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個藜麥品種在張掖市甘州區試種初報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對引進的藜麥品種隴藜1號和青藜進行田間比較試驗。結果表明,2個藜麥品種在試驗區域均可以成熟,2個品種的單株葉面積和根冠比差異顯著,株高、莖粗、全株葉片數、主根長、小區總株數差異均不顯著。折合產量隴藜1號高于青藜。
關鍵詞:藜麥;產量;試種;甘州區
中圖分類號:S51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1463(2019)04-0041-03
Abstract:Field comparativ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on introduced quinoa cultivars Longli 1 and Qingli.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wo quinoa cultivars could mature in the test area.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leaf area per plant and root-shoot ratio between the two cultivar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lant height, stem diameter, leaf number of whole plant, main root length and total plant number in plot. The yield of Longli 1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Qingli.
Key words:Buckwheat;Yield;Trial plant;Ganzhou District
藜麥(Chenopodium quinoa Willd)為藜科藜屬一年生雙子葉常異花授粉草本植物,原產于南美洲安第斯地區、玻利維亞、厄爾多爾和秘魯等區域,是一種安全的堿性食物。藜麥具有耐貧瘠、對溫度和光照條件要求較低、不耐高濕和雨澇等生理特點[1 ],適應在干燥、涼爽、日照充足的高原氣候條件下生長,最適種植區為海拔3 000~4 000 m的高原或山地。目前,除山西省大面積種植外,甘肅、吉林、青海、河北等地區也已試種成功并有一定種植面積,黑龍江、河南、內蒙古、安徽、江蘇、海南、四川和貴州等地也開展了藜麥種植和栽培育種研究。隨著藜麥育種和栽培技術的不斷推進,藜麥在我國將會有更大的發展[2 ]。我們通過對引進的2個藜麥品種在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進行種植,研究藜麥的相關性狀,并進行綜合適應性評價,以期為今后藜麥的推廣種植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2 供試材料
供試藜麥品種為隴藜1號、青藜,種子質量符合國家標準。均由永昌縣種子公司提供。
1.2 試驗方法
試驗于2017年在張掖市甘州區河西學院試驗田進行。試驗區平均海拔1 520 m,日照時數2 800~3 000 h,無霜期150~170 d,年均溫度7.6 ℃,晝夜溫差大。試驗地土質為砂壤土,前茬作物玉米。每品種設1處理,共設2個小區,每個小區中每3行為1重復,3次重復,2個品種互作對照。小區面積90 m2(10 m×9 m),行長10 m,每區9行,行距50 cm,株距22.2 cm。小區間設分隔帶,四周設保護行。
試驗地地勢平坦,肥力均勻,灌排方便。播前基施有機肥75 000 kg/hm2、復合肥1 050 kg/hm2,孕穗初期灌水,并隨灌水追施磷酸二銨600 kg/hm2,灌水后1~2 d中耕;開花初期及時追肥澆水[3 ],追施磷酸二氫鉀1 400 kg/hm2,澆水后2~3 d中耕,結合中耕停止培土;抽穗開花中期,視植株長勢和土壤墑情,再次追肥澆水。
試驗采用地膜覆蓋栽培,5月5日播種,隨機選取種子人工點播,每穴不超過3粒種子。穴間距20~30 cm,2~3葉期間苗,4~5葉期定苗,每穴留壯苗1株。苗期中耕2次,其他管理措施同大田一致。10月9日收獲,收獲前觀察統計藜麥主要性狀,按小區計產。
2 結果與分析
2.1 株型
通過表1看出,隴藜1號株高為200.47 cm,青藜平均株高為196.33 cm,株高相近。株型均為疏散型。莖粗隴藜1號為2.77 cm,青藜為2.03 cm。2個藜麥品種的莖粗、單株葉面積沒有差異顯著性,全株葉片數差異顯著。隴藜1號單株葉面積比青藜大,全株葉片數比青藜少,說明隴藜1號單個葉片面積比青藜大。
2.2 經濟性狀
從表2中可以看出,參試藜麥的分枝數為43~54個,無效分枝數為15~21個,有效分枝高度為82.60~103.27 cm,其中隴藜1號有效分枝數多且有效分枝高度較高。千粒重隴藜1號為3.65 g,較青藜增加1.54 g。粒色2個品種均為淺黃色。穗色隴藜1號為淺黃色,青藜為磚紅色。株色隴藜1號為黃白色,青藜為磚紅色。
2.3 產量
從表2可以看出,折合產量隴藜1號為140.00 kg/hm2,青藜為52.22 kg/hm2,隴藜1號的折合產量遠高于青藜。田間發現隴藜1號成熟較晚,青藜單株間成熟期差異較大,同期收獲時對折合產量有一定的影響。
3 小結與討論
引選的2個藜麥品種均可以正常成熟,在引種試驗區張掖市甘州區生長旺盛,抗逆性強,平均株高達到196 cm,各項生長指標正常。整個生育期日照充足,降水較少,有利于生產高產優質藜麥[4 ]。這2個品種在該地區均表現出較好的生態適應性和產量性狀,隴藜1號折合產量為140.00 kg/hm2,青藜折合產量為52.22 kg/hm2。
通過比較,隴藜1號在株高、莖粗、單株葉面積與根冠比等農藝性狀及經濟性狀方面表現較好,在甘州區隴藜1號適應性較青藜強。
藜麥是一個未經專業選育的半馴化農作物,基因型豐富,適應能力強,會根據生境的不同表現出較大的差異[5 ]。值得注意的是,與原產地的藜麥質量比,從顆粒均勻性、質地飽滿性、色澤、完整度等看還有差距,而這些與藜麥品種、海拔高度、土壤因素、氣候條件、種植技術等因素有直接關系。本試驗種植時出苗率較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產量結果,因此,選擇適宜甘州區種植的藜麥品種將是一項長期的任務。
參考文獻:
[1] 程 斌,高 旭,曹 寧,等. 藜麥的生物學特性及主要栽培技術[J]. 農技服務,2017(13):47.
[2] 鄧萬云,周繼華,黃 琴,等. 藜麥在北京地區適應性的初步研究[J].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6,21(12):12-19.
[3] 魏玉明,黃 杰,顧 嫻,等. 藜麥規范化栽培技術規程[J]. 甘肅農業科技,2015(12):77-80.
[4] 黃 杰,楊發榮. 藜麥在甘肅的研發現狀及前景[J]. 甘肅農業科技,2015(1):49-52.
[5] 劉瑞芳,申為民,童 燕,等. 安陽地區藜麥品種對比試驗[J]. 現代農業科技,2016(9):44;49.
?。ū疚呢熅帲宏?nbsp; 偉)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42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