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藥資源分布及栽培研究進展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蒙藥是中國民族藥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史悠久,是蒙醫用于臨床預防、診斷、治療疾病的重要方法和手段。蒙藥種類繁多,取材廣泛,但是近些年,因為生態環境破壞,中蒙藥材需求量快速增長,導致野生蒙藥資源下降,所以需要大量人工栽培的中蒙藥材。本研究就對現有的蒙藥資源、生態環境、分布及人工栽培區劃進行討論總結。
關鍵詞:蒙藥資源;分布;栽培
蒙藥是蒙古族的民族藥,是我國民族醫藥之精華,也是世界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歷史,據記載已經有2800多年的發展史。它是蒙古族人民長期以來通過生產、生活、實踐探索總結出的具有獨特風格的醫藥知識。在發展過程中,在原有的傳統基礎上吸納并借鑒了各兄弟民族醫藥,例如印度醫學、藏醫學、中醫學理論的精髓而形成今天的有蒙古民族特點的蒙醫藥學。蒙藥是民族藥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資源分布全國各地,主要以自產自用當地品種為主。內蒙古自治區地貌廣闊,土壤、氣候類型復雜多變,藥用資源非常豐富,素有“天然藥物之鄉”之稱,其中特色蒙藥,如麻黃、鎖陽、肉蓯蓉、甘草在國內外均享有很高的聲譽。然而由于生態環境破壞,需求量增加,野生蒙藥資源處于瀕危狀態,所以需要大量栽培來代替野生藥材。因此,本文就對目前蒙藥資源的生態環境、分布、栽培情況進行闡述。
1現有蒙藥資源
蒙藥取材廣泛,種類繁多,包括植物、動物、礦物、但大多數是植物。據現可查文獻記載,蒙藥材大約2200種,比較常用的有1342種,蒙醫常用約450種,其中植物藥約占313種、動物藥占66種、礦物藥占48種、其他約23種。植物藥中屬于植物種子、根基根基類231種;全草類256種;果實類203種;皮類35種;枝葉類54種;藤木類36種;花類83種;樹脂類14種;菌藻類14種;植物的其他種類28種;昆蟲類30種;動物類260種;礦物類97種舊。
在2013年第四次全國中蒙藥資源普查工作中,將1198種藥用植物品種開展了全面的資源普查,其中93種內蒙古自治區蒙中藥材被列為重點普查品種。例如草烏、黃芪、甘草、麻黃、肉蓯蓉、沙棘、鎖陽。內蒙古特產藥材甘草、肉蓯蓉、蒙古黃芪等也享譽國內外。內蒙古有國家重點保護并具有藥用價值的植物16種:蒙古扁桃、羽葉丁香、沙冬青、狹葉瓶兒小草、水曲柳、肉蓯蓉、草蓯蓉、膜莢黃芪、內蒙黃芪、天麻、野大豆、黃柏、胡桃楸、胡楊、樟子松、柄扁桃。蒙藥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2生態環境與分布
2.1生態環境
內蒙古自治區位于亞洲大陸中部偏東的位置,屬于北半球的中緯度地區,經緯度跨越寬廣,地理坐標為北緯37°30’~52°20’,東經97°10’~126°02’,總面積118萬km2,其中草原面積為86.7km2,占總面積的77%,是全國最大的天然草原牧場。全區地形多樣復雜,并以高原型地貌為主,平均海拔1000m左右。東部與我國東北的草原區和森林區相連,西部與甘肅河西走廊以至新疆的荒漠區相接,南部與華北的森林區相鄰,北與蒙古的草原區和荒漠區相連。區域主要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受到不同地形和緯度的影響,并呈現出水、熱分布明顯不均勻的特點,自東北向西南跨越了亞洲大陸的溫帶濕潤區、半濕潤區、半干旱區、干旱區和極端干旱區。與之相對應的形成了寒溫帶針林、溫帶夏綠闊葉林溫帶草原和溫帶荒漠等地帶性植被類型。熱量差異呈現出緯向上的變化,年均氣溫由大興安嶺北段的-5℃以下,到阿拉善高原西部8℃以上。土壤呈東北一西南的地帶性分布,分別為黑土、黑鈣土、栗鈣土、棕壤土、黑壚土、灰鈣土、風沙土和灰棕漠土,并以栗鈣土為主。
2.2資源分布
調查結果發現,蒙藥在全國各地均有分布,包括東北區的黑龍江、吉林、遼寧;華北區的北京、陜西、甘肅;華東區的江蘇、湖南;西南區的貴州、四川;華南區的廣東、福建;西北區的寧夏、新疆等地區均有分布,但是最主要集中在內蒙古。野生中蒙藥資源種類最豐富的是大興安嶺、陰山山地和賀蘭山地,藥用資源種類有赤芍、桔梗、北沙參、地榆、柴胡、升麻、五味子、龍膽等;而大宗藥的主產區則主要集中于內蒙古自治區的廣大草原和荒漠地區,如甘草、黃芪、麻黃、肉蓯蓉、鎖陽等。就其中一些常用中蒙藥材資源來源、分布做如下總結,見表1。
3栽培規劃
近些年來,因為生態環境被破壞,中蒙藥資源需求量的迅速增長,野生藥用資源已經供不應求,所以人工栽培成為緩解藥材需求矛盾的主要途徑。內蒙古自治區中蒙藥材種植歷史悠久,是我國北方重要的藥材種植區,全區現有中蒙藥材種植面積達6.67萬余hm2,蒙藥種植地區分布不均勻,東部集中在呼倫貝爾盟、興安盟、赤峰市、錫林郭勒盟等12個旗縣,西部集中在鄂爾多斯市、阿拉善盟、巴彥淖爾市等6個旗縣。種植品種有甘草、麻黃、肉蓯蓉、水飛薊、防風、黃芩、黃芪、桔梗、五味子、板藍根、知母、赤芍、紫蘇、蒼術、白術、款冬花、牛膝、紅花、沙棘、山沉香、靈芝、山沉香、苦參、棘豆、生地、枸杞和白鮮皮等40余種,其中我區大宗藥材蒙古黃芪、水飛薊、枸杞、赤芍、北沙參、桔梗等種植面積均在3324hm2以上。內蒙古自治區中蒙藥資源栽培區域規劃見表2。
4問題與展望
目前野生藥材資源供不應求,所以我們必須大力發展人工栽培技術,讓人工栽培代替野生資源。這樣不僅可以保護野生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還可以有效的控制藥材質量標準。但是在人工栽培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專業技術人員短缺、藥材質量標準不夠規范,生態環境的破壞。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政府的支持,人民的配合。應該建設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并將藥材種植標準化、規范化。采用因地種植的方法,在不破壞、不污染環境的前提下,種植出最好的藥材。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10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