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市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是振興鄉村的重要產業。在強化農業生產的基礎上加快發展各類農業服務,對于建設農業現代化發展體系、實現農業產業多元化、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是重中之重。本文從生產效益、農民素質、科技創新、農產品物流以及農業新形勢5個方面對宿遷市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狀況進行了研究,以期為下一步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提供參考。
關鍵詞 鄉村振興;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問題;江蘇宿遷
中圖分類號 F326.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09-0233-03
Abstract Agricultural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is a big industry to revitalize the countryside.Speeding up th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agricultural services on the basis of strengthen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s a top priority for building a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system, realizing diversifica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es and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This paper studied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services in Suqian City from five aspects:production efficiency,farmers′ quality,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gricultural products logistics and new agricultural situation,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references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agricultural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problem;Suqian Jiangsu
黨的十九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先后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之下,農村生產性服務業迎來了新機遇,成為振興鄉村的客觀要求和必然道路。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是推動農業產業結構改革、加快構建現代化農業體系、打造新農村新業態等方面的“新動力”[1],不僅對建設現代農業體系具有重要意義,而且還是宿遷市實現農業產業結構改革優化的關鍵切入點。
目前,我國正處于農村產業結構轉型和全面供給側改革的關鍵時期[2-3],隨著現代化農業建設的深入推進,各地越來越重視服務業的發展。農村相關服務業順應了時代和實踐的需要,更應該引起重視。然而,關于宿遷市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研究鮮有報道。本文調查并分析了宿遷市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旨在為今后宿遷農業產業改革提出優化路徑體系。
1 宿遷市農業現狀
宿遷作為江蘇省最年輕的地級城市,具有良好的生態資源、環境資源與人力資源,這些資源為宿遷市發展奠定了基礎[4]。近年來,宿遷市主攻優質稻米、標準化果蔬、園藝型花木、農牧循環型生豬、精深加工型肉禽及生態河蟹六大百億級產業建設。根據統計,2018年前三季度宿遷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75.28億元,可比價增長2.9%;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12.35億元,可比價增長3.0%,其中秋糧播種面積達到30萬hm2,總產達243萬t;全市瓜果類播種面積1.2萬hm2,產量49.12萬t;畜牧業實現產值68.27億元。同時,宿遷“一村一品一店”標準村居覆蓋率已達60%以上,直接或間接帶動脫貧6.5萬人。如今,全市觸網農產品已逾4 600種,創建國家馳名商標2個、著名商標35個、省級名牌產品40個。
