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水稻免耕栽培技術的研究及應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隨著我國農業的不斷發展,水稻免耕栽培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其不僅符合當前我國的國情,也貫徹了科學發展觀。我國經過十余年的努力與研究,水稻免耕技術已經日趨成熟,推動了我國農業的發展。據此,下文首先闡述了水稻免耕栽培技術的發展概況,其次探討了水稻免耕對土壤肥力與水稻生長發育產量的影響,希望通過本文的分析可以為水稻免耕栽培技術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水稻;免耕;栽培技術
  我國是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之一,且水稻成為人們主要的糧食作物,可以看出水稻的生產發展對我國糧食產量安全與國家經濟穩定發展具有很大的作用。稻田免耕是一種新型保護性耕作技術,優化了傳統耕作技術,節約了人力、物力,提高工作效率,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提升了經濟效益,值得廣泛推廣與應用。因此,下文主要就水稻免耕栽培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展開具體的分析。
  一、水稻免耕栽培技術的發展概況
  免耕栽培指的是不使用傳統翻土的方法種植農作物,不翻土并不是完全的不耕地,而是簡化傳統耕作的一些程序。各個國家在農業生產中采用免耕方法都有所差別,在名稱上又被稱保護耕作法、免耕法和零耕法,根據耕地面積多少免耕技術可以分為兩個類型,即免耕法與少耕法,這兩個也是當前世界上常見的免耕技術類型,少耕法將以前每年耕地變為隔年定期翻耕減少耕作數量,而免耕法是對少耕法的一種改進,目前我國廣泛使用的是少耕法技術。
  結合整個農業發展情況可以看到,發達國家在農業生產方面技術都優于發展中國家,科學技術的不斷更新為農業革新提供了技術與資金幫助。經過一、二次工業革命,很大一部分西方國家通過殖民侵略實現資本的積累,農業技術的快速發展離不開工業技術的提高。結合美國的發展歷程來看,經歷過上世紀30年的黑風暴,從傳統的耕作方式解放出來,并對免耕技術進行相關的研究與創新。后來英、法、德等很多西方國家展開了對免耕技術的試點與應用。現階段,已經有30多個國家開始研究免耕技術,并得到了很好的產量與經濟效益,促進了世界農業的發展。
  我國是在20世紀70年代開始研究水稻免耕技術,經過多年學者的研究與努力,提出了具有操作性的理論體系,其中包括侯光炯的“自然免耕”與杜金泉“免耕稻作高產的技術與應用”。到了80年代我國南方開始采用免耕技術進行實驗水稻種植,對于一些排水不暢的田地,將水稻種植在田壟上,秋收季節再種植小麥或蔬菜,保持了土壤水分和肥力,推動生態農業發展。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也在不斷進行轉型與革新,新型栽培技術得到試點與推廣,形成了多種不同水稻免耕方式,例如我國南方就采用秸稈覆蓋免耕栽培技術和免耕移栽技術,而北方地區則采用少免耕直播栽培技術。由此可見,免耕技術優化了傳統水稻耕作模式,節約了勞動力,改善了土壤環境,提升農業經濟效益,值得廣泛推廣與試用。
  二、水稻免耕對土壤肥力的影響
  1.對土壤物理特征的影響。具體表現在兩方面:(1)對土壤容重的影響,土壤的容重指的是土壤本身所含的水分以及結構是否穩定,對土地肥力以及農作物生長有很大的影響。水稻免耕栽培技術使用是否會造成土壤板結,也是現階段存在爭議的問題。(2)對土壤持水性與通氣性的影響。在傳統水稻種植過程中需要定期進行灌溉,使得土壤分散、膨脹或者收縮,翻土前的土壤環境經過翻土操作后會發生變化,設備技術沒有進行干預土壤會適合農作物生長,但也會造成其他影響農作物的植物生長。
  2.對土壤化學特征影響。根據研究證明,土壤的有機物與土壤原有的有機物轉化與補充之間存在很大的關聯,耕作方式的不同覺得壤有機物的分布情況,5cm以下的免耕方式有機質比傳統翻耕高,15cm以下則相反,而30cm以下兩者區別不是很大,可以看出有機質的存在會隨著土壤深度而逐漸減少。另外,翻耕技術的氮元素分布較均勻,而免耕技術的氮元素主要分布在土層表面。
  三、水稻免耕栽培對水稻生長發育產量的影響
  1.生長發育的影響。土壤的容重、空隙分布狀態影響土壤水分吸收和通氣狀況,通過光合作用影響農作物的生長發育。根據事實驗證,免耕技術可以延長水稻的生長周期,前期生長緩慢,苗峰低,生長狀態穩定,避免了病蟲害,提升光合吸收,有利于提高水稻穗結實率,使得農業產量增加。由于免耕直播稻沒有秧田的生長階段,且縮短了生育期所需要的營養,雖然穗率低,但有效穗數量對,容易達到高產量。
  2.水稻產量的影響。研究表明,水稻免耕栽培技術實際穗會降低,但顆粒數、粒重會增加,而傳統翻耕技術空,癟粒比較多,實際結果率不高,穗顆粒大就會提高產量。根據水稻的生長情況可以看出,免耕技術種植的水稻穗主要集中在穗上、中部,全穗數量以及顆粒也多于翻耕。由于免耕稻灌漿的時間比較早,穗在生長過程中顆粒飽滿,淀粉含量高,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穗數量不多,產量與翻耕不相上下。與傳統翻耕技術相比,水稻免耕技術產量高,在做好相應栽培環境的基礎下,可以獲得更高的產量與經濟效益,就總體增產情況來看,效果并不是很突出。
  四、結語
  我國人口眾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但耕地面積占世界的7%,人口與耕地面積不相符使得我國必須要對傳統農業技術進行革新。水稻是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其產量多少直接影響著人們生活與國民經濟的發展。水稻免耕栽培技術節約了人力、物力,節省了經濟成本,穩定了水稻產量,降低了機械動力、染料等有關耕作陣地的費用,緩解了農忙時節勞動力緊張的局面,減少了對農業對土壤、水質的污染,提高了經濟效益。本文首先闡述了水稻免耕栽培技術的發展概況,其次探討了水稻免耕對土壤肥力與水稻生長發育產量的影響,希望通過本文的分析可以為水稻免耕栽培技術提供一些參考與建議。
  參考文獻:
  [1]黃國勤,楊濱娟,王淑彬等.稻田實行保護性耕作對水稻產量、土壤理化及生物學性狀的影響[J].生態學報.2015(04).
  [2]秦華東,江立庚,肖巧珍,徐世宏.水分管理對免耕拋秧水稻根系生長及產量的影響[J].中國水稻科學.2013(02).
  [3]李玉潔,王慧,趙建寧等.耕作方式對農田土壤理化因子和生物學特性的影響[J].應用生態學報.2015(03).
  [4]張興好.淺談水稻免耕栽培技術在有機農業生產中的應用[J].農民致富之友.2017(0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7256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