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百合引種、栽培技術及應用前景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通過引種臺灣原生種百合到廈門種植,栽培植株正常生長、開花并獲得種子;經過栽培觀察,臺灣百合在廈門地區種植播種最佳時間為9—10月,選擇色澤鮮艷、抱合緊密、根系健壯、無機械損傷、無病蟲的健壯種球并經過消毒殺菌、低溫處理發芽后種植于高爽、不易積水、土質疏松肥沃的砂壤土或壤土,基肥以優質長效腐熟有機肥為主,同時搭配葉面施肥,田間管理需要加強培土、摘蕾及防止積水,注意防治花葉病、斑點病、鱗莖腐爛病和葉枯病。臺灣百合是優秀的切花材料及百合育種材料,也是功效出色的藥食兩用植物,發展臺灣百合具有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介紹了臺灣百合的生物學特性和栽培技術,并展望了臺灣百合的應用前景。
關鍵詞 臺灣百合;引種;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682.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9)10-0055-02
Abstract Lilium formosanum Wallace, a Taiwan initial lily specie, was successfully introduced and transplanted in Xiamen area, displaying a well growth, flowering and seed harvesting period. Cultivation of Lilium formosanum Wallace for several generations suggested a preferring time of seeding between September and October each year in Xiamen District. After sterilization and cold treatment, lily bulbs possessing features of bright color and tight cohesion with no damage by wound, diseases or pests were selected and grown in welldrained and fertile loose loamy soil at a higher place, where high grade and longacting decomposed organic fertilizer was mainly applied and the foliage dressing was also combined. Field management required soil hilling, buds removing and pond preventing and additional attention was required on the disease control of mosaic disease, spot disease, bulb rot and leaf blight. As an edible Chinese herbal, Lilium formosanum Wallace was an excellent material for flower cutting and lily breeding, suggesting the potential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by introducing this lily specie.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Taiwan lily were introduced,and application prospect was prospected.
Key words Taiwan lily;Introduction;Cultural technique
臺灣百合是臺灣特有的原生植物,在臺灣原住民心中有著特殊的精神意義,在部落道路兩側、農地旁、居家附近均種植臺灣百合[1]。歷史上,臺灣島從南到北、從平原到高山、從海濱到陸地均有臺灣百合分布,20世紀末,由于人類活動、開發及過度采集,曾經盛極一時的臺灣百合受到毀滅性的破壞。21世紀初,隨著人們對生態資源保護意識的提高,出于對物種多樣性、生態平衡、人類生存空間的憂慮,人們開始關注臺灣百合的復育[2],積極開展試驗、推廣工作,以提升地方觀光產業,促進地方繁榮[3]。福建省亞熱帶植物研究所從2015年開始引進臺灣原生種臺灣百合在廈門開展引種試驗,為促進廈門的美麗鄉村、特色鄉鎮、田園綜合體建設做貢獻,同時還可以為種植農戶發展觀光產業帶來收入。
1 生物學特性