然而宿遷作為一個農業大市,在農業產業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如農戶綜合素養水平低下、農村生產效益不高、農業生產創新能力薄弱、農村物流體系發展不健全等都影響著整個農業產業的發展[5]。另外,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土地流轉的加快,新型農業主體的不斷涌現,這些制約農業生產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對農業服務業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因此,如何加快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已成為宿遷市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
2 宿遷市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2.1 農戶綜合素養水平低下
我國農民長期處于弱勢群體的地位,其受教育的水平和條件都滯后于城市居民[6-7]。宿遷市有文化的青壯年勞力多數選擇向蘇南地區轉移,留在宿遷本市的高素質青年也從事農業外的其他行業,這樣以來就導致宿遷市農村勞動力老齡化程度日益嚴重。在多數情況下,宿遷市農戶都以一家一戶為單位進行傳統農業耕作,勞動力低下且缺乏高新技術,整體比較落后。有些農村地區甚至依然存在迷信、落后、低俗、封建等不文明現象。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的主要力量,然而宿遷當地的農戶們綜合素養普遍低下,主要體現在農民的受教育水平低、科技素養低、法律知識薄弱以及職業技能缺乏等方面。 2.2 農村生產效益不高
目前,宿遷市農村生產整體效率比較低下,生產成本過高,農業經營者的利潤卻很低,以至于有虧損情況發生。當下宿遷市農業生產成本逐漸提高,而農產品價格始終比較低,從事農業生產的風險逐步增加,農戶的經濟收入得不到保障。
2.3 農業生產創新能力薄弱
宿遷市科技創新能力仍有待加強,過去一家一戶式的傳統農業手工耕種難以適應現代化農業的需求[8],大規模農業生產得不到高新技術以及科技人才的支持。因此,高科技農業生產發展空間得不到提升,發展速度也非常緩慢。鄉鎮農技、畜牧、水利、農機等各方面由于缺少現代化尖端技術,難以有突破之處和顯著發展。
2.4 農村物流體系發展不健全
宿遷市農村生產的農產品大多仍以地攤式銷售或個人銷售為主,銷售渠道少且窄,大宗農產品得不到廣泛流通[9]。同時宿遷市農戶生產分散,物流分布區域較廣,而物流規模普遍較小。此外,農村地區也存在著物流不足、農戶信息接收范圍受限等問題,從而導致一些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極易出現變質、腐爛的現象,物流質量難以保證。
3 宿遷市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對策
3.1 提高農民整體素質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宿遷市越來越關注“三農”問題的解決和改進,而農民整體素質低下是阻礙傳統農業轉向農業現代化建設的短板。宿遷市要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實現從農業大市到農業強市的轉變,必須結合自身地域特色以及城市發展優勢,努力抓好農村基礎教育,完善農民教育體系,提升農民的文化教育水平[10]。相關部門可以定時對農業生產者進行農村科學文化教育和農業法律法規方面的知識普及。另外,可以對農業生產者和參與者給予專業農業技術教育,培養出多樣化、懂技術的新型職業型農民和現代農業領軍人才,提高農產品生產的技術含量。
3.2 提高農業生產效益
3.2.1 適當提高農產品價格。提高農產品價格、農機價格、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以及其他相關產業產品價格,使農業生產者和農業生產經營者都能獲得合理的利潤[11-12]。同時增加農民收入,并且適當給予農民補貼,在降低農民生產風險的同時有效提高農戶的生產積極性,以保證農業生產活動能夠高質量完成。
3.2.2 建立合理的聯動機制。建立農業生產成本、農產品價格與農業津貼補助三者之間的聯動機制[13]。針對難以調控市場價格而出現價格差造成農業生產者和經營者損失的現象,應及時發放補貼,保障其基本利益。同時,宿遷市可以針對具備專業農業機械的農業生產者、生產農產品質量好的農民群體、專注研發高新農業技術的農業組織等特定農業生產者群體劃分資金補貼和獎勵。
3.2.3 擴大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傳統模式下的一家一戶生產由于效率低下,勢必會被淘汰[14-15]。大規模形成大效益,發展規?;a已成為必然要求。因此,以支持農業生產托管為重點,在尊重農戶獨立經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集中連片擴大規?;a,推進服務帶動型經營,勢必推動宿遷市農業現代化發展,從而帶動宿遷地區經濟發展。
3.2.4 加強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農村生產性基礎設施建設的扶持,如興修水利、提升灌溉系統等,減少農業生產風險。在此基礎上強化基礎設施管理,盡快恢復年久失修的基礎設施,更新和完善其功能,讓其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保障農業安全生產,提高綜合農業生產力水平,加快宿遷市農業現代化發展[16]。同時也要改進農村生活性基礎設施,如完善農村安全建設、優化農村地區信息通訊系統,改善農戶生活居住環境,加大扶貧力度,提升宿遷當地農民的生活質量。
3.3 加大科技創新力度
