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沿岸薛家坪林區跡地恢復與保護探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本文通過深入林區現場調查、統計整理和分析、走訪當地群眾、查閱林區文獻、同行交流座談等方式方法,歸納整理了薛家坪林區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保護對策,以期促進黃河沿岸薛家坪林區原有天然林實現跡地恢復、人工種植林苗早日成林,為其他林區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跡地恢復;林區保護;黃河沿岸;薛家坪林區
中圖分類號 F32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09-0141-02
改革開放以來,林業快速發展。天然林是東部黃河沿岸區域晉陜交界林區的一大森林類型,特別是黃河沿線延長的羅子山、延川的延水關、黃龍的大嶺、宜川的高柏、壺口、鹿川、集義、壽豐、薛家坪等區域,均是黃河沿岸森林植被區域的主要組成部分。森林資源也是當地林區群眾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這些林區對當地生態環境改善、農業小氣候的調節、森林資源結構的調整等都發揮著積極作用。但是由于當地群眾和林區工作人員對當地林區發展和保護的認識模糊不清,導致部分林區開發和利用不合理,有些區域甚至遭到小范圍的破壞,進而導致局部林區組分、林木個體發育、林區林木質量驟然下降,使局部林區的生態環境迅速惡化并變得十分脆弱,逐步威脅和影響到當地林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基礎。目前,黃河沿岸薛家坪林區跡地恢復與林區保護工作越來越受到業內人士的關注。
結合全國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和“退耕還林”工程的重大決策和部署,黃河沿岸薛家坪林區停止和杜絕了任何形式的用材林采伐和伐薪取柴,大力倡導和發展撫育幼小林作業,并進行大范圍的發展和種植人工林,通過封山育林的形式將其有效保護起來,因而薛家坪林區在森林資源跡地恢復和保護方面取得了長足發展。但次生林苗的撫育名存實亡、基本停滯,加之當地小氣候的原因,隨之而來的幼小次生林苗自然枯死、林木病蟲害滋生蔓延,個別年份此類現象嚴重,發生面積較大。這些對當地林區的管理和經營帶來了困難,使林區現有森林資源難以得到合理的發展、保護和利用,造成了當地森林資源的嚴重浪費。筆者就東部黃河沿岸區晉陜交界的薛家坪林區天然林跡地恢復和人工林成林系列問題進行了調查和研究,以期促進黃河沿岸薛家坪林區原有天然林實現跡地恢復。
1 天然林跡地恢復和林區保護的作用
1.1 利用生態效應,可有效恢復及改善當地生態環境
中國自然災害較頻繁,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而陜北地區是我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區域之一。多年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水土保持研究所在黃河沿岸建立了多個試驗研究基地。薛家坪林區位于東部黃河沿岸,是陜西省東部黃河沿岸貧困石山區,常年干旱少雨,坡地多、坡度大,水蝕和風蝕的發生幾率大,近年來面積又有所增加,這是由森林資源長期過量采伐導致。隨著水土流失,當地森林生態植被破壞,固沙防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調節生態結構、改善生態小氣候等森林生態防護功能和調節功能大大降低。因此,加強天然林退化的跡地恢復和種植人工林迫在眉睫,并要加以積極保護和培育。
1.2 利用生物多樣性功能,可積極改善林區生物結構和林分組成
森林區域的林業成分主要有天然林、天然次生林、人工種植林等,其生態功能的發揮主要依賴于森林生態系統內部各種生物組分發揮特殊功能。各地豐富多樣的森林資源主要體現在森林生態系統中的各生物成分上,其主要生存于天然林及次生林中。因此,有效地保護天然林及次生林,對人們充分利用森林資源發家致富、利用森林環境調節和改善當地小氣候、保護當地森林資源、維持生物和生態系統多樣性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同時,更有利于建立當地干旱區域野生動植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系統,形成黃河沿岸貧困石山區森林區局部區域生態環境系統良性循環的格局,以推動當地旅游業、現代農業、現代林業經濟和生態環境等良性發展。
黃河沿岸薛家坪林區植物主要有喬木、灌木、草類3個上、中、下的垂直結構層次,其動物主要有野豬、野羊、狼、豹等哺乳類、鳥類、爬行類等。這些動、植物群體為維持當地森林生態系統平衡和森林系統食物鏈良性循環起到了巨大作用。因此,應進一步發揮森林生態系統中生物多樣性的組分功能,促進其良性循環。
