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改革開放40年來政府工作報告看中國經濟發展與演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水平實現了飛躍發展,社會發展水平得到了整體提高。本文立足40年來政府工作報告,全方位探究中國經濟40年發展與演變。研究發現,中國經濟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在其發展過程中發生了有利的制度變遷,從而實現了“轉型性增長”。
【關鍵詞】改革開放 中國經濟 發展與演變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水平實現了飛躍發展,社會發展水平得到了整體提高。1978年至2017年,我國GDP總量從3678億元人民幣增長至82.71萬億元人民幣,經濟規模增長了近225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實現了令世界矚目的經濟發展成就。
許多學者認為,中國經濟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必然是在其發展過程中發生了有利的制度變遷,從而實現了“轉型性增長”。因此,探究改革開放40年以來,政府宏觀發展戰略、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效果就十分必要。本文立足40年來政府工作報告,全方位探究中國經濟40年發展與演變。
一、改革40年政府工作報告經濟工作核心關鍵詞
當前,學者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的劃分并不統一。但是根據關鍵詞重復率(該年關鍵詞集合與其他年份關鍵詞的交集占該年關鍵詞集合的比重)來進行劃分,可以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提高生產力和國民經濟快速增長階段(1978年至1996年)、深化改革與擴大內需階段(1997年至2012年)、新常態經濟階段(2013年至今)。各階段特征關鍵詞見表1。
二、提高生產力和國民經濟快速增長
1978年到1996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第一個重要時段。1978年,是我國國內斗爭結束,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提出的一年。從這一年起,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是如何使得國民經濟快速增長,如何提高生產力,如何提高人民收入水平。這20年中,國內經濟發展的特點是供給不足、經濟過熱、基礎建設蓬勃發展、財政收入由虧轉贏、重視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多角度激發企業積極性。蓬勃的發展為國家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同時在20年中的較多時間里,我們國家一直面臨較為嚴重的通貨膨脹,連續多年的宏觀經濟政策都與增收節支和穩定物價相關。
出現經濟過熱的情況主要與以下幾個原因有關:首先,在漫長的斗爭時期后,我們格外珍惜快速發展的階段,因此出現了勢頭過猛的情況,出現了社會化大生產、工業與交通運輸等基礎建設投資過多,部分產能過剩的情況;其次,計劃經濟給效率低下,制約了經濟健康發展。
在這一時期,我國總共出現三次嚴重的通貨膨脹:改革開放初期,“產值”是我國各項政策目標里的高頻詞,大力提高工農業產值,實現目標計劃的增長。在1982年,黨的十二大提出20世紀末工農業生產總值“翻兩番”的戰略目標,更進一步的激發了各方面的熱情,投資規模持續擴大,貨幣供應量迅速增加,物價迅速上漲。直至1985年開始實施從緊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這一熱風才得以緩解。此后,控制固定投資,有效增長投資效益,不盲目追求速度和產量等關鍵詞不斷的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雙緊”政策并沒有持續很長時間后便重新放開了貸款,產業結構不合理使得通貨膨脹再次出現。1988年,在經濟秩序混亂的背景下,雙緊政策再度實施,同時出臺了一系列整頓治理措施,市場開始冷卻,走入經濟低迷期;1992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新的改革目標,將商品經濟的特性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實施,又激發了一輪經濟增長。這一階段的政策中不斷提到調整經濟結構,提高經濟效益。投資和消費在這一輪改革驅動下,又帶來了一輪通貨膨脹。在國家經濟系統日趨復雜和精密的背景下,國家從貨幣發行、儲蓄、貸款、銀行管理、金融改革、投資體制、外匯、房地產、稅收等多角度統一調控,同時抓緊農業、第三產業、產業結構、收入分配等大問題,再一次推動國家經濟回到健康軌道。
三、深化改革與擴大內需階段
