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分枝甘藍型油菜超稀植高產栽培初報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研究多分枝甘藍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品系YF368-2栽培密度對產量、分枝數影響的規律,以期獲得該油菜的高產栽培模式。結果表明,在栽培密度8 820~79 410株/hm2范圍內,一次有效分枝數隨著栽培密度的增加依次降低,產量則隨著密度的增加表現為先增加后下降,再增加。在中上等肥力稻茬田,采用8月底9月初育苗,四葉期噴施15%多效唑可濕性粉劑(50 g對水50 kg),10月上旬移栽,移栽密度以48 030株/hm2左右為宜,產量可達4 350 kg/hm2,能夠達到或超過傳統高產栽培技術的產量水平,且具有省種、省工、省時、高效等優點。
關鍵詞:甘藍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DH系;移栽;密度;高產栽培模式
中圖分類號:S5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9)08-0016-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9.08.004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Abstract: In order to obtain the high-yielding cultivation model of the multi-branched rapeseed(Brassica napus L.) line YF368-2, it was studied that the effect of planting density of the line on yield and number of branches. Within the range of density of 8 820~79 410 plants/hm2, the number of primary effective branches decreased successively with the increase of density, while the yield increased first, then decreased, then increased.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higher fertility rice stubble field yield can be up to 4 350 kg/hm2 that can reach or exceed the traditional high yield cultivation model by means of seedling in late August and early September, spraying 15% paclobutrazol(50 g to water 50 kg) during the four-leaf phase, transplanting in early October and transplanting density with around 48 030 plants/hm2 This model is not only high yield but also seed-saving, labor-saving, time-saving and high efficiency etc.
Key words: Brassica napus L. DH line; transplanting; density; high-yield model
油菜(Brassica napus L.)是世界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分布廣泛,發展迅速,這主要得益于現代科學技術、育種技術和高產栽培模式技術的發展。其中,研究者從氣象因子、田間管理、施肥、密度、播期、耕作方式等多角度、多層次對油菜栽培技術進行了研究,探索了群體質量栽培、保優栽培、輕簡化栽培等不同栽培模式,不斷推動油菜栽培模式向著高產、優質、省工、節約、高效的方向發展[1,2]。油菜栽培應當以高產為根本,創造高產、優質、低耗、低成本、高效,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的栽培技術。
安徽省地處溫暖帶和亞熱帶過渡地區,氣候溫暖濕潤,溫光水熱條件優越,利于秋播油菜的生長,是中國冬油菜生產主產區,主要種植集中在淮河以南、長江流域冬油菜區,主要包含江淮丘陵地帶、皖南山區、沿江一帶,耕作制度主要以稻-油、棉-油兩熟制或稻-稻-油三熟制為主,農田地下水位高,排灌差,冬水田(稻茬)利用效率低,機械化程度低,生產成本高,近年由于城鎮化的發展造成農村勞動力缺乏,因此有必要研究出高產高效、低勞動力成本的栽培技術模式。
YF368-2為安徽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培育出的甘藍型雙低油菜新品系,該品系是利用油研9號進行小孢子培養獲得的1個DH株系,具有主莖粗、腋芽分化早、一次和二次分枝多的特點。本研究根據甘藍型雙低油菜新品系YF368-2的特點設計以栽培密度為因素的栽培試驗,有針對性地探索栽培密度對該油菜品系分枝數及產量的影響,在此基礎上探索多分枝油菜和普通雜交油菜的栽培模式。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材料及來源
