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眾媒介看國內街舞的發展與演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繼《中國有嘻哈》成為2017年度的現象級產品后,2018年兩檔街舞綜藝節目《這!就是街舞》《熱血街舞團》也趁熱推出。在這兩檔綜藝節目中,街舞人和媒體制作人對于街舞種類的劃分基本已經達成共識。舞種的劃分依據了街舞的發展歷程,大致分為傳統街舞(Old School)和都市街舞(Urban Dance)。本文從現階段街舞正在發生的分化入手,運用文獻資料法、案例分析法、邏輯分析法、比較法等研究方法對傳統街舞和都市街舞進行分析和比對,指出當下傳統街舞的困局,并探究街舞的未來發展趨勢,為日后街舞的理論體系構建和本體研究提供相應的依據。
關鍵詞:傳統街舞 這就是街舞 都市街舞 大眾媒介
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3(c)-0236-03
2018年,優酷和愛奇藝兩大網絡視頻平臺分別打造了獨家的街舞綜藝類節目《這!就是街舞》和《熱血街舞團》,引起了廣泛的社會關注。兩檔街舞綜藝節目的火爆播出,讓街舞這個小眾文化再次進入了大眾視野。從20世紀90年代末至今,國內街舞運動的發展深受電視、新媒體等大眾媒介的影響。無論是早期的電視街舞大賽還是近些年的街舞選秀類節目,每一次大眾媒介與街舞的碰撞都是國內街舞發展史上研究的重要節點。本文主要以《這!就是街舞》和《熱血街舞團》兩檔綜藝節目中的街舞形態為例,研究國內街舞運動的演化過程并探討未來街舞運動的發展趨勢。
1 從綜藝節目看當下街舞種類的劃分與邊界
在《這!就是街舞》、《熱血街舞團》兩檔街舞綜藝節目中,街舞人和媒體制作人對街舞種類的劃分基本已經達成了共識。根據街舞的發展史,節目制作人從時間維度將街舞分為傳統街舞(Old School)和都市街舞(Urban Dance)。傳統街舞主要包括,20世紀60年代在歐美國家興起的放克舞蹈(Funk Dance)——機械舞(Popping)、鎖舞(Locking)、霹靂舞(Breaking)、甩手舞(Wacking)等,以及20世紀80、90年代出現的嘻哈舞(Hip-Hop)、浩室舞(House)。2015年我國官方也對現階段的街舞種類進行了劃分。中國舞蹈家協會街舞委員會(CHVC)編寫了國內首套官方的街舞考級教材,主要分為Hip-Hop、Locking、House、Breaking、Jazz、Popping共6個主流舞種。那么這種分類方式是在傳統街舞里進行了舞種的細分。
傳統街舞于20世紀90年代末傳入我國。起初傳統街舞是以健身街舞的面貌與大家見面的,不過很快傳統街舞就摘掉了健身的帽子回歸到街舞的本體發展道路上,直至今天仍在不斷的發展更新。其中傳統街舞里的嘻哈舞在整個街舞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當傳統嘻哈舞蹈風格(Old School Hip-Hop)向新嘻哈舞蹈風格(New Style)不斷演化的過程中,都市街舞(Urban Dance)就在此基礎上產生了。與此同時,受到互聯網、新媒體的影響,都市街舞有更強的包容性。在街舞體系內部,都市街舞幾乎融合了傳統街舞里所有的舞蹈類型;另外,都市街舞還吸收了街舞體系以外的舞蹈元素,比如將現代舞、芭蕾舞或者其他學院派舞蹈的某些元素納入自己的舞蹈體系里,呈現出雜糅、拼貼等后現代主義特征。
在《這!就是街舞》節目中,制作人通過采訪、解說詞和字幕的方式對傳統街舞選手和都市街舞選手進行了身份的區分。相對于都市街舞,跳傳統街舞的舞者更容易從周圍獲得身份的認同,而且這種認同通常是邊界清晰的。比如,某個舞者最擅長跳的舞種是機械舞(Popping)的,那么大家會稱呼他為機械舞者(Popper);而對跳都市街舞的舞者來說,不論更偏向于哪種風格,他們只會被籠統的稱為跳編舞的,甚至還可能因為風格過于雜糅而不被認同。在《這!就是街舞》節目的海選和100進49的淘汰賽中,都市街舞選手劉也分別有兩段表現。由于劉也是個較為全面的舞者,有過現代舞和都市街舞的訓練經歷,因此他在自己的街舞作品中摻雜了大量現代舞的動作。對此,國內知名傳統街舞人楊文昊在接受節目采訪時表示,劉也并不算一個嚴格意義上的街舞選手。而對傳統街舞和都市街舞均有鉆研的舞者韓宇則顯的寬容很多,他認為劉也的編舞作品超過了他的對手——霹靂舞者趙鵬程。顯然這種認知上的巨大差異,主要源于都市街舞中復雜、多元的舞蹈語匯造成了街舞邊界的模糊。