1997年到2012年,我國經濟狀態大部分時間保持低迷??偟膩碚f供給大于需求,持續產能過剩。尤其是經歷了兩次重大的國際金融危機,更加暴露了國內供給與需求的矛盾。這一階段,我國的經濟政策著重于擴大內需、提升企業活力、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甚至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緩解就業、增加收入、推進對外開放等領域。
在1994年亞洲金融危機前,改革開放的紅利使得我國對外貿易快速增長,拉動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即使在經濟過熱期采取“雙緊”政策,也不能減緩國民經濟發展速度。因此,在金融危機到來之時,外需急速減少,內需不足的弊端就暴露了出來。
改革開放政策實施之后,我國出口貿易快速增長,極大地拉動了國民經濟發展速度,使得我國國民經濟增速即使在“雙緊”政策下,也能繼續保持。
1994年亞洲金融危機使得我國出口貿易受到重創,內需不足的后果才顯露了出來。為了擴大內需,增加國內市場活力,我國制定了積極的財政政策、發行國債、拓寬融資渠道、鼓勵支持民營企業投資、加強基礎建設等系列措施,與此同時加大了改革開放的力度,對國有企業和政府部門都圍繞經濟發展進行了大力改革。在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后,出口貿易得到增長,經濟發展才又進入新一輪的上升。
隨著現代市場體系建設全面展開和不斷完善,所有制結構進一步得到調整和完善,以及金融、財稅和投資體制改革的深化,我國經濟市場開始升溫,尤其是房地產市場逐漸變熱。直到2007年,經濟又一次出現了類似第一階段的過熱情況。在這期間,政府通過減少國債規模、控制固定資產投資、調整貨幣政策等舉動,良好的控制了經濟增速。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到來,世界經濟嚴重衰退,我國外貿受創,國內經濟受到巨大沖擊。針對金融危機,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用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增長。主要包括振興產業、發展農業、放松貸款、深化改革等。到2010年,我國國民總產值超過日本,經濟才逐漸復蘇。在這一階段,我們認識到,要保持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就要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四、新常態經濟
2012年底,中國經濟全方面解除危機,進入新常態經濟狀態。在這一階段,經濟總量失衡即供需矛盾已經不再是我國宏觀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在國際經濟體系中的作用不斷凸顯。國內經濟、產業結構不能適應世界市場的變化而發生的國際收支失衡才是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嚴重問題。這一階段供給側結構變化給中國經濟帶來了較大影響。一方面,市場基本需求降低,人民向往美好生活使得高端、多樣的需求增加;另一方面,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供給端節奏放緩。這時,擴大投資、大力發展制造業、大量投入資源等方式已經不能夠有效的拉動經濟增長。這使得我們迫切需要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的。
“三去一降一補”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叭ァ笔侨ギa能、去庫存、去杠桿;“一降”是降成本;“一補”是補短板。自2015年開始實施“三去一降一補”政策,三年來,中國經濟發生了多方面的積極的變化,主要表現有實體經濟振興,企業活力增強,房地產市場活躍等。
經濟系統是復雜而微妙的,在國家機器運行的基礎上,要健康穩定的發展經濟,就需要以系統的眼光,高瞻遠矚的思考問題。新常態經濟就是摒棄以GDP為主的簡單的經濟發展思考模式,將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作為改革和發展的目標。在新常態經濟時代,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最主要的經濟發展目標,這一階段需要在順應人民群眾美好生活期待的前提下大力推進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并加快產業結構調整。
五、在改革與實踐中不斷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引領下,不斷建立健全宏觀經濟政策調控體系,不斷圍繞國民經濟發展進行各領域的改革,成功應對了通貨膨脹、經濟危機、自然災害、供給側結構失衡等巨大困難和挑戰,促進了經濟持續健康的發展。
在不斷改革和發展的途中,我們需要認識到:我國經濟不斷前進和發展是以經濟體制改革為脈絡的;隨著系統環境不斷復雜,經濟發展實踐中總會出現諸多問題,這就需要根據實踐不斷的改進、創新和完善理論,豐富經驗;國家經濟系統是復雜且精密的,為了穩定、健康、持續的發展,未來的我們需要不斷完善思路,促進經濟的良性循環和發展。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291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