1.3 利用間接功能,促進當地現代農業經濟和林業經濟良性循環
近年來,黃河沿岸薛家坪區域經常遭遇持續旱澇、暴雨、冰雹、霜凍、干熱風等自然災害,給當地農民造成極大的經濟損失和精神打擊,嚴重挫傷了農民的積極性,直接影響到當地縣域經濟的發展和群眾的財產與生命安全。因此,林業工作者有責任、有義務研究林區存在的問題,改善當地生態條件和加強當地林區植被的恢復與保護,有效促進森林的跡地恢復,維護和培育次生林,大力發展人工林,擴大森林覆蓋率,利用森林生態植被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實現當地經濟社會的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創造更加優越、可行的條件。
在實際工作中,要加強森林區域保護和森林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就應將林業作為重要的基礎產業。與農業生產相同,林業生產也應改變傳統理念,以確保高產、穩產、優質、高效,促進經濟結構的良性循環,進而加快現代林業的發展。同時,還應充分發揮林區內部的地理優勢、資源優勢、氣候優勢等,促進森林特色產業的深層次研究、開發及利用,建立新的林業產業體系,從而促進縣域地方經濟的發展。
2 跡地恢復和林區保護存在的問題
2.1 跡地恢復和次生林區保護力度太小 近年來,雖然利用當地天然林保護政策進行了連年的林區跡地恢復和次生林培育與保護,但其力度不夠,任其自然恢復,速度太慢、效果不佳。個別小區域甚至出現了治理與保護的速度低于森林生態環境的退化速度、林區內生態環境的穩定性和森林生物多樣性總體呈下降趨勢的現象。當前,除國家確定的國有林區被納入當地天然林保護范圍之外,當地還有許多森林生態區域,甚至是十分重要的天然林及次生林資源還沒有得到有效保護。
2.2 林區恢復、培育及保護的經費太少
為了響應天然林保護工程,需實施退耕還林政策。林區實行禁伐后,一方面當地政府的財政收入明顯減少,特別是對以林為主的鄉、鎮、村經濟發展影響較大;另一方面直接影響到長期從事用材林的砍伐、加工和以木材為主要原料的企業發展。當地的木料加工企業、雕刻企業、家具企業等受損嚴重,許多木材加工和制作企業因原料缺乏不得不停產和關閉,進而導致大量從事伐木、加工、雕刻的人員失業,使當地的地方經濟發展受到嚴重影響。
2.3 林區森林保護的經費使用和管理制度不完善
天然林保護及次生林培育資金主要分為公益林建設資金、各級財政的專用資金和信貸資金3種類型[1]。但在實際運行過程中,資金發放不及時、不到位、管理不科學的現象時有發生。例如,許多單位在森林保護和培育的資金管理上存在滯留、截留、抵扣工資和欠撥、擠占、挪用工程資金等不規范現象。另外,部分林區管理體制不完善,運行機制改革緩慢,在林區森林保護的經費使用管理工作中力不從心。
2.4 各地補助標準不一,農民收入下滑
據調查,黃河沿岸薛家坪林區農民的收入主要來源于伐木、林產品加工、木料運輸等。天然林停止采伐后,林區群眾收入大幅降低。天然林保護的補助主要有人工造林費、以糧代賑補助和林木管護費。與農戶關系最密切的只有以糧代賑補助,存在補助標準過低、不能及時兌現等問題。另外,林區受自然條件限制局限性,不適宜種植農作物、果樹、蔬菜等,農戶沒有增收渠道。
2.5 勞動力剩余問題較突出
自從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以來,各地林區停止采伐,導致大量勞動力失業。多數依靠組織和單位對其分流、安置,但短期內無法完全解決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因而給所在單位和當地社會造成了負擔與就業壓力,也直接影響所在林區社會環境的穩定[2]。職工收入和生活條件無法得到改善,也會直接導致林場的自我生存能力和發展能力降低,林區后續產業發展緩慢。
3 對策
3.1 利用城鄉統籌政策解決再就業問題
林區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和禁伐政策以來,當地許多原來依靠森林生活的農民大多失去了就業機會。在這種情況下,應充分利用城鄉統籌這一有利機遇,鼓勵林區失業農民的異地搬遷和進城務工實行再就業,并在搬遷資金上給以優惠和傾斜,保證其生活、生存條件與能力。對林區僅有耕種土地實行退耕還林草,對退耕還林的農民,按國家標準將補貼資金打卡發放到農民手中。既要保證搬遷農民的生活,又要保證林區環境得以保護和培育;既要提高農民的生活條件,又要防止人為活動對森林資源的再破壞。只有這樣,當地天然林和次生林資源的保護與人工林的種植與發展才有可能取得顯著成效。
同時,要積極爭取政府的支持,由當地政府給予重點就業扶持和產業扶持,并同異地開發扶貧結合起來,充分利用農民多年來在種樹、管護、加工、運輸等方面的特長與優勢,進行當地農業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的調整,將移民搬遷與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將城鄉統籌建設與當地經濟發展相結合,將產業調整與產業扶貧相結合,大力實行“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的重大決策,努力使資源變財富。
