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臺灣學前融合教育的啟示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融合教育逐漸成為世界各國教育領域的熱門話題??紤]到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有著相同的文化根源,且融合教育收效甚好,因此本文從臺灣地區的學前融合教育狀況出發,結合世界其他國家融合教育的概況,對此進行概括與分析,旨在加深對學前融合教育的價值的認知,并為大陸融合教育的發展提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融合教育  特殊兒童  社會性
  【中圖分類號】G76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0-0001-02
  一、引言
  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對我國殘疾人口進行了抽樣調查,并公布截至2010年底中國殘疾人總數約8502萬人,占我國總人口數的6.5%,這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吨袊嗄陥蟆飞缯{中心在2013年9月初做的一項樣本容量約一萬的調查,七成受訪者表示身邊有殘障兒童,八成受訪者表示當下殘障兒童入學不容易,將近八成受訪者認為身邊殘障兒童的受教育狀況不佳。
  而臺灣地區實行融合教育從幼兒園學段開始,貫穿整個受教育的過程,這為特殊兒童提供適應常規學習和生活的條件,特殊兒童的“特殊性”被弱化, 完成學業后可以和普通畢業生一樣參與正常生活和工作。
  如果大陸也可以像臺灣一樣從幼兒園開始普遍實行融合教育,讓這8502萬人能夠參與大眾的生活和工作,將會為這個社會創造不可估量的價值。出于此念想,對臺灣的融合教育進行研究,希望得出啟示,由此思考大陸實施融合教育的相關問題。
  二、臺灣的學前融合教育
  1.政策的制定與發展
  臺灣是一個重視法律法規的地區。1968年出臺的“九年國民教育實施條例”規定:對于身體殘疾,精神發育遲滯和天才兒童,應實施特殊教育或適當的學校教育機會。1987年頒布的 “特殊教育法實施條例”保障殘疾人既有獲得特殊教育服務的權利,同時還有參加普通班級的權利。1997年修訂了 “1894年特殊教育法”,該法主要強調必須為所有特殊兒童提供所需的特殊教育及其相關的專業服務,明確規定了特殊兒童就讀普通班的必要性,確保融合教育落到實處。
  2.臺灣學前融合教育的安置形式
 ?。?)自足式特殊教育班
  大多安置中、重度以上的身心障礙學生,學生大部分課程是集中在同一班級上課,特殊教育教師負責主要教學工作,學習內容按啟智班課程標準規定之領域設計;并視學生學習能力,安排部分課程在資源班或普通班上課。
 ?。?)分散式資源班
  特教學生適應普通班級的學習這一過程的協助由特教教師來完成。特殊教育學生和普通學生一起學習大部分課程,如有需要,他們可利用部分時間接受資源班教師的輔導。
 ?。?)巡回輔導班
  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例如特殊兒童人數太少不能自成一班,或是所就讀的園所沒有此類的班級或老師,可酌情在某些幼兒園成立巡回輔導班,由這些園所的老師到外校輔導學生。巡回輔導班的服務對象包括各種障礙類別的學生,臺南市的巡回輔導班包括學前特幼和國小視障、自閉癥、聽障,此外還服務在家教育的學生,例如因身體病弱而住院的學生。
  3.身心障礙兒童融合教育的安置主張
 ?。?)安排特殊兒童就讀于離其家庭較近的學校的普通班;
  (2)必須將對環境中特殊兒童學習的限制保持在最低限度;
 ?。?)為身心障礙兒童提供在普通班級的相關教育服務和普通班級教師的必要支持;
 ?。?)強調對人的尊重和關注,重視環境改變帶來的障礙。
  臺灣每所小學都至少配備兩名特殊教師,早期設立的專項特教學校在融合教育思潮的影響下逐漸退出教育體系,特殊兒童逐漸回歸普通學校。
  三、臺灣學前融合教育的思考
  1.融合教育有利于促進特殊兒童的自我發展
  特殊兒童接受融合教育的過程是一個實現自我提升的過程,是一個不斷自我認知的過程,也是一個激發和張揚個性的過程,特殊兒童通過接受常規教育提升自己的智力水平、生活自理能力以及潛能限度,最終適應社會。隨著融合教育開展的不斷深入,特殊兒童的人際交往能力和社會經驗逐漸豐富,并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自身的特殊性進行自我發展。
  融合教育能培養特殊兒童的一技之長,讓他們在社會中發揮自己的個人價值。融合教育可以向特殊兒童傳授科學知識、技術等,提高他們的生存能力,更好地為社會服務。
  2.融合教育有利于促進特殊兒童社會性的發展
