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水稻、玉米模式化栽培技術要點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為貫徹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以“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為主的農墾農業種植理念逐漸成為我國農業建設體系的指導理念。為切實發揮好質量興農與綠色興農的示范引領作用,農墾組織主張從水稻、玉米等基礎農作物入手,全面貫徹與落實新興栽培技術要點,以期從根本上實現提質增效的農業生產目標。針對于此,文章主要以模式化栽培技術為重點研究對象,通過一系列合理分析,闡明水稻、玉米等基礎農作物模式化栽培技術涉及到的要點內容,以供參考。
  關鍵詞:水稻;玉米;模式化栽培技術;技術要點
  現階段,以模式化栽培技術為代表的現代農業技術逐漸取代傳統農業栽培技術,成為現代農業予以重點踐行的技術內容。結合以往來看,模式化栽培技術經過了多年的發展與改進,相繼開展了主要農作物的模式化栽培技術試驗、示范以及推廣工作,取得的應用效果較為明顯。如墾區內主要農作物增產可維持在15%-25%左右。舉例而言,我國南方部分農業生產示范區通過積極推廣與應用模式化栽培技術,至少在水稻、玉米、大豆等基礎作物的增產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果??梢哉f,現代農業栽培技術已經成為衡量我國農業建設成果的主要指標,必須加以重視。
  一、模式化栽培技術的綜合概述
  1.目標任務
  為適應新時代國家農業建設體系的強烈號召,我國農業建設部門主張各農業生產地必須發揮出當地資源優勢,結合先進的栽培技術,不斷邁向組織化、標準化、規?;较虬l展。目前,以模式化栽培技術為代表的現代農業技術,在技術應用方面始終堅持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要前進方向,并且始終堅持以提質增效為主要技術目標,力圖大力推進我國綠色農業的發展進程??梢哉f,這不僅是模式化栽培技術亟待完成的目標任務,同時也是我國農業建設體系亟待完成的目標任務。
  2.技術原理
  模式化栽培技術要求管理人員必須立足于當地農業種植特點,從作業技術規范要求入手,最好從作物選地、選茬、整地、品種選擇以及田間管理等多個層面入手,實現模式化管理目標。從原理角度上來看,模式化栽培技術之所以能夠實現提質增效農業生產目標,是因為模塊化種植方式充分利用了農作物的生長空間與生長季節的資源優勢,能夠有效增加葉面積系數。與此同時,模式化栽培技術可以集中發揮出邊形優勢,充分利用光能資源,增加農作物的抗逆性。
  3.技術原則
  因地制宜原則。模式化栽培技術必須立足于農作物所處環境,圍繞當地農業產業轉型升級與提質增效需求,合理運用模式化栽培技術,促進農作物盡早實現優質高效目標。
  合理發展原則。模式化栽培技術最好從施肥量、套種模式、合理確定密度、合理安排時序等方面進行技術管理工作,盡可能地鞏固現有技術效果,采取科學、合理的技術內容,滿足當地農作物增產增量需求。
  二、水稻模式化栽培技術要點研究
  1.選擇優質的水稻品種
  以我國南方農業產業中的水稻種植為例,若想確保水稻模式化栽培技術得以順利應用且取得預期的增產增量需求,管理人員必須選擇優質水稻良種進行合理種植,以期可以為后期的收成提供保障。一般來說,在水稻品種的選擇方面,最好立足于南方地區氣候環境、地理特征的前提下,選擇顆粒飽滿、出苗率高的優質水稻品種。且選好種子之后,最好置于溫暖陽光下進行曬種處理,目的在于提高種子的透氣性與吸水性。
  2.秧苗選擇與整地
  對于秧苗選擇與整地的問題,建議管理人員盡量選擇適合本地水稻生長發育的場地。種植水稻的土壤必須預先進行翻整處理,目的在于確保土壤的松軟性效果。最理想的整地方式為粗耕、細耕與蓋平方式。需要注意的是,水稻整地過程最好采取機械化操作方式予以完成。淺翻處理,直到符合細碎平整要求后方可以進行后續工作。
  3.育秧技術
  影響水稻質量與產量的關鍵因素基本上可以鎖定為水稻秧苗方式,可以說,培育壯苗是實現增產增值的前提條件。一般來說,南方水稻育秧方式多種,一般多為兩季田采濕潤秧苗撒播覆膜育秧方式、冬季閑田采取旱育秧方式。與此同時,根據秧齡情況采取軟盤旱育秧方式進行加強。在秧床的處理方面,一般多會采取濕潤秧苗撒覆膜育秧方式進行處理。根據秧田與本田面積比例條件,按照合理的比例確定秧床面積。并對每平方米的秧床實行消毒工作,預防水稻立枯病問題。需要注意的是,適量的播種量往往可以視為培育水稻壯秧的前提保障,必須加以嚴格重視。
  4.種子處理
