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澗生態園河道保護與恢復工程項目方案設計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河道保護與恢復工程項目內容涵蓋面廣,對河道整治及提高河道周圍環境的建設水平具有重要意義。保留現狀條件良好的植被,針對現狀同的需要對苗木采取保留、梳理、增植的3種種植策略。水體景觀特色化,加強場地內雨水收集與利用的功能。在現狀水體的基礎上,可分為湖泊、溪流、水渠、濕地等多種自然形態,將其演繹成獨特的水體景觀。
關鍵詞:河道保護與恢復;生態堤岸;設計;種植策略
1現狀分析
白馬渠為整個白馬澗生態園的主要排水通道,出生態園向北延伸200m后,與高新區區域性主河道——馬運河相連。白馬渠為早期人工挖掘的水渠(主要目的是排澇),挖掘土方堆積在水渠沿線,形成帶狀隆起的土堤。現狀特點是植被條件良好、水質較清;密林底層植物雜亂,亟需梳理。
2總體布局
白馬澗生態園是聯系白馬澗生態園6個功能區的重要紐帶,其性質被確定為:“蘇州白馬澗生態園的中央景觀軸,以雨水收集利用為核心的生軸,聯系生態園各功能區的活力軸”。為生態園的游客和高檔生態居住區的居民服務,滿足以雨水收集利用為核心的生態水景功能需求,滿足游客休閑游覽的需求,提升生態園品味,樹立生態園對外形象。以白馬湖為景觀核心,多個節點烘托氣氛;以水為軸,三面群山環繞的景觀格局,向游人展現出一幅“紅飄帶伴水綠林中穿行,輕舞飛揚;白馬湖載舟幽島畔蕩漾,天高水遠”的美麗圖畫。
植被景觀保護與提升,構建有機模式的生態基礎體系。保留現狀條件良好的植被,針對現狀不同的需要對苗木采取保留、梳理、增植的3種手法。水體景觀特色化,加強場地內雨水收集與利用的功能。在現狀水體的基礎上,可分為湖泊、溪流、水渠、濕地等多種自然形態,將其演繹成獨特的水體景觀。生態堤岸合理設計,營造人與水有機融合的畫面。利用提高水位和減緩坡度的綜合方法,將湖泊高差較大的地方變成緩坡淺水的樹島濕地景觀。在水渠的局部采取雙臺式結構的堤岸,滿足其功能的需要。
3功能分區
本方案的景觀總體格局概括為“一核三段(一渠、一湖、一溪)一村、多節點串珠式結構”。白馬湖是整個生態園的景觀核心。三段是指白馬湖上游溪流景觀段即白馬湖向龍池景區及花山村的景觀過渡帶;白馬湖核心景觀段即以視野開闊的湖面為景觀核心段;白馬湖下游水渠景觀段,兼顧游客游覽和居民游憩的雙重功能。水系沿線點狀布置各類節點、活動場地等,在自然基底上形成亮點。
4道路交通體系
機動車交通依托生態園主路系統,機動車道路包括建林路及其延長線、馬澗路、西環山路、軍用公路南段及規劃生態園其他主要道路。白馬湖北部現狀軍用公路改造為自行車休閑游憩道,保留白馬湖北部的現狀公路,將其改造成一條非機動車休閑道路,即消防應急車輛和市政養護車輛可以通行,作為連通水渠景觀帶的主要非交通道路,同時也連接生態居住區。濱水設置連續的游憩步道,局部地段形式為棧橋。根據功能需要設置小型集散廣場。機動車橋、涵非機動車橋;安排兩處碼頭,連接馬澗水街和花山生態村。
5植被分析
充分利用現狀苗圃的苗木,現狀苗圃內苗木種類較多,苗木規格比較適中,設計中充分加以利用。通過保留、移植、增補等措施迅速形成濃蔭掩映的綠色基調。合理控制植物的疏密度,利用植物豐富空間層次,利用高大的密林來圍合空間,形成障景、對景和借景;設置大量林下活動空間;設置濱水疏林草地,形成開闊的空間,為游人的自助活動提供可能。
完善植物生態系統,豐富季相效果,完善植物生態群落和生態系統,營造水面水生植物帶、濱水濕地植物帶、林帶或花卉帶、樹陣和隔離綠帶的橫向植物景觀格局。注重彩色植物的運用,豐富季相效果。使用鄉土樹種,做到因地制宜地配置村莊植物,營造豐富植物品種的濕生結構群落。
6節點設計
水渠景觀段利用現狀的空地設計成以花圃為主的休閑庭院,為周邊的生態居住區居民提供日常休閑游憩的地點。水渠段上游連通白馬湖,并將水位提升至8.5m,現狀水壩的5.0m降低到4.5m,在最佳觀賞距離設置緩坡條石基底的新滾水壩,形成自然生態的水體景觀效果。
白馬湖景觀段在白馬湖陡峭的堤岸段以梯級彩田的形式來減緩高差,讓視野更開闊。在白馬湖東側的水岸是以拓寬邊岸、平衡土方的形式來處理高差,保留原生樹形成多樹島和淺灘濕地的生態景觀。保留現狀效果良好的濕地景觀,結合村莊的水上游線設置現代簡潔的碼頭,其功能以休憩、觀景為主。
7結論
本項目充分利用現狀苗圃的苗木;合理控制植物的疏密度,利用植物豐富空間層次,完善植物生態系統,豐富季相效果;在最佳觀賞距離設置緩坡條石基底的新滾水壩,形成自然生態的水體景觀效果;保留現狀效果良好的濕地景觀,結合村莊的水上游線設置現代簡潔的碼頭等休憩設施。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21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