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豫麥158選育過程、品種特性及育種方法探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豫麥158是河南省漯河市農業科學院利用矮敗核不育輪回群體選育的半冬性、廣適、多抗、超高產小麥(Triticum aestivum L.)新品種,于2014年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豫麥158品種優點突出,特別是高產特性,2006—2017年在國家審定黃淮南片冬性品種生產試驗中產量均為第一位,同時品質較好,接近強筋小麥標準。豫麥158選育方法有一定的創新,對小麥育種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小麥(Triticum aestivum L.);豫麥158;輪回選擇;育種加代
  中圖分類號:S51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9)05-0009-03
  Abstract: Yuma 158 is a semi-winterness new variety with broad adaptability, multiple disease resistance and super-high yield, was bred by Luoh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using the dwarf male-sterile recurrent population, and was released by the National Committee for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of Crop Varieties in 2014. The cultivar has outstanding advantages, especially high yield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yield was ranked first of the production test of south of Huanghuai in winter varieties from 2006 to 2017. The cultivar has a good quality, near strong gluten wheat standard. The breeding technology is innovative and it would be valuable for the future wheat breeding.
  Key words: wheat(Triticum aestivum L.); Yumai158; situation of recurrent selection; accelerating generations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小麥(Triticum aestivum L.)品種的要求越來越高,種子經營企業不僅要求小麥品種要高產、穩產、品質好,而且對外觀品質也有一定的要求[1-5]。豫麥158正是適應了這些要求選育而成,該品種為半冬性、高產、穩產、多抗、廣適、品質優的小麥新品種,適宜黃淮冬麥區南片的河南省駐馬店及以北地區、安徽省淮北地區、江蘇省淮北地區、陜西省關中地區高中水肥地塊早中茬種植[6]。
  1  豫麥158的選育
  2003年以輪選群體Ⅰ(02TaⅠ)矮敗優良不育株作母本,用周麥16、周麥18、百農矮抗58、淮麥18、濟麥20、萊州137、濮麥9號、32-10-10(SHANGO“英2”/豫麥352)、BOLEVO(法國)、荷蘭北1、VAIOCET(意大利)作父本進行雜交,將雜交種按豐產品種與歐洲抗源3∶1混合,組成輪選群體Ⅱ(03TaⅡ)。經2004、2005年兩輪開放自由授粉,2006年從03TaⅡ輪選群體中選擇優良可育株3 688株,每株取30粒混合加代,當年從加代群體中選擇優良單株1 456株。2006—2007年度,系譜法種植03TaⅡ-0-16等株系1 456株,田間選擇、考種決選單株1 662株,采取最大限度保留廣泛遺傳變異的處理方法,將決選單株每株取30粒,混合加代。2007年12月中旬,從加代群體中將決選出的1 286株優異單株按系譜法種植。至第6代2009年選拔出表現優異的株系03TaⅡ-0-16-0-38-14等。2009—2010年度開始測產,篩選出高產、抗倒、抗病、綜合農藝性狀優良的小麥新品系豫麥158(參試名稱漯6073)。并順利通過國家預試、區域試驗、生產試驗,于2014年通過國家審定,審定編號為2014004。
  2  豫麥158品種特性
  2.1  高產,外觀品質突出
  豫麥158產量水平較高,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參加各級試驗產量較高,預備試驗產量比對照周麥18增產7.07%;區域試驗產量比對照品種周麥18平均增產3.96%;生產試驗產量比對照周麥18增產5.85%,居冬水組生產試驗第一位(表1)。與近年來國家審定小麥品種比較,2006—2017年連續11年度國家審定黃淮南片冬性品種中生產試驗產量為第一位(表2)。二是大面積示范產量也較高,2015—2017年連續3年在漯河市建立豫麥158高產示范方進行高產示范,示范方產量均明顯高于其他的大田正常產量(表3)。
  豫麥158株高適中,75 cm左右,穗層整齊,典型長方形穗,沒有凸尖現象,穗的大小基本一致,多花實,大穗大粒,田間長相清秀,活葉成熟,子粒半角質,大小均勻,千粒重穩定在45 g左右,外觀品質表現突出。
  2.2  穩產