2 國內傳統街舞的困境
2.1 傳統街舞單一化發展進程
傳統街舞主要是通過國內外專業的街舞賽事和一些商業、地下的街舞比賽逐步發展起來的。國內比較出名的街舞賽事有KOD(Keep on Dancing)、炸舞陣線、紅牛街舞大賽等,這類街舞賽事主要面向傳統街舞人,通常采取一對一或者二對二的戰斗(Battle)規則,而且幾乎不設齊舞環節。對抗和競技是傳統街舞比賽的內核。舞者通過展示更高一籌的舞蹈技藝去壓倒對手,贏得比賽。一方面,這樣比賽機制就造成了傳統街舞人只涉獵某一個舞種,而對其他的舞種鮮有嘗試。另一方面,比賽也會讓傳統街舞人過分專注某一方面的技能而忽視舞蹈所必需的基本素養,這種不平衡性會造成舞者自身能力上的缺陷,而舞者對這種缺陷通常是視而不見的。在《這!就是街舞》節目中,霹靂舞者阿酸(藝名)因擅長高難度技巧而多次得到召集人的認可,但是在齊舞環節,他卻因身體不夠協調而無法完成一段簡單嘻哈舞蹈(Hip Hop)。 另外,傳統街舞的比賽更加強調的是選手的即興舞蹈(Solo)能力。為了能夠應對比賽中的隨機音樂,舞者會投入大量訓練形成某種程式化的動作,而且這些程式化的動作又是十分個人化的。這就導致了傳統街舞人在面對新的舞蹈動作時,經常表現為記憶和接受困難。在《這!就是街舞》節目中,擅長機械舞(Popping)的林夢、楊文昊二人均欠缺都市街舞的訓練經歷,因此在排練期間二人便暴露出了遺忘舞蹈動作、學習能力弱等問題。實際上,都市街舞有更強的綜合性和編排性,顯然對于僅僅精通個別舞種的舞者是個挑戰,即便是那些已經很有聲望的傳統街舞人,在都市街舞面前也會顯得那么笨拙。傳統街舞人的舞蹈能力沒能直接遷移過去,這是擺在傳統街舞人面前的一個大問題。
2.2 傳統街舞中編導的集體“缺席”
在傳統街舞中,舞者扮演的是競技者的角色,而非創作者的角色。因此傳統街舞人幾乎不會通過一個完整的舞蹈作品去表達,這也造成了這個群體編導思維的缺失。在《這!就是街舞》第五期的24h編舞考核環節中,嘻哈舞者王子奇和爵士舞者孫維君二人發生了觀點上的沖突。王子奇無法理解,孫維君作為編導在作品中尋找所謂的“故事線”,即追求街舞作品的戲劇化結構。顯然對大多數傳統街舞人而言,舞蹈作品是一個陌生的概念。他們對待創作的理念就是把一些碎片化的舞蹈動作進行簡單的堆積,至于舞蹈作品的造型、結構、敘事等其他形式要素就思考甚少了。實際上,舞蹈作品對于街舞的發展和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可是傳統街舞長期以來都處于作品的缺失狀態,而這個現象并非是傳統街舞在國內從發展初期至今一直存在的。
2.3 街舞發展早期電視熒幕上的街舞作品
回顧國內街舞發展的早期,曾有過地下街舞比賽和電視街舞大賽并行發展的階段。在2003年以及之后的幾年時間里,街舞在電視熒幕上留下了一些青澀的作品。由于電視媒介獨有的美學特征,讓原本還處于原生形態的街舞,直接走向了舞蹈表演形態。這也意味著街舞要以作品的方式進行呈現。在2004年“雙星杯”全國電視街舞大賽中,編導兼演員的陳鳴濤演繹了自己的作品,音樂選取了當時的流行歌曲《江南》。在造型方面,編導突出了民族元素,利用演員的長發、胡須以及中國傳統服飾、扇子,塑造出一位在江南煙雨中詩人的形象。舞蹈風格上注重街舞文化與民族元素相融合,以街舞獨有的造型與動作去表現音樂的韻律,追求詩一般的中國舞蹈意境。
2008年以后,電視街舞大賽逐漸從熒幕上褪去,傳統街舞離開了大眾的視野。在這個過程中,國內街舞完成了與國際的接軌,讓很多的舞者提高了技藝、釋放了自我,接觸到了純正的街頭文化。與此同時,傳統街舞人完全拋棄了舞蹈作品的創作,集體編排舞蹈不再受到重視,個人的舞蹈能力被推崇到了極致。這一段時期的街舞發展,極少的留下舞蹈作品,全是碎片化的舞蹈語匯,沒有一個完整的表達。
