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地區土壤分布情況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阜新地區土壤是各種成土因素綜合作用下的產物,在一定的成土條件下,有一定的土壤類型出現。而各類土壤都有它相應的空間位置,土壤在地理上的分布既與植被、氣候條件相適應,表現為水平分布規律和垂直分布規律,也和本地區的母質、地形、水文、成土年齡等條件相適應,表現為區域分布規律。
1 土壤的水平分布
阜新地區地處東經121°01′~122°56′,北緯41°41′~42°56′,雖然經緯度跨度不大,但氣候植被均處于過度類型,氣候屬于自東南向西北,由溫和濕潤向緩和干旱過度的半濕潤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植被屬于華北植物區系,由南和東南向北和西北伸入。內蒙古植物區系由北和西北向南和東南侵入,交替混生植被區。因而,使本地區土壤自東南向西北呈現水平分布的順序:
2 土壤的垂直分布
本地區地貌主要為低山丘陵,一般海拔高度200~350米,生物氣候變化不大,土壤垂直分布不明顯,而坐落在西北部的烏蘭木頭山、駱駝山等,山勢陡峭,海拔500米以上,其中烏蘭木頭山海拔831.4米,由于海拔較高,從山麓到山頂,隨著水熱條件(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溫度降低0.6~1.0°C)的變化和植物群落的不同,形成了性質不一樣的土壤類型,并顯示出它的垂直分布規律性。烏蘭木頭山屬努魯兒虎山脈支脈,南北走向,長14公里,面積120平方公里,由中生代侏羅系安山玄武角礫巖夾凝灰頁巖構成,高峰為石英二長巖。土壤垂直帶譜:淋溶褐土(600米以下)—棕壤(600~750米)—棕壤性土(750米以上)。
3 土壤的區域性分布
本地區土壤的區域性分布,除受生物氣候因素不同的影響外,主要由于區域條件(如地形、母質、人為生產活動)的改變所引起的不同土壤組合變化,其中尤以中小地形與相應母質的變化引起土壤組合變化。根據土壤組合的特點,可分為低山丘陵區、平原低洼區和風沙地區土壤區域性分布。
4 低山丘陵區土壤分布
阜新地區南部以醫巫閭山、東部二吉百山為主體的低山丘陵區,海拔一般為200~400米,500米以上的低山丘陵44座,其中青龍山海拔736.7米。成土母質為殘積、坡洪積物及黃土。土壤組合以地帶性土壤棕壤為主,局部分布些草甸土、水稻土。其分布規律是:低山丘陵上部分布著各種不同類型母質風化物發育而成的棕壤性土;高階地及黃土丘陵分布著棕壤;漫崗坡角分布有潮棕壤;河流兩岸一級階地上分布著草原土和水稻土。隨著地形、母質、水文條件的變化,由高而低依次分布著棕壤性土—棕壤(亞類)—潮棕壤—草甸土(亞類)—淹育型水稻土。
本地區西北部低山丘陵區,溝谷發育,水系多是樹枝狀伸展,自山丘頂部到谷底沿水系形成類同的土壤組合,土壤呈枝狀分布。該地區以地帶性土壤褐土為主,包括部分草甸土,其分布規律是:由高到低依次為褐土性土—淋溶褐土—褐土(亞類)或碳酸鹽褐土—潮褐土—碳酸鹽草甸土。
盆地是阜新地區一種主要地貌類型,其中地處中部的阜義盆地和勿歡池哈爾套盆地,因為地形由四周向中心傾斜,土壤水熱狀況也發生相應的變化。成土母質多為坡積—沖洪積物,土壤組合以褐土為主,還有部分草甸土。土壤分布以盆地中心向外擴展,依次出現碳酸鹽草甸土—潮褐土—褐土(亞類)或碳酸鹽褐土—淋溶褐土—棕壤(亞類)或棕壤性土。
5 平原低洼區土壤分布
本地區東部沿柳河、繞陽河和養息牧河河道向外伸展,形成一系列的沖積扇形地,構成柳繞養“三河”平原,局部低洼地段有漬澇現象。土壤組合主要為草甸土,包括部分潮棕壤、潮褐土、鹽土、堿土、水稻土和沼澤土。土壤分布特點是從扇形地上部開始,向下依次順序:潮棕壤或潮褐土—碳酸鹽草甸土、鹽化草甸土或堿化草甸土—蘇打鹽土或草甸堿土—淹育型水稻土—泥炭沼澤土。
6 風沙地區土壤分布
本地區東北部風沙地多為固定或半固定的新月型沙丘、沙壟。土壤組合主要是風沙土,即固定風沙土、半固定風沙土和流動風沙土,在丘間洼地還分布著極少的草甸土(亞類)或碳酸鹽草甸土。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756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