  豫麥158產量水平高、穩產性好,2010—2011年度國家冬小麥品種試驗黃淮南片水地冬水組預備試驗增產點率為88.9%,2011—2012年度國家冬小麥品種試驗黃淮南片水地組區域試驗增產點率為70.6%,2012—2013年度國家冬小麥品種試驗黃淮南片水地組區域試驗增產點率為88.2%,2013—2014年度國家冬小麥品種試驗黃淮南片水地組生產試驗增產點率為100%。2015—2017年連續3年進行高產示范方建設,千畝示范方平均產量分別為11 079、9 492、10 266 kg/hm2;百畝示范方平均產量分別為11 463、10 259、10 986 kg/hm2。多年多點試驗較高的增產點率及連續3年的高產示范表明豫麥158高產的同時實現了穩產。   2.3  抗病性與品質兼顧
  兩年區域試驗田間自然發病調查結果顯示,豫麥158綜合抗病性較好,抗條銹病、葉枯病,中感紋枯病、葉銹病、白粉病,感赤霉病。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接種抗病性鑒定結果顯示,中抗至高抗條銹病,中感至高感紋枯病,中感至高感葉銹病,高感赤霉病、白粉病。豫麥158品質混合樣測定結果顯示,子粒容重799.5 g/L,蛋白質(干基)含量15.26%,硬度指數43.5,面粉濕面筋含量31.6%,沉降值39.5 mL,吸水率55%,面團穩定時間7.3 min,最大抗延阻力446 E.U,延伸性142 mm,拉伸面積84 cm2,品質接近強筋小麥標準。
  3  豫麥158育種方法探討
  3.1  矮敗核不育輪回選擇育種方法的利用
  矮敗核不育輪回選擇育種是一種有效的育種方法[7-11],但是河南省小麥育種者應用較少。豫麥158是運用核不育輪回群體 Ta182C6BC2/14IWS007//鄭麥9023為基礎群體,后運用國內大面積推廣品種和部分自育材料以及國外抗源材料為親本與矮敗群體雜交,使大量優良基因聚合,后期根據系譜法選育而成。矮敗核不育方法聚集了大量的優良基因,致使豫麥158表現突出,并且配合力較好,成為了較多育種家選擇的主要雜交親本。
  3.2  當地加代技術的應用
  豫麥158在選育過程中,F3代和F5代進行了兩次本地加代,致使育種年限縮短了兩年,但育種質量沒有受到影響,說明在河南省運用人工春化然后移栽的方法對小麥育種的低代材料進行加代完全可行。豫麥158的選育是矮敗核不育輪回選擇育種方法和河南省當地小麥加代技術完美結合。
  3.3  親本材料選配科學合理
  豫麥158是采用矮敗核不育輪回選擇技術選育的小麥新品種,基礎輪回群體為Ta182C6BC2/14IWS007//鄭麥9023,用豫麥70、豫麥2號、陜82-29、鄭州8915、溫麥6號、魯麥14、M176(墨西哥)、0102505(KV2-Ti71/Maga74“S”×BD-Ihia)、8941(綿陽84-27/Fr81-3)為父本分別與基礎群體優良矮敗不育株雜交,選取不同比例的雜交種子混合成輪選群體Ⅰ。在輪選群體Ⅰ中選擇優良矮敗不育株做母本,用周麥16、周麥18、百農矮抗58、淮麥18、濟麥20、萊州137、濮麥9號、32-10-10(SHANGO“英2”//豫麥35)、BOLEVO(法國)、荷蘭北1、VAIOCET(意大利)作父本進行雜交,選取不同比例的雜交種子混合成輪選群體Ⅱ。輪選群體Ⅱ是以中國黃淮麥區豐產、廣適品種為主體,歐洲、美洲等抗源材料參與的矮敗輪選群體,這對應了小麥育種親本選配的基礎原則,親本之間要優勢互補,且要有一定的生態、地域和親緣關系的差異,同時,矮敗群體是多個親本雜交應用,這又豐富了親本來源,經過兩年開放自由授粉,輪選群體Ⅱ聚集了大量的優良基因和目標性狀。這是豫麥158表現優良性狀的基礎。
  4  小結
  豫麥158的選育成功說明矮敗核不育輪回選擇是小麥新品種選育的有效方法,小麥當地夏繁加代技術在河南省完全可行,并可以顯著縮短育種年限[12-14],與矮敗核不育輪回選擇方法結合可以提高育種效率。豫麥158所用矮敗群體Ⅱ的構建過程以及親本選擇對小麥育種親本選配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胡廷積.河南小麥生產發展分析與展望[J].河南農業大學學報,1999,33(4):326-332.
  [2] 葉優良,楊素勤,黃玉芳,等.河南省小麥生產發展與展望[J].中國農學通報,2007,23(1):199-204.
  [3] 方  正,翟冬峰.小麥育種工作60年回顧[J].小麥研究,2014, 35(2):1-8.
  [4] 田紀春,鄧志英,牟林輝.作物分子設計育種與超級小麥新品種選育[J].山東農業科學,2006(5):30-32.
  [5] 周素英.小麥育種發展方向及品種在生產上的應用[J].農業科技通訊,2010(1):9-10.
  [6] 趙永濤,薛國典,張  鋒,等.國審小麥新品種豫麥158的選育[J].河南農業科學,2015,44(12):36-38.
  [7] 劉秉華,楊  麗,王山葒,等.矮敗小麥群體改良的方法與技術[J].作物學報,2002,28(1):69-71.
  [8] 吳  哲,侯立白,李運朝,等.矮敗小麥育種技術體系研究進展[J].河北農業科學,2009,13(3):71-74.
  [9] 翟虎渠,劉秉華.矮敗小麥創制與應用[J].中國農業科學,2009, 42(12):4127-4131.
  [10] 劉宏偉,劉秉華,周  陽,等.矮敗小麥育種技術研究進展[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13,15(1):25-29.
  [11] 鄧志英,田紀春,王延訓,等.利用矮敗小麥材料選育超級小麥品種[J].山東農業科學,2006(3):28-30.
  [12] 趙  彬.小麥加代研究進展及其在育種中的應用[J].種子,2004, 23(7):43-46.
  [13] 宋長江,郭瑞林,孫海潮,等.小麥夏播加代繁育技術研究[J].河南農業科學,2006,35(5):17-19.
  [14] 茍升學,王轉麗,王可田,等.黃淮南片小麥夏季自然加代育種技術[J].作物雜志,2010(3):118-12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7426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