3 大眾媒介下街舞的發展趨勢
3.1 都市街舞走向主流
街舞發展到2013年前后,一種新的舞蹈風格——都市街舞逐漸占據了流行街舞中的主流位置,這也意味著街舞再次回歸到了大眾的視野。當下的綜藝節目,明星藝人的演唱會、MV里都大量充斥著都市街舞的風格。都市街舞一般根據特定的流行音樂,由舞者或者編導精心的設計和編排,形成相對完整舞蹈作品,因此都市街舞的作品通常具有結構嚴謹、內容充實、風格多樣等特點。都市街舞的出現改變了傳統街舞使街舞發展長期處于舞蹈形態碎片化、片段化的局面。當今街舞的發展正在朝向“作品化”的方向前進。這使得一些傳統嘻哈舞者開始盯準都市街舞,利用自身優勢不斷的轉型,開始為電視節目或者藝人的單曲編排街舞,于是他們也就慢慢的淡出了傳統的街舞賽事。而傳統街舞則繼續以地下或者商業街舞賽事的形式存在,處于邊緣化的狀態。不過最后傳統街舞和都市街舞兩者都在《這!就是街舞》這檔街舞綜藝節目中相安無事。節目涵蓋了個人展示(Solo)、齊舞展示(Team Show)和戰斗(Battle)等一些系列環節,其中戰斗(Battle)屬于典型的傳統街舞賽制,但是在舞者的選拔上召集人依然更傾向于擅長編舞的都市街舞選手。比如,易烊千璽在海選期間,幾次面對眾多待定選手時,再三猶豫后還是把入圍名額給了擅長跳都市街舞的奶茶(商振博)。畢竟節目的主要內容需要大量的編舞作品的支撐。制作人在節目中穿插戰斗(Battle)也只是為了營造選手之間的沖突,形成戲劇化的橋段來滿足綜藝節目講故事的需要,而傳統街舞的選手對節目的走向并不扮演實質性的角色。隨著節目的進行,傳統街舞不斷的被弱化,即便一些傳統街舞的選手倚仗著名望晉級甚至走到最后,但是他們傳統街舞人的身份也在一次次編舞過程中得到了消解。
3.2 學院派舞者轉向街舞運動
國內街舞發展的早期,接觸街舞的人群主要集中在高校的舞蹈社團里,因此舞者以大學生和社會上的一些待業青年為主。這些人群經過不斷的迭代,成為了現在國內街舞運動中的優秀人才,活躍在各大衛視的綜藝節目里。不過,近年來一些學院派舞者也開始涉足街舞領域。民族舞專業出身朱迪參加了《這!就是街舞》的節目海選,此前他曾錄制過《中國好舞蹈》的電視節目;在《熱血街舞團》的節目中,現代舞者黃瀟把大量現代舞地板動作編排到他的街舞作品中去。除了有舞蹈技術和身體素質上的優勢,學院派接受過系統的舞蹈訓練和舞蹈理論學習,無論是做演員還是做編導,都會讓街舞沿著更加科學、系統的路線發展。隨著社會對街舞認可度和注度不斷提高,也讓學院派舞者更愿意搭上街舞這個流行舞蹈的快車。
4 結語
原本很難有交集的傳統街舞和都市街舞,在2018年火爆的街舞綜藝節目中有了互動和交流。兩大舞種的舞者在比賽中有了思想的碰撞和舞藝的切磋,綜藝節目推動了街舞運動的發展。大眾媒介促使街舞運動由原來碎片化狀態逐漸走向了完整的表達。在這個過程中,街舞留下了更多的作品。從舞蹈的形式要素來看,國內街舞作品在舞蹈語言層面上的運用已經較為嫻熟,但在內容表達以及塑造形象上還不夠成熟,僅僅依靠現有街舞體系內生的理論很難適應未來中國街舞運動的發展。中國的街舞運動需要官方向更專業、更規范的方向引導。隨著大眾媒介對嘻哈流行文化的聚焦,街舞運動的不斷走熱,發展壯大的街舞市場正在召喚街舞學院派人才的出現。
參考文獻
[1] 吳曉邦.新舞蹈藝術概論[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
[2] 黃河,吳玉華,肖隨龍.中國街舞發展回眸與展望[J].體育文化導刊,2016(3):38-41.
[3] 黃璐,李世森.對街舞運動分類的歸納與探討[J].河北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127-12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70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