藜麥的生物學特性及精簡栽培種植技術要點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現階段,隨著藜麥的市場需求量不斷增加,其種植規模不斷擴大。在此背景下,為了豐富藜麥的研究內容,保持其良好的栽培種植情況,就需要了解與之相關的生物學特性,提高精簡栽培種植技術利用效率?;诖?,對藜麥的生物學特性及精簡栽培種植技術進行系統闡述。
關鍵詞 藜麥;生物學特性;精簡栽培;種植技術
中圖分類號:S519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06.017
藜麥為藜科植物,是一種“全營養食品”,歷史悠久且營養成分較為全面,包含了蛋白質、氨基酸、纖維素、微量元素等,具有低熱量、低糖、零膽固醇的特點[1]。
同時,藜麥易煮熟、口感獨特、味道清香、易消化,在人體免疫系統調節、疾病預防、提供人體所需營養物質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除此之外,因原產地生態條件有所不同,藜麥有多種類型,如高山型、山谷型等,加上其栽培品種豐富,為消費者提供了多樣化選擇,使藜麥在市場上得到有力推廣。
1 藜麥的生物學特性
1.1 藜麥的生長特性
藜麥為雙子葉草本植物,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有著良好的適應性,側根發達,莖部較為粗壯,且包含許多分枝。其主莖下端為圓柱形,而中上部及側枝有條棱,生育時期多呈綠色,等到成熟時則變為紅色、黃色或紫色等,在不同生長階段的葉片顏色也存在差別:幼葉呈綠色、老葉呈黃色。
1.2 藜麥的生殖特性
藜麥是穗狀花序,主梢和側枝都可以開花結籽,且有效的授粉方式可為這類作物的正常成長提供支持,保持其良好的生長狀況。在種植過程中可采用浸泡的方法對藜麥的種子進行處理,促使其正常發芽,避免對藜麥種植效果、產量等產生不利影響。
1.3 藜麥的其他特性
藜麥為雙子葉植物,栽培種植過程中會因品種的不同而導致種子顏色有所區別,藜麥深根系品種一般為棕紅色或黑色,而白色系品種一般為淺灰色或淺黃色。此外,當藜麥受到氣候條件、地理環境等因素影響時,生物學特性會發生變化。因此,在對藜麥進行應用價值研究過程中,應從其品種不同而造成的種子顏色差異、植株形式、根系狀況等方面綜合考慮,全面了解其生物學特性,為不同環境條件下藜麥的有效種植提供技術支持,提高產量,滿足人們的消費需求。
在對藜麥進行研究的過程中,需要在了解其類型、生長特性的基礎上,從生育時期的顏色、生長高度、莖干的粗壯程度等方面入手,實現對這類單體植物生物學特性的有效分析,為相應研究工作的開展提供依據,豐富其研究過程中所需的信息資源,從而為藜麥栽培種植水平的不斷提升奠定基礎。
2 藜麥精簡栽培種植技術
2.1 氣候條件要求與地理位置的合理選擇
在藜麥生長過程中,地理位置、氣候條件的差異會對其種植效果、產量等產生一定的影響。藜麥生長期為90~220 d,但生長期與播種時間及當地的氣候條件有關,一般播種越早生長期越長。種植地要求無霜期在100 d以上,海拔1 500 m以上,降水量300 mm以上,最高溫度不高于32 ℃[2]。同時,應對地塊的土壤特性、光照條件、通風狀況等要素加以考慮,避免環境對藜麥的種植效果造成影響,滿足其增產要求。
2.2 整地與施肥
藜麥在種植前需要對土地進行整理,整地時間一般在土地解凍之后,對土地進行深耕并施入有機肥和氮磷鉀復合肥,然后根據地勢情況作畦。此外,在秋季要對藜麥生長區域進行深翻處理,然后利用旋耕鎮壓的方式進行整地,增強藜麥栽培種植區域地面的平整性,為其生長創造有利的條件。
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確定播種時間,在播種前7天將肥料(有機、無機肥或混合肥)均勻撒施在地里,旋耕土地15~20 cm深,如果地里有前茬留下的根或塑膜需徹底清理,以免影響播種及藜麥生長。建議根據測土情況確定底肥量,如果土壤比較貧瘠也沒有測土條件,每667 m2施用硫基復合肥40~45 kg(復合肥要求氮磷鉀比例為15∶15∶15或更高)。
2.3 播種
在藜麥播種前,需要施用生物有機肥或農家肥,提高土壤肥力。播種時,可采用穴播、條播的方式,通過播種機完成播種工作,并控制好播種深度、株距等,充分發揮精簡栽培種植技術在藜麥種植中的應用優勢。藜麥播種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土壤溫度、降雨量等要素,并進行適當調節,保證種子可以正常發芽。同時,為了保證藜麥種子的出苗效果,播種人員應控制播種層的含水量,降低種子在播種中枯死、發霉、腐爛等問題的發生率[3]。除此之外,應根據播種區域的土地面積大小,對藜麥種子的播種量進行控制,確保后期的總體產量。
2.4 田間管理與病蟲害防治
在進行藜麥苗期管理時,應該對其出苗狀況進行分析,及時開展補苗工作,并做好間苗、定苗;藜麥生長中期應開展好除草工作,及時處理病株,并將抗倒伏方面的工作落實到位;藜麥生長后期應根據其成熟期的實際情況,完成收割工作。同時,在藜麥生長過程中也需要進行病蟲害防治工作,通過農藥防治(高氯辛硫磷乳油)、燈光誘殺、及時排水等方式的配合使用,增強病蟲害的防治效果。藜麥在幼苗階段很容易遭受金龜子類和地老虎等害蟲的侵蝕,造成大面積的減產,還易感染葉斑病、早疫病等病害,應針對病蟲害的發生情況,及時進行防治,一般可選用辛硫磷、百菌清、多菌靈等農藥進行噴施來有效防治病蟲害,確保幼苗的快速生長。
3 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對藜麥的生物學特性進行介紹,使相關種植人員在了解其特征特性之后,能夠根據藜麥的生長特點進行精簡栽培種植,提高藜麥栽培種植效率。因此,在提升藜麥栽培種植水平、優化其種植方式的過程中,應根據其生物學特性,探索有效的栽培種植技術并進行高效利用,促進藜麥的產量增加。
參考文獻:
[1] 羅崇玲,余有霞.景泰縣藜麥綠色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8(15):33,35.
[2] 楊發榮,黃杰,魏玉明,等.藜麥生物學特性及應用[J].草業科學,2017,34(3):607-613.
[3] 張鳳英,劉洋,馬志宏,等.莜麥生物學特性及旱地高產栽培技術[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5(6):101-102.
?。ㄘ熑尉庉嫞黑w中正)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17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