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平涼市玉米常見病蟲害及防治方法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本文針對平涼地區近年來常見玉米病蟲害及防治方法進行了分析,旨在解決病蟲害對玉米生產的影響,從而提高玉米產量和品質。
  關鍵詞    玉米;病蟲害;防治方法;甘肅平涼
  中圖分類號    S435.131+9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10-0089-02
  玉米是平涼市的重要農作物,常年種植面積為8萬hm2左右。玉米營養豐富,還是一種重要的工業原料,但在種植過程中出現的大斑病、穗腐病、玉米螟、雙斑螢葉甲等病蟲害嚴重影響其產量和品質,給農業生產造成了較大損失。本文針對平涼地區玉米常見病蟲害及防治方法進行了分析,旨在解決病蟲害對玉米生產的影響,從而提高其產量和品質。
  1    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是平涼地區的常發病害,一般年份發生程度較輕,特殊年份部分品種發病較重。2015年和2017年先玉335玉米上大斑病發生較重,2018年墾玉90、田旺TW20、寶單3號大斑病發生較重。
  1.1    危害癥狀
  大斑病主要發生在玉米葉片上,通常底部葉片最先發病。感病初期葉片出現水漬狀灰色斑點,隨后病斑沿葉脈向兩端擴展,形成邊緣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后期病斑縱裂。發生嚴重時,相鄰病斑會互相融合,最后導致葉片變黃枯死[1]。
  1.2    傳播途徑和條件
  大斑病病原菌以菌絲或分生孢子附著在病殘組織內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病菌侵入植株后,10~14 d后可產生分生孢子,并隨氣流傳播進行再侵染[2]。玉米大斑病的發生流行除與玉米品種感病程度有關以外,還與環境條件密切相關。溫度 20~25 ℃、相對濕度大于90%時有利于病害發展。玉米拔節至抽雄吐絲期,如遇連陰雨,病害發展迅速[3]。玉米孕穗、出穗期氮肥不足會造成植株抗病性較弱,發病較重。另外,低洼地、種植密度大的地塊及連作地也易發病。
  1.3    防治方法
  1.3.1    農業防治。應適期早播,實行輪作換茬。播種前施足基肥,適當增加磷鉀肥的施用量。做好中耕、除草等田間管理工作,通常摘除植株底部2~3片葉來增強地面通透性,從而降低田間相對濕度,提高植株抗病能力。玉米收獲后要及時清理地塊,將秸稈集中統一處理,以減少病原菌侵染源。
  1.3.2    化學防治。在玉米抽雄前后,當田間病株率達到70%以上、病葉率達到20%左右時,可用50%敵菌靈或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9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40%克瘟散乳油800倍液噴霧防治。用藥液量控制在750~1 125 kg/hm2,間隔7~10 d噴藥1次,共防治2~3次即可。
  2    穗腐病
  穗腐病在平涼市玉米種植各鄉鎮每年都會發生,近2 年發病程度較重。2012年秋季雨水多,金凱3號、豫玉22穗腐病嚴重;2016年金凱3號發病較重;2018年先玉1225、墾玉90、田旺TW20、寶單3號等品種發病較重。穗腐病的發病程度與種植地氣候關系較為密切,此外,還與玉米品種的抗病性強弱以及后期的管理有很大關系。
  2.1    危害癥狀
  穗腐病專門危害玉米果穗上的籽粒,被害果穗頂端變色,常出現藍綠色、粉紅色或者黑灰色霉層。病粒干癟,腐爛,無光澤,有霉味。帶病果穗苞葉常被菌絲纏繞貼于果穗上,不易剝離[4]。
  2.2    傳播途徑和條件
  穗腐病由多種病原菌侵染引起,主要有禾谷鐮刀菌、串珠鐮刀菌、層出鐮刀菌、青霉菌和曲霉菌等,且病原菌的傳播方式因病原菌不同而異。曲霉菌可由昆蟲傳播;鐮刀菌通過系統侵染危害玉米全株。病菌在病殘體上越冬,為初侵染源。病菌主要從傷口侵入,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溫度在15~28 ℃,相對濕度在75%以上,病菌的侵染和流行速度較快,高溫多雨及玉米蟲害發生較重的年份,穗腐病也發生較重[5]。
  2.3    防治方法
  一是要根據當地歷年氣候條件適期播種,合理密植、施肥,躲避不利環境條件造成的病害。二是要防治田間蟲害,減少病害從傷口侵染的機會。三是選擇抗病品種。四是合理輪作,減少、清除并銷毀病殘體。五是在玉米成熟后及時采收,入倉貯存前要充分曬干。
  3    瘤黑粉病
  瘤黑粉病是平涼市玉米種植中發生極為普遍的一種病害,在各玉米種植區均有發生。2014年由于玉米生長前期較干旱,部分土壤貧瘠的地塊抽雄前后不能及時灌水施肥,造成玉米生理干旱,抗病力下降,后期多雨高濕,導致金凱2號等品種瘤黑粉病發生較重。
  3.1    危害癥狀
