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技術推廣及水稻栽培技術要點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隨著我國農業的不斷進步和發展,我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取得了一定進展。但是,在農業技術不斷推廣的過程中,還需要結合市場發展趨勢和實際需求,完善相應的管理體制,促進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因此,本文主要分析目前我國的農業技術推廣現狀,并對水稻栽培技術要點進行探討,以期為我國農業技術的不斷推廣與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農業技術推廣;水稻栽培技術;農業管理體制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19)04-99-2
近年來,在我國農業發展體系中,農業技術推廣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農業不斷發展的基礎上,農業技術推廣人員需要建立完善的知識體系,并提高農戶創新意識。在水稻栽培工作上,當地要積極推動農業推廣機制和水稻栽培技術的融合,有效提高管理工作的時效性和水稻種植水平,從而提高當地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時,要為當地農戶提供多元化的管理方式理念教育,使其了解推廣機制和水稻栽培新技術融合的作用,引導當地農戶自發了解水稻栽培新技術,在實現水稻增收的同時推動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
1 我國農業技術推廣現狀
1.1 節水灌溉技術
我國大多數水稻灌溉區均為自然演化形成,缺乏政府統一、宏觀的規劃,使得我國大部分水稻灌溉區在工程布局上顯得不夠合理。在內陸河水資源主導的水稻灌溉區,常常因平原地區地理保水性不足導致水資源蒸發過快和土地鹽堿化;在一些河流引水工程為主導的水稻灌溉區中,因為缺乏統一規劃,使得河道淤積過重,河道上升,危害流域中人們的生產生活;一部分水稻灌溉區存在水庫儲水和渠道用水的矛盾,主要原因是前期建設中的宏觀規劃不足;一些水稻灌溉區的排水和灌溉設施區分不夠明確,甚至出現一些水稻灌溉區排水系統關閉的現象??梢?,因為缺乏宏觀的水稻灌溉區建設調控,使得水稻灌溉區的節水設計出現了各種水情糾紛,降低了水稻灌溉區的節水效果。
管道輸水可以大規模降低水稻灌溉區灌溉過程中的水流蒸發和土地鹽堿化問題。目前,管道灌溉模式主要應用于我國北方等較缺水的地區,而我國南方水源充足地區也開始試驗性地進行小規模應用。我國管道灌溉的輸水設施主要有塑料管、混凝土管以及涂塑軟管等,其中應用最廣泛的是被稱為“小白龍”的低壓薄壁塑料管[1]。管道輸水可以根據居民居住位置進行輸水線路的自由規劃,在管道通過居民區時使用暗渠輸水減少水源損失。
將田間的地面改進為適合節水灌溉的水稻灌溉區灌溉地面,從而達到節水的目的。這個過程的主要操作方式為土地平整、設置溝畦和田塊面積的縮小等。此外,配合田間地面改進灌溉技術的主要灌溉方法有波涌灌溉、地面浸潤灌溉、負壓灌溉以及膜上灌溉等灌溉形式,然后配合主體的節水灌溉設施,提高水稻灌溉區的節水效率。
1.2 農業區信息化管理
在目前的農業技術推廣管理體系建設中,可以引入信息技術,建立農業區的自動檢測系統,在全國不同地區的農業數據采集基礎上建立統一的農業資料數據庫。信息技術能為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立完善的數據庫和網絡管理平臺。農業資源的專有數據庫能保障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內信息傳輸和保存的完整性和準確性,同時完成農業監測相關信息的自動錄取和計算分析,提高農業資源的數據處理效率,降低人力和物力消耗[2]。
首先,生態環境容量評價。不同農業種植區對外界和內部造成影響的承受力是不同的。評價農業種植區的生態承載能力,對于決策者在此地區的相關種植和利用等決策具有重要意義。
其次,土地資源利用與開發評價。其主要是指對農業種植區土壤環境中的水土流失、草地退化以及土壤肥力的分析等。
再次,水資源和水環境評價。這主要是對農業種植區水資源的儲量、質量以及水資源環境的評價。水資源和水環境評價對于農業種植區的種植環境評價具有重要意義,衡量了農業種植區生態環境的承載力和自我調節能力。水資源和水環境評價的評價優先級高于其他資源類的生態地質環境評價。
最后,生態環境恢復的地質適應性評價。該評價主要是分析農業種植區地質環境對生態環境的制約作用,以及外界和內部因素對農業種植區生態環境產生不利影響后環境的自我調節能力。
2 水稻栽培技術要點
2.1 育苗
在水稻栽培過程中,需要對水稻進行育苗處理,從而保證后續種植管理的質量。在因地制宜的基礎上,農戶要在水稻壯苗的管理階段踐行農機技術推廣工作流程,強化種植區土地整理工作,在保證水稻幼苗根系發育良好的基礎上增強水分滲透效果[3],為土壤密實度的全面優化打下基礎。
2.2 水稻播種
為了提升水稻栽培管理工作的時效性,管理人員需要對水稻播種體系和運行流程進行監督,并完善準備工作。水稻播種前,需要統一調查水稻種子的實際發芽情況,并對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從而獲得水稻的實際成活率,為之后的農業管理工作提供數據支持。
2.3 整地處理
在水稻栽培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員需要積極建立健全化整地處理機制,并確保相應的操作流程合理。對于水稻種植,人們一般采取格田控制方式[4]。只有保證土地的平整度,才能切實提高水稻栽培的種植質量。整地處理中,應充分發揮旋轉翻土處理的作用,保證整地過程的順利進行。通過整地處理才能確保優化土壤結構,從而提高水稻對于養分的吸收效率。
3 結語
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建立是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前提,也是目前我國急需改善的工作之一。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對我國社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具有推進作用。在此背景下,政府、科研單位和地區農戶都要引起重視,積極完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為以后的農業發展提供支持。在水稻栽培過程中,要提升農戶的自發學習意識,有效落實管理機制,全面實現水稻種植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才碩,潘曉華,吳建富,等.施鉀時期對雙季早晚稻產量和稻米品質的影響[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11(3):412-417.
[2]陳愛忠,潘曉華,吳建富,等.氮素施用比例對雙季超級稻產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響[J].中國土壤與肥料,2011(3):40-44.
[3]汪秀志,錢永德,呂艷東,等.施氮和密度對寒地水稻分蘗狀況及產量的影響[J].浙江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2011(1):69-76.
[4]鄒應斌.長江流域雙季稻栽培技術發展[J].中國農業科學,2011(2):254-26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38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