供試材料YF368-2和對照中核雜418均為安徽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培育出的甘藍型半冬性雙低油菜新品系(種)。YF368-2是油研9號的1個DH株系,一次有效分枝數20個;對照中核雜418屬隱性上位互作核不育三系雜交種,一次有效分枝數9個,2011年通過國家審定(圖1)。
1.2 試驗設計
試驗地設在安徽省池州市,移栽試驗田屬紅壤土,地勢平坦,肥力均勻,四周無陰蔽,前茬為水稻。各小區施肥水平相同,基肥為俄羅斯三元復合肥(N∶P∶K=16∶16∶16)750 kg/hm2,臘肥尿素37.5 kg/hm2,田間管理同大田。試驗采用順序排列,2次重復,8個密度處理:D1=8 820株/hm2(0.67 m×1.70 m),D2=14 700株/hm2(0.67 m×1.02 m),D3=24 510株/hm2(0.40 m×1.02 m),D4=35 295株/hm2(0.33 m×0.85 m),D5=48 030株/hm2(0.29 m×0.73 m),D6=61 755株/hm2(0.29 m×0.57 m),D7=70 590株/hm2(0.25 m×0.57 m),D8=79 410株/hm2(0.22 m×0.57 m),小區寬2.5 m,長5.1 m,小區凈面積12.75 m2,試驗四周設1 m以上的保護行。 苗床則為非十字花科菜地,2016年8月29日播種,播種量為1.5 kg/hm2,二、三葉期適當間苗、定苗,四葉期均勻噴施15%多效唑可濕性粉劑(50 g對水50 kg),10月9日(8葉期左右)移栽于上述試驗地,移栽密度按照試驗設計進行。油菜成熟后,田間調查其分枝數。
1.3 統計分析
利用Microsoft Excel 2010軟件對產量和分枝數試驗數據進行方差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栽培密度處理對油菜產量的影響
在中等施肥水平條件下,不同栽培密度對油菜小區產量的影響見表1。由表1可知,YF368-2和對照中核雜418的產量在不同栽培密度處理下呈相似的變化;在8 820~48 030株/hm2栽培密度下,2個品種小區產量隨著栽培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48 030~79 410株/hm2栽培密度下,2個品種小區產量隨著密度的增加呈先降后升的變化趨勢。
YF368-2在移栽密度D1、D3、D4、D7、D8處理下,均比相同處理水平的對照增產,增產幅度從高到低分別為處理D4、D1、D7、D3、D8,增產幅度分別為16.76%、14.75%、11.77%、6.09%、4.83%;在D2、D5、D6處理下,比同處理對照產量減產,分別減產0.63%、2.62%、2.08%(表1)。
YF368-2各處理產量變幅為986.90~4 458.24 kg/hm2。D8處理產量最高,為4 458.24 kg/hm2,D5處理次之,為4 344.35 kg/hm2,D7和D6處理產量依次為第三和第四,產量分別為4 278.12、3 896.90 kg/hm2,D1處理產量最低。平均產量由高到低排序為D8、D5、D7、D6、D4、D3、D2、D1。通過對產量進行方差分析(表2)發現,各區組間差異不顯著,處理間差異顯著(F=570.47,P<0.000 1),也就是說不同栽培密度處理對油菜產量產生直接影響,因此對其進行多重比較。表1顯示處理D8和D5差異不顯著,但處理D8和其他處理間差異均顯著;處理D5、D7間差異不顯著,但處理D5分別和處理D6、D4、D3、D2、D1間差異均達顯著水平。
對照中核雜418產量變幅為860.08~4 461.37 kg/hm2。以處理D5產量最高,達4 461.37 kg/hm2,處理D8產量次之,為4 252.67 kg/hm2,處理D6和D7產量依次排第三和第四,產量分別為3 979.65、3 827.73 kg/hm2,處理D1產量最低。平均產量由高到低排序為D5、D8、D6、D7、D4、D3、D2、D1。通過對產量的方差分析(表2)發現,區組間差異不顯著,處理間差異顯著(F=451.27,P<0.000 1)。多重比較顯示,處理D6和D7之間差異不顯著,其他處理間差異均達顯著水平。
在8個栽培密度處理中,YF368-2在5個栽培密度處理中較對照增產,增產幅度為4.83%~16.76%,3個處理減產,減產幅度為0.63%~2.62%。說明只要選擇合適的DH系,并且在適宜的栽培條件下,DH品系的產量能夠達到或者超過雜交品種產量。在稻茬中等肥力田塊,移栽8葉期48 030株/hm2栽培密度下的YF368-2品系油菜,其產量可達到或者超過48 030株/hm2或79 410株/hm2栽培密度處理的對照。
2.2 不同栽培密度對油菜一次有效分枝數的影響
圖2顯示不同栽培密度下YF368-2和對照中核雜418的一次有效分枝數有相似的變化規律,均隨著栽培密度的增加先迅速下降,而后下降趨勢較為平穩,說明低密度栽培模式有利于一次有效分枝的發生,栽培密度從48 030株/hm2逐步增加到 79 410株/hm2時,油菜一次有效分枝數變化逐步變小并趨于平緩。
不同栽培密度下,YF368-2一次有效分枝數變幅為15.75~26.00個/株,處理D1最高,達26.00個/株,處理D2次之,達25.25個/株,處理D6最低,為15.75個/株。一次有效分枝數由高到低分別為D1、D2、D3、D4、D8、D5、D7、D6。通過對一次有效分枝數的方差分析(表3)發現,處理區組間差異不顯著,處理間差異顯著(F=144.83,P<0.000 1)。多重比較(表4)結果顯示,處理D8、D5、D7差異不顯著,D8和D6間差異顯著。
不同栽培密度下,對照中核雜418的一次有效分枝數變幅為9.50~20.25個/株,處理D1最高,達20.25個/株,處理D2次之,達15.75個/株,處理D8最低,為9.50個/株。一次有效分枝數由高到低排序為D1、D2、D3、D4、D6、D5、D7、D8。通過對一次有效分枝數的方差分析(表3)發現,區組間差異不顯著,處理間差異顯著(F=61.87,P<0.000 1)。多重比較結果(表4)顯示,處理D8、D5、D7差異不顯著,D8和D6間差異顯著。
