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細菌性肝膿腫的臨床特點及病原菌分布情況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 分析糖尿病患者出現細菌性肝膿腫的臨床特點以及病原菌分布情況。方法 該次研究采取回顧性分析的方法對2013年2月—2018年2月來該院就診并經過入選標準篩選后的80例細菌性肝膿腫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樣本,對其進行細菌性肝膿腫的臨床特點以及病原菌分布情況的分析。結果 80例細菌性肝膿腫患者均為糖尿病引起,細菌性肝膿腫患者的主要臨床特點特點表現為發熱以及腹痛的癥狀。80例患者中發熱患者80例占100.0%,寒戰患者72例占90.0%,腹痛患者24例占30.0%,非特異性消化道癥狀患者48例占60.0%,細菌性肝膿腫患者的病原菌分布情況為,呼吸道感染形成的細菌性肝膿腫患者24例占30.0%,膽道感染形成的細菌性肝膿腫患者16例占20.0%,而誘因不明的細菌性肝膿腫患者40例占50.0%。對患者進行病原菌分布檢測,在80例患者體內檢測出病原菌100株,其中革蘭陰性菌80株,占80.0%,革蘭陽性菌20株,占20.0%。 結論 糖尿病患者細菌性肝膿腫的臨床特點表現為患者發熱、腹痛以及非特異性消化道癥狀,而細菌性肝膿腫的病原菌分布情況多為感染源不明,其次為呼吸道以及膽道感染所致,患者病原菌分布為革蘭陰性菌最多,之后為革蘭陽性菌。
[關鍵詞] 糖尿病患者;細菌性肝膿腫;臨床特點;病原菌分布情況
[中圖分類號] R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9)04(a)-0031-02
由于糖尿病患者的各項免疫機制下降,很容易造成患者出現各類的感染并發癥,而細菌性肝膿腫便是糖尿病患者較為常見且嚴重的并發癥之一[1-2]。通過對相關報道的查詢可知,糖尿病患者出現細菌性肝膿腫的概率進40.0%,因此為了提高患者對于細菌性肝膿腫疾病的認識,該文針對患有細菌性肝膿腫的糖尿病患者的各項臨床特點進行分析,分析數據使用該院2013年2月—2018年2月間收治的80例細菌性肝膿腫患者資料,對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次回顧性分析中來該院就診并經過入選標準篩選后的80例細菌性肝膿腫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樣本,患者全部經過細菌性肝膿腫病理分析后,均患有糖尿病符合篩選標準,80例細菌性肝膿腫患者中男性患者55例,女性患者25例,患者年齡區間為45~65歲,患者的平均年齡為(53.2±0.8)歲,80例患者均出現一項或多項細菌性肝膿腫的臨床癥狀,患者基本資料在進行統計學分析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證明80例細菌性肝膿腫患者的資料可以進行比較。
1.2 方法
在該次回顧性研究中,對患者的基本資料、臨床表現以及實驗室檢驗數據進行分析,通過影像學檢查確定患者細菌性肝膿腫位置,并對患者的臨床表現中細菌性肝膿腫癥狀進行記錄,即對患者出現發熱、寒戰、腹痛以及非特異性消化道癥狀的患者數量進行記錄分析,同時通過實驗室檢驗的方法對患者的病原菌培養并記錄病原菌種類和株數,記錄檢驗結果,而且需要對患者細菌性肝膿腫的感染方式進行了解記錄,并以呼吸道感染、膽道感染以及誘因不明感染三類感染方式進行分析。
1.3 觀察指標
回顧性分析中對80例細菌性肝膿腫患者的臨床表現癥狀進行分析記錄,即患者出現發熱、寒戰、腹痛以及非特異性消化道癥狀的患者數量及其所占總患者數量的百分比進行記錄(部分患者出現癥狀并非一種,會出現重復統計情況),病原菌分布比例情況進行記錄分析,并記錄分析患者呼吸道感染、膽道感染以及誘因不明感染三類感染方式人數占比。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患者各項臨床特點分析
分析中全部80例細菌性肝膿腫患者均為糖尿病引起,細菌性肝膿腫患者的主要臨床特點特點表現為發熱以及腹痛的癥狀。80例患者中發熱患者80例占100.0%,寒戰患者72例占90.0%,腹痛患者24例占30.0%,非特異性消化道癥狀患者48例占60.0%,見表1。
2.2 患者病原菌分布比例分析
