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用矮化銀杏引種栽培試驗初報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試驗研究了不同栽培品種、不同栽培密度、不同覆蓋方式對藥用矮化銀杏(Ginkgo biloba L.)成活率、生長勢及田間控草效果的影響,同時還通過間作種植(玉米、毛豆)研究了藥用矮化銀杏苗圃提高育苗成活率、壯苗率的方式。結果表明,藥用矮化銀杏建園時,避免強光直射地域,選擇大佛手、恩施銀杏等品種,可有效縮短移栽緩苗期、提高成活率;藥用矮化銀杏園利用黑塑料膜覆蓋可有效防止雜草,節約成本;在藥用矮化銀杏苗圃間作玉米,可提高銀杏育苗成活率、壯苗率,增加收入。
關鍵詞:藥用矮化銀杏(Ginkgo biloba L.);引種栽培;栽培密度;覆蓋方式;間作
中圖分類號:S6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9)09-0061-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9.09.014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Abstract: This research compared the effect on the survival rate, growth potential and weeds control of medicinal dwarf ginkgo(Ginkgo biloba L.) with different cultivars, different cultivation densities and different mulching methods, and investigated the methods of improving the seedling survival rate and seedling strengthening rate by intercropping corn and soybean in the medicinal dwarf ginkgo.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ultivars Great Buddha hand and Enshi Ginkgo were recommended to build the medicinal dwarf ginkgo nursery with avoiding the area of direct light and direct light, which can effectively shorten the period of transplanting and improve the survival rate of medicinal dwarf ginkgo. Covering black film ground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weeds and save costs. Also, intercroping corn in the medicinal dwarf ginkgo could improve the seedling survival rate of medicinal dwarf ginkgo nursery and obviously increase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Key words: the medicinal dwarf ginkgo(Ginkgo biloba L.); introduction and cultivation; cultivation density; mulching method; intercropping
