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壩二葉兜被蘭資源調查及引種栽培試驗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對塞罕壩二葉兜被蘭的生境狀況進行了初步調查,觀察了二葉兜被蘭的生物學特性,二葉兜被蘭自然條件下靠無性繁殖為主,并對二葉兜被蘭進行分株繁殖引種栽培試驗,提出了保護對策。
關鍵詞:二葉兜被蘭;分株繁殖;保護對策
二葉兜被蘭(Neottianthe cuculIata)蘭科兜被蘭屬,多年生陸生草本,花型奇特,花紫粉色,花瓣線形,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全株可入藥。具醒腦回陽、活血散瘀、接骨生肌功效,用于外傷疼痛性休克、跌打損傷、骨折。其野生種群數量呈明顯下降趨勢,已被列為國家第二批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國家II級保護植物。由于蘭科植物對環境要求較嚴格,分布范圍小,數量少,一直未得到開發利用。無論從觀賞價值,還是藥用價值,二葉兜被蘭都有很大潛力,國內外尚無成熟栽培和應用技術報道,應抓緊開發利用。
1塞罕壩二葉兜被蘭的分布及生態習性
二葉兜被蘭分布于海拔1000m以上的林下或草地,針闊葉混交林下,腐殖質層較厚、土壤較肥沃濕潤處。一般生長在林緣、山坡、疏林、灌叢及草甸中,居群較小,呈零星分布。喜陰涼、濕潤的半陰環境,生長地一般針闊混交,稀疏的山草旁,次生于雜木林陰下,或有遮蔭,日照時間短或只有星散漏光的地方??諝鉂穸却笄铱諝饽芰魍ǖ牡胤剑袝r也生于山溪邊峭壁之上。性喜陰,忌陽光直射,喜濕潤,忌干燥,空氣流通的環境,15~30%最宜生長。如氣溫太高加上陽光曝曬,則1~2天內即出現葉子灼傷或枯焦。如氣溫太低又沒及時轉移進室內,則會出現凍傷的現象。蘭花是肉質根,適合采用富含腐殖質的砂質壤土,排水性能必須良好,應選用腐葉土或含腐殖質較多的山土。微酸性的松土或含鐵質的土壤,pH值以5.5~6.5為宜。
2生物學特性
二葉兜被蘭植株高5~25cm。塊莖卵圓形,長1~2cm。莖直立,基部具1~2枚圓筒狀鞘,其上具2枚近對生的葉,葉上具1~4枚小的不育苞片,苞片披針形。葉直立伸展或平展,葉片橢圓形,長5~6cm,寬1.5~4.0cm,先端漸尖,基部收狹成抱莖的短鞘,葉上面具紫紅色斑點??偁罨ㄐ?,花幾朵或10余朵,常偏向一側;花苞片直立伸展,披針形,先端漸尖,最下面的花苞片長于子房或長于花;子房圓柱狀,長5mm,扭轉,稍弧曲;花紅色;萼片相互緊密靠合成兜,兜長5~6mm,寬約3mm;中萼片長約5mm,寬約1.5mm,先端急尖,具1脈;側萼片披針形,長約7mm,基部寬約2㈣,先端急尖,具1脈;花瓣披針狀線形,長約5mm,寬約0.5mm,先端急尖,具1脈,與萼片貼生;唇瓣向前伸展,長約8mm,上面和邊緣具細乳突,基部楔形,中部3裂,側裂片線形且先端急尖并具1脈,中裂片較側裂片長而稍寬,先端漸狹,端鈍具3脈;距細圓筒狀圓錐形,長4.5mm,中部向前彎曲呈U形?;ㄆ?~9月。
3引種栽培試驗
二葉兜被蘭自然條件下靠無性繁殖為主,同時也兼有性繁殖,由于白花不育,結實率非常低,果實很難采到,種子發芽率也極低。因此,采用模擬自然界無性繁殖方式,主動分株,促進擴繁速度。從掘起的根莖上找到潛伏芽位置,根據潛伏芽的數量進行切分,在切口處蘸草木灰后再栽植。一般在萌芽前的4月末~5月初進行,或在花后的9~10月從野外挖回的母根上切分。經統計,切分數量在3~5個之間,平均4個,年增殖系數為4,比自然界的自繁要高出1倍。為了提高擴繁系數,建立育苗床更利于快繁。在根莖萌動前,準備好腐葉土為主的苗床,厚度20cm,將根莖截成若干小段,每段含1個潛伏芽,根段斜插育苗床,覆土5cm,澆透水,防止強光直射,架設70%遮光度的遮陽網。出苗期要加強管理,防治地下害蟲和雜草,苗床要勤松土,勤除草,干旱時要澆透水。當幼苗長到2片葉后可帶土移栽,也可原床培養,待秋季或春季進行分栽。
4結論與討論
二葉兜被蘭適生于多種林分構成的生境內,分布范圍狹窄,數量極少,屬于保護區的極小種群,前些年,由于受采挖、放牧、特殊氣候等多種因素的干擾,這些植物的數量種類乃至生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為了更好地發揮保護區的功能,防止這些物種及其生境進一步受到破壞和威脅,必須采取有效手段,對其進行絕對保護。同時通過對這些植物的研究,可以分析出保護區生境的特殊性和區別于其它地區的關鍵因子所在,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在外業調查的基礎上,在二葉兜被蘭集中分布區域,建立葉兜被蘭培育基地,一方面設置圍欄,加強保護;另一方面就地繁殖,采用人工促進的方式如人工采集種子并把種子播在基地內等,使其在自然生境下繁殖,以求繁殖成功;在此基礎上,進行基地栽植繁育,在室內進行生化、生理方面的研究,促進繁育進程,少走彎路,進而增加種群數量。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17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