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山茶黑斑病的生物學特性研究及毒力測定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通過對合肥市植物園、各公園、苗圃山茶病害進行調查,發現山茶黑斑病發病嚴重。為了解和掌握山茶黑斑病病原物的生物學特性,研究了不同營養、溫度、pH及光照條件對山茶黑斑病菌菌落生長量的影響。結果表明,病菌菌絲在PDA培養基上生長最快,最適pH為6.0,最適溫度為25℃,不同光照條件對該病菌生長影響不大。藥劑的毒力測定結果表明43%戊唑醇懸浮劑的抑菌效果最好,其次為35%戊唑·福美雙懸浮劑,50%多菌靈超微可濕性粉劑的抑菌效果最差。
  關鍵詞 黑斑病;病原鑒定;生物學特性;毒力測定
  中圖分類號:S43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305(2019)02-005-03
  DOI: 10.19383/j.cnki.nyzhyj.2019.02.003
  Abstract By investigating the diseases of Camellia japonica in Hefei Botanical Garden and other parks and nurseries, it was found that the black spot of Camellia japonica was seriou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thogen of camellia black spot,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nutrition, temperature, pH and illumination conditions on the growth of bacterial colonies of camellia black spot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ycelium grew fastest on PDA medium, the optimum pH was 6.0, and the optimum temperature was 25℃. Different light conditions had little effect on the growth of the fungus of camellia black spot. The results of toxicity test showed that 43% tebuconazole suspension had the best bacteriostasis effect, followed by 35% tebuconazole·formaldehyde suspension, and 50% carbendazim ultramicro wettable powder had the worst bacteriostasis effect.
  Key words   Black spot; Pathogen identification;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oxicity determination
  山茶(Camellia japonica)又名茶花,為常綠闊葉灌木,葉色亮綠,樹冠優美,花姿豐盈,花大色艷,花期長,是園林綠化常用植物,目前在安徽合肥市也有廣泛種植。2016年春季筆者對合肥市植物園、各大公園、苗圃進行植物病害調查發現,山茶葉斑病發生較嚴重,引起早落葉、落蕾和落花,甚至導致枝條枯死,造成植株生長不良、樹勢衰落,嚴重降低其觀賞價值及綠化效果。經室內顯微鑒定,引起葉斑病的病原為葉枯鏈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e (Fr.:Fr.) Keissler]、山茶炭疽孢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 Mass)、茶擬盤多毛孢[Pestalotiopsis theae (Sawada) Stey]和山茶藻斑病 (Cephaleuros virescens Kunze)等,其中以葉枯鏈格孢引起的黑斑病發病最為嚴重、普遍。為此,筆者對山茶黑斑病菌的生物學特性進行研究,同時對3種殺菌劑毒力進行了解測定,以期通過環境條件控制病害發生的途徑,并篩選防治該病害的高效藥劑,為該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1.1.1 供試病原菌 山茶黑斑病菌葉枯鏈格孢(A. alternate)分離自合肥市逍遙津公園山茶上采取的新鮮病葉,經室內組織分離、純化,獲得純菌株。病原菌于PDA培養基上培養5 d后,用于后續試驗研究。
  1.1.2 供試藥劑 35%戊唑·福美雙懸浮劑(南京南農農藥科技發展有限公司),50%多菌靈超微可濕性粉劑(四川國光農化股份有限公司),43%戊唑醇懸浮劑(青島奧迪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2 生物學特性研究
  1.2.1 不同培養基對菌落生長的影響 將直徑5 mm的病菌菌絲塊接種于20%山茶葉片煎汁瓊脂培養基、PDA和OA培養基上25℃培養,6 d后測量菌落直徑。