銀杏(Ginkgo biloba L.),又名白果樹,葉、果、樹皮均可入藥,尤其是葉,主要含有黃酮類和萜烯內酯類化合物[1,2],其藥用價值最高[3-6]。近年來,隨著銀杏葉綜合開發系列產品的大量問世,銀杏葉的需求急劇上升,藥用銀杏矮化栽培已成為農業生產上發展的一個重點[7-9]。2017年以來,黃岡市政府著力推進藥用矮化銀杏種植,并將其作為黃岡市近幾年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主導產業。為此,試驗通過對新建藥用矮化銀杏園的不同栽培密度、不同栽培品種、不同覆蓋方式以及育苗保護不同間作作物的對比研究,以期解決黃岡市在藥用矮化銀杏生產上的主要問題(品種單一、苗圃及移栽苗成活率低、草荒嚴重等),提高藥用矮化銀杏的產量和有效成分(總黃酮)含量[10-12],實現節本增效,為黃岡市藥用矮化銀杏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概況
試驗于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在黃岡市農業科技示范園(黃岡市農業科學院梅家墩基地)進行,面積6 670 m2。
1.2 試驗設計
1.2.1 不同品種、不同密度對藥用矮化銀杏成活率、生長勢的影響 試驗設計為品種和密度2個因素,各3個水平,共9個處理。其中,品種3個處理,分別為馬鈴(湖北隨州)(A1)、大佛手(江蘇邳州)(A2)、恩施銀杏(A3)。密度3個處理,分別為3 000(B1)、4 000(B2)、5 000株/667 m2(B3)。小區面積26.6 m2(3.20 m×8.32 m),3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四周保護行1.5 m。
1.2.2 不同地面覆蓋方式對新建銀杏園控制行間雜草效果的影響 處理分別為:無覆蓋(C,CK)、黑塑料膜覆蓋(D)、銀光膜覆蓋(E),3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面積26.6 m2,四周保護行1.5 m。試驗品種為大佛手,密度4 000株/667 m2。
1.2.3 不同間作作物對藥用矮化銀杏育苗成活率、壯苗率的影響 試驗設計2個間作處理和1個對照處理,共3個處理,即間作毛豆、間作玉米處理和對照處理(不間作)。試驗小區長30 m,寬9.1 m。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品種、不同密度對藥用矮化銀杏成活率、生長勢的影響
從表1可以看出,不同品種緩苗期不同,但與栽培密度無密切關系,緩苗期長短應與品種本身特性相關。恩施銀杏緩苗最快,且成活率明顯高于馬鈴,但低于大佛手;大佛手緩苗時間較短,比馬鈴提前 9 d,略慢于恩施銀杏,但其成活率最高;馬鈴在試驗的3個品種中緩苗慢且死亡率高。
從表1還可以看出,不同品種、不同栽培密度對藥用矮化銀杏苗期生長勢的影響不大,但不同品種、不同栽培密度隨著季節、環境變化呈現相同的生長規律。這可能是因為1—3月銀杏為春芽萌動期,長勢弱;4—6月光照適中、溫度適合,較為適合銀杏生長,表現出較強的生長勢;7—9月高溫季節,陽光強烈,銀杏一年生苗生長基本停滯,生長勢弱[13-15]。
2.2 不同地面覆蓋方式對新建銀杏園控制行間雜草效果的影響
從表2可以看出,黑塑料膜覆蓋、銀光膜覆蓋防草效果明顯好于無覆蓋,但在對銀杏生長勢的影響方面無明顯差別。另外從生產投入成本來看,黑塑料膜、銀光膜的單價分別為0.5、1.2元/m2,各投入1個人工鋪膜(每個人工80元),而無覆蓋處理需人工除草4次(每次40元),綜合分析,覆蓋黑塑料膜的成本明顯低于無覆蓋處理和銀光膜處理,銀光膜處理的投入略高于無覆蓋處理。
2.3 不同間作作物對藥用矮化銀杏育苗成活率、壯苗率的影響
從表3可以看出,對照平均成活率、壯苗率分別為72.9%、67.3%,間作玉米的處理平均成活率、壯苗率分別為90.1%、82.7%,明顯高于對照,間作毛豆的處理平均成活率、壯苗率分別為88.7%、83.2%,與間作玉米的處理相當,但也明顯高于對照。出現這種現象的可能原因是,在高溫季節玉米、毛豆可以一定程度上對銀杏苗進行遮陰,避免高溫直射,免受高溫危害[14-16],降低水分散失,保護耕地墑情,從而達到壯苗的效果。
從表3還可以看出,不同的間作作物苗圃投入不同。其中,對照投入1 600元,間作玉米的處理盈利970元(甜玉米全部賣出),間作毛豆的處理投入1 200元。間作玉米處理的盈利點在于玉米有效遮擋直射陽光讓其他雜草生長困難,有效降低人工,同時甜玉米的市場價格、銷量等都是可以盈利的因素。而毛豆雖然也可以創收,但是產量低、收獲不易(費工)等因素造成毛豆間作處理最終沒有盈利,但整體投入明顯低于對照。
3 小結與討論
3.1 不同品種、不同密度對藥用矮化銀杏成活率、生長勢的影響