3.2 完善森林管理機構及保護法規條例
森林管護和培育是一個較大的系統工程,從伐木、跡地恢復、次生林培育、人工林種植、退耕還林等方面都應該建立規范化機制,且應以法規的形式呈現,涉及范圍包括保護區域和范圍、操作步驟和程序、法律責任的界定、賠償和補償的標準和辦法等[3]。同時,落實管護崗位責任到人,協調和理順管護渠道。全體公民能夠通過法律的渠道和形式認識到天然林保護、跡地恢復及保護、人工林種植、退耕還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而增強人們森林保護的法律意識,提高人們積極參與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3.3 嚴格界定國有林和集體林及個體林權
在林權改制過程中,早期劃分的集體林主要是為了解決當地農民自家用材問題。目前實施的天然林保護工程是針對所有林區而言,因而集體林也納入本天然林保護的范圍,將其經營權、使用權和所有權均劃歸國家所有,由國有林場直接管護。
3.4 依賴法律手段規范使用天然林保護經費
實踐證明,為了保障林區天然林保護專項資金的科學管理和規范合理利用,規避專項資金的違規使用和貪腐現象發生,應制定具體使用辦法,并在制定過程中與會計、審計和法律等方面的專家進行討論,開展可行性研究分析。同時應實行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制度,即從天然林保護工程獲益地區提取一定量的生態效益補償金返還給受損地區和群眾,并以法律為依據,通過相應的制度加以保障。
3.5 做好林區病蟲害、火災的預測預報與防治工作
受林區內林木間競爭與氣候條件影響、林木長勢不一、衛生條件差等因素影響,林區內很容易發生病蟲害并蔓延。由于林間經過一年的變化,樹木殘枝落葉多年堆積形成的腐殖質在發酵與腐爛過程中產生許多熱量,在春季容易引發自然火災。因此,林區病蟲害和火災的防治是天然林保護工程極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切不可忽視和掉以輕心,始終要防患于未然,時刻要樹立“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思想和理念[4]。 例如,可通過營造混交林、強化撫育等措施預防森林災害的發生。
為了有效地避免火情,要建立林區護林聯防組織機構,安排專職護林人員24 h進行巡視,及時排查火災隱患,杜絕帶火進林區,嚴格強化火源管理。如發現火情,應及時報告,黨、政、軍、民多部門聯合行動,從而及早救治和控制火勢蔓延。
3.6 因地制宜發展本地特色經濟
林區經濟發展應立足實際,充分利用當地的氣候、土壤、生物、勞動力等條件,大力發展當地非林經濟,走產業道路。例如發展松茸、藥用植物、野生蔬菜、林下花卉等特色植物,不僅帶動經濟發展,同時增加了林區覆蓋率,林區生物多樣性也得以恢復[5]。另外,在條件可行的區域內,開發“林區生態—生產文化”為一體的旅游產業,以帶動林區經濟的發展。林區旅游業的發展,同時帶動了餐飲業、運輸業、特色民族產品營銷業等,為林區農民發家致富、增收提供了有效途徑。
3.7 加強宣傳導向,強化執法力度,完善監督檢查機制
為了保證林區經濟繁榮和天然林保護工程有效實施,彌補人工林種植發展的不足,一是要加大《森林法》《森林法實施條例》等專業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充分調動當地農民積極參與天保工程和森林保護的積極性;二是要加強林業部門領導對森林資源保護工作的重視程度,提高林業從業人員素質;三是充實地方林業執法力量,配備現代先進的執法設備,加大打擊森林犯罪的力度,從而有效保障森林資源的良性循環。
4 參考文獻
[1] 陳遐林,馬欽彥,康峰峰,等.山西太岳山典型灌木林生物量及生產力研究[J].林業科學研究,2002(3):304-309.
[2] 余波.退耕還林(草)系統可持續發展評價理論與方法研究[D].雅安:四川農業大學,2004.
[3] 劉璨,孟慶華,李育明,等.我國天然林保護工程對區域經濟與生態效益的影響:以四川省峨邊縣和鹽邊縣為例[J].生態學報,2005(3):428-434.
[4] 陳文匯,劉俊昌,鄭振華.實施天保工程對國有林區林業企業的影響分析[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57-61.
[5] 趙玉峰.淺議加快山西國有林場改革發展對策[J].山西林業,2017(6):16-17.
作者簡介 萬濤(1967-),男,陜西宜川人,工程師,從事有關林業方面工作。
收稿日期 2018-12-2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941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