  特殊兒童在開展融合教育的班級中能夠正視自己的不同之處,與普通兒童一起學習社會規范、人際交往技能等,學會協調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更好地融入到社會。無論是普通兒童還是特殊兒童最終都要回歸社會,特殊兒童在特殊學校完成學業后還需要花較長時間來適應一般社會的環境。但若在融合教育的環境下學習和成長,則能夠縮短適應的過程,令特殊兒童的社會性發展更為有效。
  3.學前整合教育有利于促進普通兒童的自我發展
  “自我效能”是對個人執行其工作某個方面的能力的主觀評估。研究表明,當兒童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能更好地發展他們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的良好發展有利于在學習和工作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普通兒童和特殊兒童融合在同個班級共同學習和生活,普通兒童幫助特殊兒童時自我效能感會被激發。特殊兒童在被幫助的環境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學會幫助他人,他們的自我效能感也會得到提升。這是普通兒童和特殊兒童相互促進的過程。
  4.特殊兒童和普通兒童受益于融合教育實踐
  臺灣地區將普通兒童和特殊兒童放在一起共同學習這樣的融合教育的方式在臺灣地區收效良好。普通兒童對特殊兒童沒有歧視,取而代之的是自發幫助、照顧他們,特殊兒童在幫助與鼓勵中學會如何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同時還試著幫助他人解決問題。在這里,他們找到了成就感,一種發自內心的自信。   與此同時,有些人認為融合教育對普通兒童不公平,會拖延學習進度。但大部分聲音還是認為大家平等地處于同一個社會中,資源共享是理所應當的。并且,普通兒童對特殊兒童的幫助都是自愿的,學校沒有規定他們去做這些事,這些付出讓他們體會到人與人之間純潔的友誼,同時也是自身受益的過程。
  四、對于臺灣融合教育可借鑒之處的啟示
  1.建立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
  臺灣的特殊教育法律法規在當地和國際標準的基礎上,明確了特殊兒童的范圍、招生、繼續教育、服務、咨詢、設施和福利, 自成一套完整的體系,令特殊教育可以依法進行。 這些法律法規的規定合理,充滿了人文關懷,法規內容細致、全面。同時,當局還出臺一些具體的實施規則,讓特殊教育法更容易推廣和操作。 例如,實施“特殊教育學生申訴辦法” 和 “人民特殊教育獎勵辦法” 等實施細則,實施 “所有教育階段殘疾學生轉學實施點” 和 “高校身心殘疾人處理原則”也有行政規定。時代在發展,“特殊教育法”得到與時俱進的修訂和完善,臺灣融合教育也在不斷地進步。
  2.健全專業的教師培養體系
  臺灣地區高度重視特殊教育教師的培訓,規定學年必須培訓半年,并取得 “教師職前教育證書” 。特教師范生通過教師資格考試后,可以獲得教師資格證書。臺灣特殊教育教師的師資考核內容主要涵蓋:語言能力、教育原理、教育相關的法律法規、特殊教育課程及實施技能、評估與輔導特殊學生的能力等,尤其要注重實踐能力的考查。
  各個大學和學院培訓特殊教育教師時,特殊教育課程是必修課,并與小組選修課結合起來,特殊教育師范生在特殊教育的基本理論和技巧的引導下,研究各類特殊兒童的教育和指導的具體方法。其他非特殊教育專業的學生若需要學習特殊教育相關知識,也可以通過輔修來完成。
  3.以適宜性原則發展融合教育
  大陸的融合教育仍屬于起步階段,許多地方有待完善,目前首先要填補特教學校工作的空白。 另外,由于特教理論研究薄弱、推廣不甚深入、實踐范例也不夠典型,人們對融合教育的認知處于一知半解的狀態,甚至存在一些誤解。實施融合教育不僅僅是將有需要的特殊兒童安插于普通班級,而是根據該地區特殊兒童的類型和數量,以及特教教師資源的配備程度,將特殊兒童的教育以多種形式進行安置,可參考臺灣地區現行的安置方式。
  融合教育旨在讓特殊兒童和普通兒童享有同等教育資源,作為一種先進的教育理念被許多國家和地區接納和實行,大陸教育界同胞正為這群特殊兒童們的良好發展而努力著,雖然我們起步不久,但我們會一直在路上,相信大家的努力會讓融合教育在大陸蓬勃發展,將會為“特殊朋友們”帶來更多希望和曙光,將會為社會的發展注入另一股強大的能量。
  參考文獻:
  [1]臺灣特殊教育學會.特殊教育課程與教學[M].心理出版社,1987.
  [2]黃志成,王偉.英國全納教育研究的現狀[J].外國教育研究,2002(03).
  [3]蘭繼軍,李國慶,柳樹森.論全納教育的教育原則[J].中國特殊教育,2003(0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009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