試驗結果表明,銀杏的緩苗期、成活率與栽培密度無明顯關系,但不同栽培品種間差異較大。在緩苗(適應性)方面,緩苗期從短到長為恩施銀杏、大佛手、馬鈴;在成活率方面,成活率從高到低為大佛手、恩施銀杏、馬鈴;另外在本研究中,一年生的移栽苗其生長勢與外界環境(光、溫)等有較大關系,與品種、栽培密度無密切關系。在生產實際中,如以成活率為主,宜選擇大佛手;如土地肥力較差,需縮短苗期,宜選擇恩施銀杏。
3.2 不同地面覆蓋方式對新建銀杏園控制行間雜草效果的影響
本研究中,不同地面覆蓋方式對新建銀杏園控制行間雜草效果不同,其中黑塑料膜覆蓋處理、銀光膜覆蓋處理防草效果明顯好于無覆蓋處理,但從投入成本的角度來看,在實際生產中,選擇黑塑料膜覆蓋方式更經濟實惠。
3.3 不同間作作物對藥用矮化銀杏育苗成活率、壯苗率的影響
本研究中,不同間作作物對銀杏育苗成活率、壯苗率的影響不同,其中間作玉米的處理、間作毛豆的處理其育苗成活率、壯苗率明顯高于對照,但從投入與產出的角度計算,間作玉米更劃算。在實際育苗中建議采用苗床畦邊間作玉米。
試驗研究表明,藥用矮化銀杏建園選地時盡量避免強光直射的地域;選擇品種時,建議選擇大佛手、恩施銀杏等品種,可有效縮短移栽緩苗期、提高成活率;同時,本研究也表明藥用矮化銀杏園利用地面覆蓋可有效防止銀杏園雜草,節約成本,其中黑塑料膜覆蓋方式更經濟實惠;另外,在銀杏苗圃地間作玉米,不僅可以提高藥用矮化銀杏育苗成活率、壯苗率,還可有效增加收入。
參考文獻:
[1] 苑可武,孟憲惠,徐文豪.銀杏葉中黃酮含量的季節性變化[J].中草藥,1997,28(4):211-212.
[2] 管玉民,王 健,尤慧蓮,等.氣候、季節、樹齡對銀杏葉中總黃酮含量的影響[J].中成藥,2000,22(5):368-370.
[3] 程水源,顧曼如,束懷瑞.銀杏葉黃酮研究進展[J].林業科學, 2000,36(6):110-115.
[4] 陳學森,張艷敏,李 健,等.葉用銀杏資源評價及選優的研究[J].園藝學報,1997,24(4):215-219.
[5] 齊之堯,李家玉.銀杏的藥用價值[J].世界林業研究,1997(4): 92-94.
[6] 梁立興.銀杏葉的開發利用及其研究進展[J].世界林業研究,1996(3):44-50.
[7] 江德安.葉用銀杏研究進展[J].孝感學院學報,2002,21(6):63-66.
[8] 李新明.我國銀杏產銷態勢與發展策略[J].林業科技開發,2000,14(1):13-14.
[9] 王 燕,程水源.銀杏葉用栽培進展[J].湖北農學院學報,2000, 20(3):277-279.
[10] 蘇淑釵,王天華,蔣湘寧,等.光強與光質對銀杏苗木生理特性及黃酮和內酯含量的影響[J].植物資源與環境學報,2002, 11(1):1-4.
[11] 吳家勝,張往祥,曹福亮.氮磷鉀對銀杏苗生長和生理特性的影響[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7(1):63-66.
[12] 喬德奎,唐德瑞,何佳林,等.陜西主要葉用銀杏生長特性指標與內酯相關性分析[J].西北林學院學報,2009,24(3):49-53.
[13] 李新國,許大全,孟慶偉.銀杏葉片光合作用對強光的響應[J].植物生理學報,1998,24(4):354-360.
[14] 張往祥,曹福亮,吳家勝,等.遮陰對銀杏光合性能及其葉片產量的影響[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0,24(4):11-15.
[15] 張往祥,吳家勝,曹福亮.光強對銀杏光合作用和光化學效率的影響[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26(6):5-9.
[16] 程水源,顧曼如,束懷瑞.影響銀杏葉黃酮含量的因子及其評價[J].湖北農學院學報,1999,19(2):110-112.
收稿日期:2019-01-25
基金項目:湖北省農業科技創新中心資助項目(2018-620-001-03)
作者簡介:陳展鵬(1967-),男,湖北武穴人,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作物栽培的研究工作,(電話)0713-8695741(電子信箱)1605692232@qq.com;通信作者,閆 良,男,主要從事植物營養與栽培的研究工作,(電話)13636009726(電子信箱)yanlian66@126.com。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933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