  1.2.2 不同溫度對菌落生長的影響 將直徑5 mm的病菌菌絲塊接種于PDA平板中央,然后分別在5、10、15、20、25、30、35、40℃恒溫培養,6 d后測量菌落直徑。
  1.2.3 不同pH對菌落生長的影響 用稀HCl和NaOH溶液制成pH分別為3、4、5、6、7、8、9的PDA平板,將直徑5 mm的病菌菌絲塊接種其平板中央,并于25℃恒溫培養,6 d后測量菌落直徑。
  1.2.4 不同光照對菌絲生長的影響 將直徑5 mm的病菌菌絲塊接種于PDA平板中央,置于全光照、全黑、自然光3個光照處理下,于25℃恒溫培養,6 d后測量菌落直徑。   1.3 藥劑毒力測定
   采用生長速率法測定藥劑毒力。將供試藥劑用滅菌水配制成母液后,按比例配制每種藥劑的7個濃度梯度PDA平板,并以不添加藥液的PDA平板為空白對照。于25℃恒溫箱中培養6 d,測量菌落直徑,計算抑制率,以藥劑有效成分的濃度為測試濃度計算回歸方程和抑制中濃度EC50。
  2 結果與分析
  2.1 病害癥狀、病原及病原菌培養性狀觀察
   山茶黑斑病多始于葉緣或葉尖,初期病斑為褐色,后向內擴展成不規則黑褐色大病斑,病斑邊緣深褐色,常造成半葉至全葉枯死,后期病斑呈灰白色,且病斑上可見成簇或散生的黑色霉層(圖1a)。根據顯微檢查,引起山茶葉斑病的病原為半知菌亞門絲孢目鏈格孢屬真菌——葉枯鏈格孢(A. alternate)。
   在PDA培養基上培養初期,菌落圓形,白色,隨著菌落生長,菌落出現不明顯的同心輪紋,中間大部分為淺灰黑色,邊緣白色(圖1b)。分生孢子梗淡褐色,分生孢子橢圓形、卵形,淡褐色,有喙,具縱橫隔膜(圖1c)。
  2.2 不同培養基對病菌生長速率的影響
   山茶黑斑病菌在20%山茶葉片煎汁瓊脂培養基、PDA和OA培養基上均能生長,但在PDA培養基上生長最快,培養6 d后菌落直徑達8.2 cm,其次為OA培養基,培養6 d后菌落直徑為7.8 cm,而在山茶葉片煎汁瓊脂培養基上菌落生長速度最慢,培養6 d菌落直徑6.1 cm,這表明該病菌生長需大量碳源,是一種兼性腐生菌。
  2.3 不同溫度對菌絲生長的影響
   山茶黑斑病菌在溫度為5~35℃時均能生長,其中在25℃時菌落生長最快,當溫度大于30℃,菌絲生長趨勢明顯下降,溫度達40℃時菌落不能生長,甚至菌絲出現衰亡現象(圖2)。
  2.4 不同pH對菌絲生長的影響
   山茶黑斑病菌對酸堿度的適應范圍比較廣,pH 3~9均可生長,在pH 5~7時生長最快,在第6 d時,pH 6菌落直徑達8.57 cm(表1)。pH過高或過低時,菌落生長速度均較慢,表明病原菌喜中性偏酸的環境,過酸或過堿的環境均不適于該病菌生長。
  2.5 不同光照對菌絲生長的影響
   山茶黑斑病菌在全光、全黑或光暗交替處理下菌落生長速度大體一致,培養6 d后菌落直徑分別為8.45、8.23、8.13 cm,表明光照對菌落生長影響不大。
  2.6 室內抑菌效果測定
   3種殺菌劑對山茶黑斑病菌的毒力存在明顯差異,其中以43%戊唑醇懸浮劑毒力最高,其EC50為0.009 μg/ml,其次為35%戊唑·福美雙懸浮劑, 50%多菌靈超微可濕性粉劑毒力最低,EC50為0.723 μg/ml(表2)。
  3 結論與討論
   通過癥狀觀察、顯微鑒定,明確了山茶黑斑病在葉片上的危害癥狀,這為生產上直接診斷提供了參考依據。山茶黑斑病菌在20%山茶葉片煎汁瓊脂培養基、PDA和OA培養基上均能生長,其中以碳源最豐富的PDA培養基最適宜菌落生長,病菌生長所需養分以碳源為主,病菌可能為兼性寄生菌。該菌在5~35℃、pH 3~9均可生長,尤其適宜25~30℃和pH 6的酸性環境,菌絲的致死溫度為40℃,菌落生長對光照的要求不嚴格。
   戊唑醇是一種高效、廣譜、內吸性殺菌劑,兼具保護、治療、鏟除功能,具有藥效強、植物吸收快、持續時間長等優點,已在農業和果蔬生產中得到廣泛應用。目前,植物病原菌對傳統農藥產生抗性已多有報道,因此在園林植物病害防治過程中,應控制傳統農藥的使用次數和使用量。當前新農藥層出不窮,這為生產中農藥的使用提供了更多選擇。該文通過與傳統殺菌劑多菌靈毒力測定的比較,發現戊唑醇和戊唑·福美雙室內殺菌效果更好,說明新藥劑在生產中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為了加快新農藥在園林植物生產和養護上的使用和推廣,今后應對園林植物病害進行新藥劑室內、林間使用試驗研究。
   山茶系半陰性樹種,喜半陰、忌烈日,在土層深厚、有機質豐富的疏陰濕潤地或溝谷兩側生長良好。因此,在園林植物搭配中,要注意山茶有一定的遮陽效果。施用有機肥改善土壤環境,合理修剪,通風透光良好,提高樹勢,結合使用各種高效、環保藥劑,可有效控制山茶各類病害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敬輝,陳宏州,肖婷,等.葡萄炭疽病菌對多菌靈的抗藥性檢測[J].江西農業學報,2015,27(1):32-35.
  [2] 曾靜,朱學棟,朱菲菲.山茶花的生態特性及其化學研究進展[J].重慶市渝東南農業科學院,2014,27(5):53-54.
  [3] 王建偉,錢顯明,張炳欣.浙江省山茶花病害[J].植物病理學報,1990,20(2):89-92.
  [4] 何美仙,黃飛來,劉忠良.山茶葉部主要病害的發生與防治[J].現代農業科技,2017(24):110-111.
  責任編輯:鄭丹丹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029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