3 討論
3.1 稀植栽培不僅能高產,且省工高效低成本
本研究結果顯示,較低密度處理D5(48 030株/hm2)和較高密度處理D8(79 410株/hm2)均可獲得較高產量。YF368-2在處理D8產量最高, 處理D5產量次之,二者間差異不顯著;對照中核雜418在處理D5時產量最高,處理D8次之,差異顯著。說明油菜品種(系)YF368-2和對照中核雜418在適宜其生長的生態環境和栽培技術下,以高產、高效、低耗、省工、低成本為目標,選擇處理D5的栽培密度是最合適、最經濟的栽培措施。
3.2 DH品系在合適的栽培條件下可獲得高產
從雜種優勢理論角度來分析,雜交油菜由于聚合了更多的優異基因表現出更強的抗逆性和適應性,其產量通常比常規油菜增產10%~20%,抗逆性和適應性也大大優于常規油菜[3]。而常規油菜一般是從常規雜交或復交后代進行多年選育而成的品種,累積了較多優良基因,通常比相同背景下的DH系產量表現更優。因此,DH系與雜交種進行產量比較,本身就處于劣勢。但是本研究對多分枝突變DH系YF368-2和雜交種中核雜418進行產量比較,發現二者產量差異顯著,且DH品系YF368-2產量高于雜交種中核雜418。8個栽培密度處理中5個栽培密度處理較對照增產顯著,3個處理減產但不顯著。這一增產潛力,來自于突變系多分枝效應帶來的角果數明顯增加??梢灶A測,若利用YF368-2配制出多分枝雜交種,則低密度種植條件下增產潛力可能會更高。 3.3 栽培密度對產量的影響
不同栽培條件對油菜產量起不同的作用,其中密度是影響產量最重要的因素之一[3-5]。密度主要通過影響分枝高度和有效分枝數來影響產量,一次有效分枝數的多少會影響單株角果數的多少,而單株角果數是油菜單株產量的三大構成因素之一。
本研究中,在栽培密度8 820~4 8030株/hm2,油菜產量隨著密度增加而增加,說明單株數量對產量起主要作用,產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個體數量的增加,個體數量引起的產量增加能夠彌補由于個體數量增加而引起的單株產量的下降,單株產量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密度的增加導致分枝數的下降引起的。在48 030~79 410株/hm2密度范圍時,產量隨著密度的增加呈先下降然后又上升的趨勢,說明產量從個體起主導作用轉向群體個體相互影響起作用。YF368-2在栽培密度48 030~61 755株/hm2范圍內,隨著密度的增加群體產量的增加不足以彌補因密度增加引起個體產量的損失;對照中核雜418在栽培密度48 030~70 590株/hm2范圍內,也出現同樣的現象。隨后二者產量隨著密度的增加而逐步增加,說明由于個體數量增加產生的產量逐漸能夠彌補由于密度增加導致個體產量減少的損失。因此,只有在一定密度范圍內使得群體個體發展得到有效的統一,保持一定的水平方能獲得高產。
以YF368-2的特點設立栽培試驗,所得本模式不僅能夠節約用種量,移栽、收獲的勞動力成本,還具有高產、高效的優點,能夠解決南方山區丘陵地區難以實現機械化、農村勞動力短缺的實際問題。
關于油菜高產栽培密度,直播密度從傳統的120 000~180 000株/hm2已經發展到345 000~405 000株/hm2[6],而移栽密度一般為75 000~150 000株/hm2,和本試驗得到的最優密度48 030株/hm2相差甚多,這很可能與研究材料、育苗時間、移栽時間有關,關于育苗和移栽時間還需進一步細化研究,而且關于該DH系的超低栽培密度引起的光照問題、角果數、千粒重等農藝性狀的變化等問題尚需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梅德圣,李云昌.中國油菜高產育種研究進展[J].湖北農業科學,2003,42(4):37-38.
[2] 傅壽仲,戚存扣,浦惠明.中國油菜栽培科學技術的發展[J].中國油料作物學報,2006,28(1):86-91.
[3] 浦惠明,傅壽仲.戚存扣,等.不同種植密度對雜交油菜若干性狀的影響[J].江蘇農業科學,2001,29(3):28-30.
[4] 趙嚴林.油菜新品種云油雜15號密度試驗初報[J].中國農業信息,2017(1):77-78.
[5] 薛中民.油菜直播不同栽培密度對產量的影響試驗初報[J].南方農業,2017,11(2):63-64.
[6] 趙永國,程 勇,陸光遠,等.密植條件下國審冬油菜品種主要性狀特點與差異[J].中國油料作物學報,2015,37(3);285-290.
收稿日期:2018-12-20基金項目: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專項種子工程項目(16D0204);安徽省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專項(15C0207);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學科建設項目(17A0208)作者簡介:雷偉俠(1972-),女,陜西合陽人,助理研究員,碩士,主要從事油菜育種及資源研究,(電話)15255159635(電子信箱)leiweixia2010@126.com;通信作者,范志雄(1976-),男,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油菜育種及資源研究,(電子信箱)zhixiongfan@126.com。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933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