臺灣百合株高90~120 cm,甚至更高,部分可達200 cm以上。球形鱗莖,鱗莖近球形,直徑2~4 cm,高2~3 cm,個別達6~8 cm;鱗片矩圓狀披針形至披針狀卵形,白色或淡黃色。葉散生,條形至窄披針形,全緣,兩面無毛,長18~22 cm,寬4~7 mm。花朵數與鱗莖大小相關,鱗莖小,花1~2朵,少量3朵以上;大的鱗莖開花10~12朵,少量12朵以上;花頂生,花冠白色喇叭形,傘形排列,白色,外面帶紫紅色,有淡淡的清香;花被片先端反卷,長11.5~14.5 cm;外輪花被片倒披針形,寬約2 cm;內輪花被片匙形,寬達3 cm,蜜腺槽綠色,無乳頭狀突起,少有具不明顯的乳頭狀突起;雌雄同株,花絲6枚長約12 cm,扁平,近基部有細小突起,花藥矩圓形,長約1 cm;子房圓柱形,3裂且柱頭膨大,長約5 cm,粗4 mm,花柱長6.5 cm?;ㄆ?—7月。蒴果直立,圓柱形6棱,長7~9 cm,寬2 cm,7—10月成熟。種子扁平,具薄翅,每個果實內有800~1 000粒。
2 栽培技術 2.1 種球的選擇及處理
選擇色澤鮮艷、抱合緊密、根系健壯、無機械損傷、無病蟲的健壯種球,用50%多菌靈500倍液浸種20~30 min,晾干后按照一層基質一層種球裝入種植框,面上再覆蓋一層基質,移入人工氣候箱進行低溫處理,處理流程:低溫預處理(9 ℃)14 d→人工氣候箱處理(2~4 ℃)處理28 d→升溫到9 ℃7~14 d,種球打破休眠開始發芽,芽長2~3 cm立即進行種植?;|配方∶腐殖土2∶蛭石1∶珍珠巖1,用硫酸鉀或草木灰、生石灰等調整pH至5~6為佳。
2.2 種植土壤選擇
土壤類型對臺灣百合種植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般情況下應選擇地勢較高爽、不易積水、土質疏松肥沃的砂壤土或壤土;同時臺灣百合種植應注意輪作不宜連作,最好選擇前茬種植過蔬菜、瓜類及豆類的地為好,不能選擇前茬種植過大蒜、蔥、百合、韭菜、洋蔥等百合科植物的地塊;生產中為了避免連作,可以采取與水稻、茭白等水生作物進行水旱輪作栽培,以利于減輕病蟲害,保證優質高產。大棚內種植,種植基質最佳配方為腐殖土2∶蛭石1∶珍珠巖1,用硫酸鉀或草木灰、生石灰等調整pH至5~6為佳。
2.3 施足基肥
在翻耕前應施足基肥,基肥以優質長效腐熟有機肥為主,可按照1 hm2施生石灰1 500 kg,腐熟充分的農家肥30 000 kg或生物有機肥3 000~3 750 kg、草木灰7 500 kg、麩肥750 kg、15-15-15復合肥450 kg、過磷酸鈣375 kg,均勻撒于田間后深翻。施硫酸鉀或草木灰、生石灰調pH 5~6。
2.4 起畦
起畦播種前,1 hm2用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 350~1 500 g撒于全田進行土壤消毒,粉劑可用細土375 kg混合均勻后實施,然后按畦寬1.0~1.2 m、溝寬30 cm、溝深25 cm的規格起畦,起畦后用農用薄膜覆蓋7 d后播種。
2.5 播種
廈門播種期為9—10月,尤其以10月最佳。播鐘時,播種溝深度要求5 cm左右,開溝后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霧殺菌,種球按株距20~25 cm、行距25~30 cm擺好,播種后覆土,保持畦面平整,再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霧畦面。如果土壤特干燥,可先澆水,等土壤濕潤但不浸水再開溝播種效果好。
2.6 田間管理
①追肥。當百合苗高10~20 cm時,可進行追肥促進植株肥壯,追肥主要以腐熟餅肥2 250 kg/hm2+復合肥150 kg/hm2為主,同時可搭配進行葉面施肥,葉面肥主要以0.2%磷酸二氫鉀+適量尿素。追肥可每隔7 d進行,直至采挖前45 d停止。②培土。栽培過程中,每次中耕除草后進行培土,培土時不能太深,一般以鱗莖不露出土面為宜。植株封行后,不需再進行中耕鋤草,但為了防止積水影響植株生長發育,必須及時清理溝渠,確保流水暢通。③摘蕾。臺灣百合既可作為切花花材,地下鱗莖也可食用。以采地下鱗莖為主的用于食用栽培需要適時進行摘蕾,摘蕾最好選在晴天中午進行,同時應考慮植株長勢情況,長勢強的植株重摘,長勢差的植株應輕摘遲摘。
2.7 水分管理
臺灣百合怕積水,南方梅雨季節、臺風天大雨后須及時疏通排水溝,及時排清溝水,防止積水。夏季高溫持續干旱,應淺水漫灌,土壤濕潤后立即停止并排水。鱗莖增大及進入休眠期,切忌水澇,必須保持土壤疏松、干燥。
2.8 矮化處理
臺灣百合芽出土高10 cm時,在土壤中施入100~150 mg/L的多效唑,可以控制百合植株的高度,進而達到植株矮化、株形緊湊、提高觀賞價值的目的。
多效唑在臺灣百合長至15~20 cm時,用50~100 mg/L多效唑藥液灌心處理(15 mL/株),7 d后重復1次,可使植株顯著矮化,且莖稈粗壯,葉色深綠,花期花形完好。
2.9 病蟲害防治
?。?)花葉病。病癥:葉片出現有深有淺的枯斑和褐綠斑,植株矮小,葉子邊緣產生蜷曲且變小,部分花瓣長出淡褐色的梭形病斑,花形狀異常不能舒展開放。防治措施:做好蚜蟲和葉蟬等蟲害的防治,出現病害應及時清除病枝,同時植株用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灑。