3.3.1 培育創新型人才。人才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和基本保障。宿遷市應多渠道引進高技能創新型人才,升級人才供給,用更加優質的條件和更包容的環境吸引優秀專業技術人才[17]。讓創新型人才帶動高新技術和資本向鄉村匯聚,為發展農村生產性服務業注入新鮮血液。同時宿遷市也要培養本土人才,加大對本地農村青年的培養選拔力度,發掘本地農村致富帶頭人和優秀農村干部[18]。宿遷市只有不斷完善人才引入、培養、選拔、使用、評價、激勵制度,才能完成“人才帶動發展”“人才實現振興”的目標。
3.3.2 發展特色高效農業。宿遷市沭陽縣享有“花鄉”美譽已久,僅沭陽縣就有花卉種植基地將近4萬hm2。在花卉苗木產業上,沭陽縣注重種植技術的提檔升級,人社部門加強對高科技人才的培養,鼓勵各大花卉基地在傳統種植的基礎上進行技術創新和花種改良。以沭陽縣農業發展為例,宿遷市可以通過發展新興技術來創建農業科技園,開發農產品種植新技術和農產品培育新模式,系統化地延伸創意農業的產業鏈[19]。同時也可以通過農業科技創新大力打造農商平臺,提高宿遷市農產品的市場化程度,優化農村金融配置,發展鄉村共享經濟。
3.3.3 打造“互聯網+農業”新模式。農產品電商、農業物聯網、土地流轉電商化等都是農村現代化中的亮點[20-21]。另外,新型智慧農村的建設有利于協調農村和城市之間發展不平衡問題。在“互聯網+農業”模式下農村進入了數字信息社會,實現了“數字脫貧”,解決了宿遷農村地區信息匱乏、與城市信息不對稱的現象[22]。如今利用互聯網,農村和城鎮能夠進行信息交流。與此同時,互聯網也能夠有效帶動宿遷市農村地區的金融發展,讓農民能夠在農業生產的同時進行投資理財?;ヂ摼W在農村金融上的廣泛應用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農業產業的繁榮發展,為農業產業的創新發展開啟了新的大門。 3.4 構建現代物流體系
3.4.1 大力扶持龍頭物流企業。圍繞本地區熱門和新興產業,對其進行大力扶持,讓龍頭物流企業能夠主導農產品物流環節。通過龍頭企業指導經營和集中配售的方式,可以帶動農戶參與到新型經營銷售模式之中。龍頭物流企業的包裝、加工、配送等基礎功能強大,管理經驗和技術水平又相當豐富。因此,在農村地區發展現代物流技術,大力培育龍頭物流企業,能夠擴大物流規模,提高農村的農產品流通效率,同時也能增加當地農戶就業機會,帶動農村貧困戶脫貧,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23-25]。
3.4.2 著力拓展物流供應鏈。針對農村地區農戶分散、交通設施環境較差等現狀,可以在農村的各個便利店和郵政所設置固定物流點,有效利用分散化物流站完成小規模物流運輸[26]。此外,也可以在農產品批發市場下積極開設多個農產品連鎖零售點,建立“批發市場+超市+零售點”的銷售組合,做好三者之間的物流交接,延伸批發市場的下級經營鏈,讓大型批發市場和超市成為連鎖零售點的主要進貨渠道。
3.4.3 深入推進農業物流信息化建設。加強信息化建設、發展現代物流技術是農業物流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新機遇[27]。農村地區傳統物流的專業程度不高、效率低下,大力發展農村信息化,提高物流信息內外交換水平,打破農村以往的“電話為主,互聯網為輔”的信息傳播方式,轉向互聯網實時跟蹤物流信息的模式,可以支持物流與農業銷售、農業金融相結合,實現傳統農村經濟信息系統的更新補充,在提高農村物流水平的同時,幫助傳統農業進行升級轉型,從而有效推動農業物流發展。
3.5 開拓農業發展新形勢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農村網絡的覆蓋程度也在不斷擴大,休閑農業、民宿旅游等各種形式的網絡交易也在迅速增長。宿遷市擁有豐厚的農業資源,更應當在穩定發展農業生產和銷售的同時加快開發新型高效農業。休閑農業能夠在保持鄉村原汁原味的情況下,將傳統農業與旅游業結合起來,使當地農戶不僅能夠獲得農業收入,還能通過發展農家樂、民俗旅游來獲得旅游收入[28]。新常態下的農業新形勢使傳統農業變得更加多元化,能夠改變農戶現有的生活方式,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使宿遷市能夠更快地實現農業現代化轉變。
4 展望
4.1 夯實“三產”融合發展基礎
農村生產性服務業順應了農業現代化的新形勢,成為推動鄉村振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抓手,而一、二、三產業融合可以為宿遷市農業提供多樣化的中間投入,這是實現農民持續增收、決勝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有效途徑[29]。因此,為了促進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快速發展,應不斷加大“三產”融合發展力度,加快“三產”融合發展步伐,提升“三產”融合發展影響,延伸產業融合發展鏈條,聚焦“三產”融合發展典型。
4.2 全面落實“一村一品一店”建設
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穩步發展,需要人才、品牌、科技等多方面的保障,而“一村一品一店”是實現富農強市的新助手,是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新引擎[30]。對于宿遷“一村一品一店”的未來建設,相關部門必須加強統籌,在政策上傾斜支持,在服務上全力保障,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構建網絡創業平臺、拓展網絡銷售渠道,使宿遷市農業生產性服務業能夠蓬勃發展,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農村新業態。
5 參考文獻
[1] 黃慧芬.我國農業生產性服務業與現代農業發展[J].農業經濟,2011(10):3-5.
