苗都應該垂直放入樹坑,不能夠出現歪斜問題,另外要夯實土壤,避免對根系造成破壞,在表層應該疊加一層松土,充分吸收空氣和水分;⑥栽妥后應充分澆水至飽和狀態,并作適當土圍,以利灌水;⑦坡地栽植應注意雨水排除方向,以避免沖失根部土壤。
4 撫育管護
造林必須堅持“三分造,七分管”的營林方針,故造林結束后為保證造林成效,管護十分重要。后期管護主要包括澆水、撫育、病蟲害防治和防火等措施。
4.1 澆水
水分是影響樹木成活的主導因子,栽植后要及時澆水。第1遍水要澆透,第3日再澆第2遍水,第7日澆第3遍水,水下滲后封堰。天氣過于干燥時,過10~15 d仍需開堰澆水,然后再封口。常綠樹栽后要向枝葉噴水,10 d內要每天向枝葉噴水3次,而后改為2次,直至新枝萌發,再逐步減少或停止[2]。噴水是常綠樹成活的關鍵,不能忽視。每次澆水后要及時中耕,減少水分蒸發,促進空氣流通,增加地溫,清除雜草。
4.2 撫育
造林結束后,為了防止雜草與新栽植樹木爭奪養分,需對新造林地進行撫育。在苗木撫育過程中,由于造林后和撫育前會嚴重影響整個苗木生長的效果,通常新造的幼林必須要經歷恢復扎根和快速生長的階段。所以,這是對幼苗撫育非常關鍵的環節,易導致苗木生長受到影響。苗木撫育時必須要為苗木的生長創建良好的生態環境,包括加強對水肥光熱氣的合理控制,通過定期松土、除草、擴穴等方式改善土壤肥力。選擇除草劑時,應該做到不傷根、不傷皮、不傷樹。同時,要加強對雜草石塊的清理,確保整個場地的環境。
4.3 病蟲害防治
新植樹木的抗病蟲能力差,病蟲害防治極為重要。要隨時進行病蟲害監測與防治,發現病蟲害要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及時消滅,防止蔓延。
4.4 防火
火災是林木的最大災害,因此防火至關重要。加強森林防火,具體可充分利用現有溝道、自然地形以及合理搭配樹種進行森林防火,組建專業防火隊伍和護林人員,進行定期和不定期巡護。
參考文獻
[1]陸學海,白日新,王蘊喆,等.油松、側柏大苗造林關鍵性技術[J].防護林科技,2013(6):119-120.
[2]劉建軍,屈柏林.油松、側柏容器育苗及抗旱造林技術[J].花卉,2018(8):209-21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51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