?。?)斑點病。病癥:葉片初期長出褐色的細小斑點,慢慢擴展為褐色的病斑,邊緣呈較深的褐色,病斑中心有許多黑點,嚴重時整個葉片變黑后枯死。防治措施:將病葉摘除以切斷病毒的蔓延,噴施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2~3次,每隔7 d噴施1次。
?。?)鱗莖腐爛病。病癥:鱗莖出現褐色的病斑,漸漸地鱗莖全部變成褐色并腐爛。防治措施:發病初期,噴施50%代森鋅300倍液,每隔7 d連續噴施3次。
?。?)葉枯病。病癥:初期葉片下部尖端出現不規則的圓形病斑,顏色灰褐色,漸漸地整片葉子枯死。防治措施:摘除病葉,每隔7~10 d噴施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3次。
(5)害蟲。害蟲有蚜蟲、螨類、蠐螬和地老虎等。蚜蟲主要為害百合的嫩葉、莖稈、花苞,特別是葉片展開時,蚜蟲寄生在葉片上,吸取汁液,引起百合植株萎縮,生長不良,花蕾畸形,同時還傳播病毒,造成植株感病。防治措施: 噴藥除蚜蟲可用氧化樂果、三氯殺螨醇和毒餌;或蚜蟲用10%吡蟲啉2 000倍,紅蜘蛛用0.6%阿維菌素2 000倍,蠐螬用3%呋哺丹37.5 kg/hm2防治。
3 展望
3.1 臺灣百合是優秀的切花材料
臺灣百合是一種兼觀賞、食用與藥用的花卉植物,花朵潔白而美麗,特別具有一股優雅的迷人清香,是其他百合品種無與倫比的;在臺灣,各大景區中的臺灣百合成片栽培,如金門植物園栽培的5 000余株臺灣原生種(鐵炮百合)每年5—6月陸續綻放,已成為金門植物園一個靚麗的名片[4];臺灣百合也可以制成盆栽在家中擺放,能起到裝扮環境的作用,另外臺灣百合還可以成為制作插花的重要原材料,加工后可以制成多種美麗的花束。 3.2 臺灣百合是優秀的百合育種材料
臺灣百合具有適應性強、自交親和性強、生長勢強、耐熱性強以及自然狀態下花期很長等特性[5],是非常優秀的百合種質資源,也是培育新品種的極佳親本和優秀的百合育種材料。
3.3 臺灣百合是功效出色的藥食兩用植物
臺灣百合鱗莖和花朵均可入藥,花朵具有清熱解毒、美容養顏的作用,對治療口舌生瘡和咽喉腫痛作用顯著,直接泡水喝可以避免上火。臺灣百合的鱗莖是藥食兩用的天然食物,用它入藥具有止咳和清肺熱的作用,食用可以提供多種營養成分,其中礦物質和氨基酸的含量高,與冰糖一起燉服,可以潤燥、清火,對口干和心煩癥狀有明顯的調理功效,是一種藥用功效突出的植物。臺灣百合含有人體所必需的優質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微量元素、維生素和多種生物堿。其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最適合秋季食用。生活中,人們可以做成百合粥、百合湯、煎百合、炒百合等,菜味醇而不膩,脆甜清香,具有補益五臟、養陰清熱的作用。
3.4 發展臺灣百合具有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①臺灣百合曾經在臺灣島上任意綻放,隨處可見,目前卻因人為的過度采摘和棲息地嚴重地開發破壞而數量急劇減少[6]。因此,引種臺灣百合并保留其種質資源可豐富大陸百合基因庫,對我國百合育種具有巨大的社會效益。
?、谠谖覈俸显耘嗌a過程中,品種逐漸退化,已嚴重影響了百合生產產量和質量,成為我國百合生產可續持發展的瓶頸[7],因此,研究優良的百合種質資源對解決品種退化問題至關重要。③我國每年百合種球需求量為2億粒左右,全部依賴進口,且每年以10%的速度遞增。建立臺灣百合高效的種苗快繁體系,可為市場提供充足的無病優質種球,為我國百合育種提供優質的親本資源。④臺灣百合種植具有食用效益、百合干品加工效益、百合種球效益以及百合鮮切花效益。若從百合中提取具有高附加值、特效抗藥活性物質(皂苷、多糖、秋水仙堿等)為終產品,不僅可以為農戶增加更多的收入,還可以促進農村發展資金和技術密集型的產業發展,對促進美麗鄉村建設及發展農村田園綜合體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 黃雅玲.播種期對臺灣百合植株生長及開花之影響[R].高雄區農業改良場年報,2007:56.
[2] 謝幸恩.嶺腳里綠美化 復育原生百合[N].中國時報,2013-12-07.
[3] 張嘉恩,宋妤,張正.栽培介質對臺灣百合種子發芽及苗株生長之影響[J].農林學報,2015,64(3):181-187.
[4] 翁仁憲,蔡佩芬.臺灣原生百合鱗莖在不同月份及溫度下萌芽對其開花期之影響[J].作物、環境與生物資訊,2005,2(2):105-114.
[5] 鄭免.臺灣百合實生苗簇生習性及影響生長發育之研究[D].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園藝研究所,1983.
[6] 李金生.金門百合飄香不開炮種鐵炮[N].中國時報,2016-05-26.
[7] 張金云,田偉偉,胡忍峰,等.不同基質對卷丹百合鱗片扦插繁殖效應的研究[J].中國林副特產,2012(1):1-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741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