  玉米瘤黑粉病是一種局部侵染的病害,常危害玉米葉、稈、雄穗和果穗等部位幼嫩組織,產生大小不等的病瘤。植株地上幼嫩組織和器官均可發病,病部的典型特征是產生腫瘤。初期腫瘤外表有白色、灰白色薄膜,有光澤,內部白色,肉質多汁,后迅速膨大,表面變暗,略帶淡紫紅色,內部則變灰至黑色,失水后當外膜破裂時,散出大量黑粉,即病菌的冬孢子。
  3.2    傳播途徑和條件
  瘤黑粉病病菌主要以冬孢子在土壤中或病殘體上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瘤黑粉病菌的冬孢子、擔孢子可隨氣流和雨水分散傳播,也可被昆蟲攜帶傳播。多雨潮濕有利于冬孢子萌發,微雨、夜露就可以滿足萌發對水分的要求。冬孢子萌發的最適溫度為26~30 ℃,6月以后若氣候干旱,容易造成病害流行。玉米生育期前期干旱,后期多雨潮濕,或干濕交替,也易引發玉米瘤黑粉病。此外,干旱氣候下玉米抗病力較弱,因而發生較重。遭受冰雹、暴風雨襲擊后,植株傷口增多,為病原菌侵入創造了有利時機[6]。   3.3    防治方法
  3.3.1    農業防治。種植抗病品種,實行輪作。施用充分腐熟的堆肥、廄肥;均衡施肥,避免偏施氮肥,防止植株貪青徒長;適當施用含鋅、硼的微肥。抽雄前后適時灌溉,防止干旱。發病后,腫瘤未成熟破裂前,及時摘除并銷毀,摘瘤應定期、持續進行。玉米收獲后及時清除田間病殘體,秋季深翻。加強玉米螟等害蟲的防治,減少蟲傷口。
  3.3.2    化學防治。一是拌種處理。用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分別按種子重量0.2%、0.3%的用藥量拌種。二是噴霧防治。在玉米未出土前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750~1 000倍液或5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200倍液進行土表噴霧,以減少初侵染源。在腫瘤未出現前,噴施三唑酮、烯唑醇、福美雙等藥劑可降低發病率。
  4    玉米螟
  4.1    危害癥狀
  玉米螟對玉米危害嚴重。平涼地區玉米被害植株率常年為30%左右,導致減產約10%。玉米螟主要以幼蟲為害莖部,從而影響營養物質的運輸,最終使玉米植株受損,受害嚴重時莖稈遇風折斷。
  4.2    防治方法
  4.2.1    生物防治。由于玉米螟成蟲具有趨光性,可以設置黑光燈誘殺大量成蟲。也可以在越冬代成蟲發生期,用劑量為20 μg的亞洲玉米螟性誘劑,按照15個/hm2的數量在玉米田設置水盆誘捕器,誘殺大量雄蟲[7]。
  4.2.2    化學防治。一是玉米心葉期。用5%甲基異硫磷顆粒劑和煤渣按質量比1∶6拌勻后撒入心葉,可有效防治玉米螟。二是玉米穗期。在蟲穗率達到10%或100穗花絲共有50頭蟲時,于玉米抽絲盛期用50%辛硫磷乳油800~1 000倍液噴灑玉米雄穗。若蟲穗率超過30%,6~8 d后還需再噴灑1次。
  5    雙斑螢葉甲
  5.1    危害癥狀
  玉米雙斑螢葉甲具有群聚習性,危害盛期主要發生在7—9月。成蟲咬食幼嫩玉米葉肉后,殘留網狀葉脈或表皮,導致葉片呈紗網狀,嚴重時整個玉米葉片干枯,極大地影響了玉米葉片的光合作用。玉米抽雄吐絲后,玉米雙斑螢葉甲還喜歡取食花絲、花藥,影響玉米正常授粉,容易造成爛粒。
  5.2    防治方法
  5.2.1    農業防治。秋季深耕翻地可消滅蟲卵,從而減輕受害程度。在田間管理中應及時鏟除田間、地埂邊的雜草,以降低蟲卵量。
  5.2.2    化學防治。發生嚴重時可在玉米雌穗周圍噴灑50%辛硫磷乳油1 500倍液750 L/hm2。噴藥時間要盡量避開玉米揚花期,以免影響授粉;由于害蟲具有遷飛能力,為了取得較好的防治效果,一定要按地區加大統防統治力度[8]。
  6    參考文獻
  [1] 馬寧.寒地玉米大斑病預警診斷系統研究[D].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15.
  [2] 王雙菊,趙福增,田趕成.玉米主要病害的發生與防治[J].種子世界,2006(6):48-49.
  [3] 李海悅,劉春玲.2015年遼源市玉米大斑病發生情況及原因分析[J].吉林農業,2019(1):71.
  [4] 徐麗.玉米穗腐病和莖腐病的發生與防治[J].農民致富之友,2018(7):151.
  [5] 王輝.玉米穗腐病和莖腐病的發生與防治[J].農業科技通訊,2017(11):206-207.
  [6] 柳海波.淺談玉米瘤黑粉病防治技巧[J].農民致富之友,2018(24):114.
  [7] 劉明華,黃巧云.玉米螟綜合防治技術[J].上海農業科技,2018(6):134.
  [8] 王樹財.玉米雙斑螢葉甲的綜合防治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18(5):139.
  收稿日期   2019-01-2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93995.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