[2] 何軍,王越.以基礎設施建設為主要內容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6):6-13.
[3] 朱建民,夏春華.創新驅動理念下的供給側改革方法探討[J].商場現代化,2017(14):245-246.
[4] 臧輝.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如何推動?以江蘇省宿遷市為例[J].中國就業,2016(6):44-45.
[5] 田健媛,丁濤,蔡鳳林,等.江蘇宿遷市農業現代化發展問題研究[J].江蘇科技信息,2018(2):28-29.
[6] 程云蕾.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問題探索[J].農業經濟,2015(5):127-128.
[7] 王向東,杜振和,張愛華.提高農民素質發展現代農業[J].吉林農業,2016(8):38.
[8] 王波.宿遷市現代高效農業發展戰略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10.
[9] 秦素青,陳永亨,廖景平,等.新型城鎮勞動者的環境素養分析[J].中國經貿導刊,2016(11):17-20.
[10] 耿會霞.加強新型農民培育提高農民綜合素質[J].吉林農業,2016(5):61.
[11] 李鴻亮.淺談農業生產成本控制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現代經濟信息,2017(3):189.
[12] 王萍.應用農機深松技術降低農業生產成本[J].吉林農業,2016(18):68.
[13] 李勝.現代農業經濟增長與產業關聯聯動發展研究[J].經濟論壇,2017(7):84-89.
[14] 劉慧.有效破解分散經營難題:讓一家一戶融入農業現代化大生產[J].農村.農業.農民(A版),2017(11):12.
[15] 高欣,張安錄.農地流轉、農戶兼業程度與生產效率的關系[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7,27(5):121-128.
[16] 李寧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J].吉林農業月刊,2017(8):104.
[17] 趙宏偉,鄒德堂.拔尖創新型農業人才培養的途徑與措施[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4):89-93.
[18] 戚秋亭.蘇北地區人才體制機制創新的思考:以宿遷市為例[J].決策與信息旬刊,2015(12):16-17.
[19] 徐琪.欠發達地區特色農業發展探討:以蘇北地區為例[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2,18(4):73-78.
[20] 朱方林,陸建珍,朱大威.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技術效率比較分析:以江蘇省3種典型模式為例[J].農村經濟,2017(6):45-51.
[21] 馬歡歡.國外農產品流通模式對我國農產品流通的啟示[J].商業經濟研究,2017(5):152-154.
[22] 江蘇省宿遷市委黨校課題組.“互聯網+農業”的宿遷實踐與思考[J].農村工作通訊,2016(15):28-30.
[23] 程展.農業部:支持企業開展農業科技創新[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3(2):84.
[24] 寧國富,鄒運芳,陳明志,等.“互聯網+”時代的農業現代化發展之路[J].中國郵政,2015(7):34-39.
[25] 鄭博儒.科技興農:聚焦農業龍頭企業提升技術創新競爭力[J].廣東科技,2017,26(3):20-25.
[26] 諸濤,倪蔚穎.電商物流"最后一公里"快遞收發點發展現狀和對策研究[J].現代商業,2017(17):9-12.
[27] 童紅斌.基于“互聯網+”的農產品物流信息化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6(12):89-91.
[28] 陳蘇廣.欠發達地區休閑農業發展研究:以宿遷市為例[J].綏化學院學報,2016(6):5-8.
[29] 蘇毅清,游玉婷,王志剛.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理論探討、現狀分析與對策建議[J].中國軟科學,2016(8):17-28.
[30] 鐘鳴,王陽光,程宏杰.宿遷“一村一品一店”農村電商模式探索[J].江蘇農村經濟,2016(11):32-34.
收稿日期 2019-01-0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940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