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型地區民營經濟發展情況的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民營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民營經濟飛速發展和壯大,成為支撐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就資源型地區而言,受國有經濟獨大、產業結構單一,放管服改革滯后等因素影響,民營經濟發展普遍存在企業規模較小、管理制度較為落后、融資困難、營商環境較差等問題,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民營經濟的發展。為此,本文以山西為例,在認真分析資源型地區民營經濟的發展狀況呢,并為促進民營企業的良好發展進行分析和探討,提出改善措施,希望能為民營企業的發展提供幫助。
關鍵詞:資源型地區;民營企業;發展;分析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9)010-0484-01
長期以來,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民營經濟得以飛速發展。民營經濟不僅成為了現在國家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經濟支柱,也是我國稅收主體,同時在國家各行業技術發展中也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持續的動力支持。相比而言,資源型地區的民營經濟發展有其獨特的特點。為此,本文以典型的資源型地區山西為例,在認真分析資源型地區民營經濟發展情況的基礎上,探索提出其發展壯大的路徑。
一、資源型地區民營經濟發展狀況
從全國來看,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方針政策指引下,我國民營經濟發展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系列嬗變。據國家統計局公布,截止2017年底,我國登記注冊的民營企業戶數達2726.28萬戶,民營企業就業人數達19881.7萬人。同時,根據全國工商聯原黨組成員莊聰生的研究結果表明,民營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為我國現代經濟發展貢獻了60%以上的GDP,在稅收方面也繳納了50%以上的稅收,占據了我國稅收整體的較大部分,并且,其在資源的運用方面,僅占總資源的40%,為現在我國經濟技術的發展以及為勞動人民提供就業機會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從山西來看,作為典型的以煤為主的資源型地區,近年來,民營經濟迅猛發展,也成為了山西經濟的生力軍。據統計,2017年,山西民營企業、個體工商戶主體數量達183.20萬,增長7.8%。民營經濟全年實現增加值7300.32億元,占全省GDP的48.8%;稅收總額1432.4億元,占比57.9%,稅收貢獻率超70%??v向看,山西民營經濟發展態勢良好,幾乎撐起了山西經濟發展的半壁江山。但是,與發達地區民營經濟發展水平相比,仍存在的較大的差距,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二、資源型地區民營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長期以來,受國有經濟獨大、產業結構單一,放管服改革滯后等因素影響,山西民營經濟普遍存在管理制度較為落后、融資難融資貴、營商環境較差等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民營經濟的發展。
1.經營管理制度有待進一步完善
就山西地區來看,隨著近幾年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民營企業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在山西地區同樣如此。山西民營企業的發展成為現在山西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民營企業的發展態勢是非常好的,對于整個山西省的經濟來說都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是,民營企業的發展與發達地區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尤其是在經營管理制度方面,家族式企業管理思想較為嚴重,在企業發展初期需要家族人員共同發展企業,但隨著企業逐漸的發展壯大,企業中存在的決策問題越來越多就容易出現分歧,導致企業不能夠順利的發展。
2.融資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
民營企業的資金實力不夠雄厚,融資難題一直制約著企業的發展。大多數民營企業沒有實行規范的會計核算制度,不能給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提供準確的資金信息和信用狀況,加之社會信用缺失和擔保體系也不夠完善,這就造成民營企業在銀行等金融機構融資難。就山西而言,金融服務業尚不算發達,民營企業的融資渠道相對狹窄。大部分金融資源被用于國有企業的建設和重組方面,民營企業真正得到的扶持并不多。
3.營商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
長期以來,營商環境不佳,就像一個標簽一樣貼在資源型地區的身上。各類“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成為制約當地民營企業發展的障礙。在企業發展過程中,如何有效降低“官商潛規則”給企業帶來的隱性經營成本成為考量各地政府執行能力、治理水平的關鍵。較差的營商環境阻礙著民營企業的發展壯大,以致民營企業只能在低水平發展中徘徊。
三、促進資源型地區民營經濟發展的對策
促進資源型地區民營經濟發展,要重點以現代企業管理制度、融資渠道、新型營商環境為突破口,實現民營經濟跨越式發展。
1.加快推進現代企業管理制度
現代企業制度管理是企業發展的基石。為更好地促進現代民營企業的發展,首先應當加快推進現代化企業管理制度的發展,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應當對先進的生產管理經驗進行有效的學習,同時還要根據企業發展的實際情況進行制定,從而保證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能夠形成合適的管理模式,不斷的促進企業的發展。
2.積極拓寬融資渠道
充足的資金是企業高效運轉的血液。一方面要增加對企業的信貸支持,國家通過實施相應的政策,促使銀行等為企業發展提供更大的資金支持;另一方面,要支持企業直接融資。支持企業引進各類戰略投資者,大力推動股份制改造。鼓勵產業發展基金、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等加大對種子期、初創期企業投資項目的金融支持力度。支持企業方式開展債轉股。同時,鼓勵國有產業基金、投資基金等投資參股民營企業。
3.構建新型營商環境
良好的營商環境是企業運行的沃土。山西打造“六最”營商環境,還需要以完善政務信用體系建設為突破口,要探索研究制定政務失信行為認定標準。建立政務失信行為投訴舉報機制,暢通民意訴求渠道。建立健全政務失信記錄。將各級人民政府和公務員在履職過程中,因違法違規被司法判決、行政處罰、紀律處分等信息納入政務失信記錄,并依托“信用山西”網站等依法依規公開。健全失信聯合懲戒機制。重點在項目籌備、招標投標、政府采購、融資、實施等領域開展失信聯合懲戒,讓失信者寸步難行,還民營企業一個風清氣正的營商環境,讓民營企業在中一個健康的生態環境中實現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郭秀慧,于東明.民營經濟發展與區域文化根植性——以東北再振興為背景的實證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6(5):123-128.
[2]冷智花,付暢儉,龔志民.民營企業區域非均衡發展探因[J].經濟經緯,2016(2):19-23.
[3]程俊杰.制度變遷、企業家精神與民營經濟發展[J].經濟管理,2016(8):39-54.
[4]莊聰生.進一步改善民營經濟發展環境[J].中國中小企業,2017(7):14.
[5]陳才.重慶市民營經濟發展結構特征及比較分析——基于“四上”企業微觀數據[J].重慶統計,2018(1):32-3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148541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