  在正式播種之前,管理人員需要事先對種子進行預處理,最好在播種前2-3d左右實行曬種處理工作,必要時可以利用相關溶液進行選種處理工作。對于種子的消毒工作而言,可以采取可濕性粉劑兌水處理方式,待溶液配比且攪拌均勻之后,對種子進行浸泡處理。
  5.秧苗播種
  待當地氣溫符合水稻秧苗播種需求之后,管理人員可以按照每平方米播芽種植需求開展秧苗播種工作。在置床澆透水的前提條件下,最好將播完種的秧盤整齊排放在床上,必要時,可以利用木板進行鎮壓處理,目的在于確保秧盤底眼與置床的接觸效果。需要注意的是,苗床鋪設完成后管理人員需要用無草籽過篩處理。苗床施除草劑封閉處理之后,最好鋪設一層地膜,以期滿足出苗整齊要求。
  6.田間管理
  根據水稻不同生育期的需水特點,管理人員需要利用不同的水層管理措施實現對水稻作物養分吸收的調節作用,并增強土壤氧氣含量及溫度等因素的作用效果。另外,在此期間,管理人員必須做好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結合以往的種植經驗,明確水稻作物常出現的病蟲害問題,采取切實可行的防治措施加以規避。
  三、玉米模式化栽培技術要點研究
  1.選地要求
  玉米作物根系發達,適應能力極強。一般對于土壤種類的要求并不是很嚴格,但是介于玉米植株根系過多、體型高大的影響,往往會從土壤中吸取大量水分。因此,對于玉米種植地的選擇工作而言,必須結合模塊化栽培技術要求,盡量選擇地勢平坦、土層深厚的田地,并且必須保證田地肥力、通透性、土壤條件滿足規范要求。   2.選擇良好的玉米種子
  目前,多數農業種植地所選擇的玉米種子多以雜交種子為主。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雜交玉米種子可以借助自身的雜種優勢,提高玉米產量、品質等,并且在某些層面上可以進一步加強玉米作物的抗病性與抗逆性效果。
  3.施足基肥、配方施肥
  一般來說,基肥可以為玉米作物的生長過程提供源源不斷地肥力,不僅可以改善土壤物理性狀、疏松土壤,同時還可以促進微生物活動效率并加強根系發育效果。對于玉米作物而言,施肥原則需要滿足“施足基肥、旱施苗肥”的原則要求。在施肥量的控制方面,最好立足于當地農地實際條件與玉米作物生長需求,按照一定的比例條件,配方施肥。
  4.因地制宜、合理密植
  玉米的種植工作需要立足于種植地區的實際條件進行合理栽培。因此,在利用模式化栽培技術的過程中,管理人員最好按照以往的種植經驗,實行因地制宜、合理密植的技術方法。舉例而言,對于密度過低或者玉米產量過低的區域,可以適當實行雙行播種方式,確保合理密植效果。
  5.做好田間管理工作
  對于玉米作物的田間管理工作而言,管理人員必須加強對玉米苗期管理水平,重點做好查苗補苗、間苗定苗工作。也就是說,玉米出苗后必須做好查苗補苗工作,防止幼苗間發生相互擁擠、爭奪肥源的情況。另外,對于玉米作物常遇到的地老虎病害問題,最好采取化學與生物防治方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消除。與此同時,管理人員必須定期深入玉米種植場地,做好玉米中耕管理工作,為玉米增產增量提供實現可能。
  四、結語
  總而言之,通過大范圍推廣與實行模式化栽培技術,至少給我國水稻、玉米、大豆等農作物帶來較好的收益與成效,基本實現了提質增效的農業生產目標。目前,我國農業部門針對模式化栽培技術的應用現狀,明確提出必須大力推廣與應用先進實用技術,加強對模式化栽培技術等新興技術的研究力度,盡量結合綠色優質高效技術模式,夯實技術使用效果。與此同時,農業種植人員也應該結合國家農業部門的戰略部署要求,力圖從多個層面滲入提質增效的農業生產理念,盡量將模式化栽培技術要點準確貫徹與落實到水稻、玉米等農作物當中,以期盡早完成增產增量的目標任務。
  參考文獻:
  [1]王錚. 遼粳系列水稻品種推廣技術經濟分析[D].中國農業科學院,2010.
  [2]仇紅. 水稻機插精確定量栽培專家系統研究與開發[D].揚州大學,2014.
  [3]王福亮. 黑龍江省玉米栽培技術的發展與進步[J]. 新農業,2010(10):18-19.
  [4]蔡仁祥,成燦土,盧淑芳,吳美娟,林輝,周炎生,張鹿飛,徐宏化,楊娜. 浙江省鮮食旱糧的種植制度及栽培技術創新[J]. 分子植物育種,2016,14(09):2537-2545.
  [5]張巖. 玉米高產栽培技術要點研究[J]. 農民致富之友,2019(09):39.
  [6]鄭霞娟,牛景景. 農業技術推廣作用及大豆、玉米栽培技術要點[J]. 江西農業,2018(12):33.
  [7]吳志平,羅春榮. 永勝縣玉米-菜豌豆套種輕簡高效栽培技術[J]. 云南農業科技,2018(04):40-4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9378.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