分析中患者進行病原菌分布檢測,在80例患者體內檢測出病原菌100株,其中革蘭陰性菌80株,占80.0%,革蘭陽性菌20株,占20.0%。見表2。
2.3 患者感染方式分析
分析中細菌性肝膿腫患者的病原菌分布情況為,呼吸道感染形成的細菌性肝膿腫患者24例占30.0%,膽道感染形成的細菌性肝膿腫患者16例占20.0%,而誘因不明的細菌性肝膿腫患者40例占50.0%,見表3。
3 討論
細菌性肝膿腫實質上是人體肝器官的液化性壞死,屬于對患者生命產生潛在威脅的消化系統疾病[3]。并且細菌性肝膿腫這一疾病大多會出現在糖尿病患者身上,且患者的年齡都較大,這是由于患者年齡的增大,其抵抗力不斷下降,因此在患者患有糖尿病且出現對自身血糖控制方面的問題時,患者的身體機理對于感染的防御能力降低,且在患者血糖濃度>14 mmol/L時,患者身體的防衛細胞——白細胞和吞噬細胞的能力會出現衰弱,容易造成患者出現細菌性肝膿腫感染的情況。細菌性肝膿腫的病原菌感染大多是通過膽道感染、呼吸道感染以及誘因不明的感染而出現的病原菌對人體肝臟附近組織感染或直接對肝臟進行感染入侵而形成肝膿腫的情況,而誘因不明的感染源大多是因為細菌性肝膿腫患者無法明確原發感染灶,因此無法做到針對性治療。在糖尿病患者感染細菌性肝膿腫初期,經常會由于其癥狀并不典型而無法被患者發現,在細菌性肝膿腫患者中,約有60.0%以上的患者從感染初期到膿腫的形成需要3周以上的時間,因此在對患者進行細菌性肝膿腫早期B超檢測時,盡管患者肝膿腫感染檢測呈現陰性,也不能排除患者已經感染肝膿腫的可能,應讓患者定期進行B超復查,以便在發現肝膿腫早期可以對患者進行相應的治療。并且應在患者入院后7 d進行影像學檢測,以此診斷細菌性肝膿腫的病灶,同時細菌性肝膿腫患者通常會出現呼吸道以及泌尿系統等系統的并發感染,因此在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出現問題,并伴隨發熱,畏寒等細菌性肝膿腫癥狀時,盡管未在檢查中發現肝膿腫的病灶,也需要綜合考慮患者感染細菌性肝膿腫的可能性。所以證明糖尿病患者出現細菌性肝膿腫的臨床表現較為復雜,缺少典型的定位癥狀,容易造成漏診和誤診的出現,需要對患者進行重點的關注。
該次回顧性分析中選擇的80例細菌性肝膿腫患者均為糖尿病引起,細菌性肝膿腫患者的主要臨床特點表現為發熱以及腹痛的癥狀[4]。80例患者中發熱患者80例占100.0%,寒戰患者72例占90.0%,腹痛患者24例占30.0%,非特異性消化道癥狀患者48例占60.0%,細菌性肝膿腫患者的病原菌分布情況為,呼吸道感染形成的細菌性肝膿腫患者24例占30.0%,膽道感染形成的細菌性肝膿腫患者16例占20.0%,而誘因不明的細菌性肝膿腫患者40例占50.0%。進行患者病原菌分布檢測,在80例患者體內檢測出病原菌100株,其中革蘭陰性菌80株,占80.0%,革蘭陽性菌20株,占20.0%,數據統計學分析(P<0.05),與張成龍等人[5]的研究結果相同。
綜上所述,糖尿病患者細菌性肝膿腫的臨床特點表現為患者發熱、腹痛以及非特異性消化道癥狀,而細菌性肝膿腫的病原菌分布情況多為感染源不明,其次為呼吸道以及膽道感染所致,患者病原菌分布為革蘭陰性菌較多,之后為革蘭陽性菌。希望此次分析研究對糖尿病患者細菌性肝膿腫的治療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 宋興超,吳磊,路要武,等.細菌性肝膿腫臨床特點及治療策略[J].當代醫學,2018,24(31):56-59.
[2] 張鳴,劉楊,朱劍清,等.細菌性肝膿腫310例臨床分析[J].中國感染與化療雜志,2018,18(4):372-376.
[3] 周義,李昌平.252例細菌性肝膿腫臨床病原學特點及耐藥性分析[J].重慶醫學,2018,47(11):1551-1554.
[4] 王偉芳,韓明子,金世柱,等.細菌性肝膿腫臨床特點的回顧性分析[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6,16(7):1276-1280.
[5] 張成龍,郭晶晶,賈天野,等.75例細菌性肝膿腫臨床和病原學特點分析[J].傳染病信息,2017(3):157-159,166.
(收稿日期:2019-01-0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609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