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二莊油田復合河道內部單河道構型解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為了提高老油田的采收率,摸清剩余油分布規律,在沉積微相研究的基礎上,進行了深層次的儲層構型研究。本文以羊二莊油田儲層為例,闡述了儲層構型中劃分單一河道的思路和方法。在沉積模式的指導下,通過巖心、測井資料、動態生產等相關資料劃分單河道界面及單河道的平面組合關系。通過對復合河道內部單河道的解剖,建立了剩余油分布的模式,為老油田的綜合挖潛提供了可靠依據。
關鍵詞:單河道;非均質性;剩余油;河流相
1 研究區概況
羊二莊油田位于黃驊坳陷羊二莊鼻狀構造東北部,為趙家堡斷層下降盤上的一個逆牽背斜(穹隆背斜)構造。兩條大斷層將羊二莊油田分為三個斷塊。研究區主力油層為明化鎮組和館陶組,油藏埋深1100m-1960m,含油面積6.7km2,地質儲量2199.83×104t,油層分布復雜,無統一的油水界面。儲層物性較好,為高孔高滲儲層,但非均質性強。羊二莊油田目前綜合含水已達94.99%,已經進入高含水-特高含水階段,儲層平面上大面積水淹,受研究區內斷層、儲層內部夾層、非均質性的影響,剩余油分布呈現整體相對分散,局部相對集中的特征,對剩余油的分析異常復雜,分析難度大。研究區內研究的目的層段總體為河流相沉積,河流相砂體橫向變化大,砂泥分界認識不清,河流沉積物內部和河流沉積物之間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非均質性,儲層內部夾層發育情況、滲流規律及剩余油分布認識不清,特高含水開發后期水驅效果差。原有的沉積微相地質模型已難于適應開發的需要,迫切需要進行儲層構型研究。
2 復合河道砂體內單河道劃分
2.1 單一河道單井識別
此次研究中我們首先通過取芯井進行了單一河道的邊界識別,運用了以下幾種單一河道界面的識別標志:1泥巖:研究區內的泥巖主要為灰色、灰白色,也可見棕色,當這種泥巖具有一定厚度并且泥巖底部與砂巖接觸時,可以作為單一河道的邊界識別標志;2粉砂巖:在研究區內主要為泥質粉砂,主要為灰色、淺灰色。一般發育在上下兩套砂巖之間,厚度不大,是研究區內主要的夾層,由于辮狀河擺動頻繁,河流上部單元不發育且容易被沖刷而難以保留下來,如果沖刷作用較弱,則粉砂質沉積會保留下來,由于這種界面與砂體內部三級界面落淤層存在很多類似特征,因此需要在單井識別的基礎上進行連井剖面的組合來確定界面的級次;3沖刷面:沖刷面發育在河道底部,其上是河床滯留沉積,砂巖中多含有大量的礫石,同時也含有沖刷下部泥巖形成的泥礫,有時其上也是純凈的砂巖;4水動力轉換面:當復合河道之間沖刷較為嚴重時,先后兩期的砂巖相互接觸。這個時候要尋找水動力的轉換點。
2.2 單河道側向邊界識別
在單井識別單河道界面基礎之上,還需要通過連井間進行合理的空間組合來確定單河道的側向邊界,在本次研究的過程中,主要同過以下幾種方法來確定單河道的側向邊界。1河道邊界接觸方式。不同的河流在沉積開始和結束時間上有短暫的先后順序,導致晚期形成的河流對臨近的早期形成的河流進行下切沖蝕,這種情況通常出現在河道分界附近,可以將其作為河道的分界依據;2河道砂巖厚度變化趨勢及突變。由于受水動力條件等的影響,導致每個單河道的砂巖厚度都不盡相同,所以河道砂體的厚度差異也是識別單河道砂體邊界的一種方法;3河道砂體側向相變。河道砂體橫向相變說明了河道砂體的沉積已經結束,進入了其它相帶的沉積環境中。河道砂體的橫向相變主要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橫向相變為泛濫平原亞相泥巖;另一種是橫向相變為堤岸亞相砂巖。所以河道砂體發生側向相變是判斷河道砂體邊界的一種有效方法;4示蹤劑資料輔助識別。研究區部分井區進行了示蹤劑監測,我們可以通過分析監測資料結果來分析河道邊界的具體位置,驗證儲層構型研究成果。
2.3 平面河道的組合
通過連井識別單河道砂體側向邊界之后,需要進行單河道的平面組合,本次研究過程中主要采用兩方面依據來進行平面單河的刻畫。1切物源剖面組合:由前文可知,在連井剖面上可以通過多種標志來識別單一河道的側向邊界,那么以切物源方向建立多條連井剖面,利用前文所提到的方法識別出各連井剖面的河道邊界,將多個剖面識別出的邊界位置投影到平面井位圖上,將各標記按照河流流向趨勢相連,則可以識別出河道的數目并且刻畫出各河道的平面展布特征;2砂巖厚度趨勢法:在曲流河彎曲度較大的地方,河道凹岸侵蝕凸岸沉積形成邊灘,所以在河道彎曲的地方由于側侵作用,使得河道的深度和寬度都比平直段大,通過做砂巖等厚圖,比較砂巖厚度??梢园l現,在邊灘發育河段,靠近凹岸的位置砂巖厚度最大,將整個河道中的該位置按趨勢相連,則可以按照趨勢控制該河道的平面展布,這種方法適合于刻畫以單一河道為主體的曲流河沉積。
3 結論
1建立了復合河道內部劃分單一河道的思路和方法,總結了單河道的單井識別標志、單河道側向邊界識別方法以及平面河道組合的模式。在單井識別中,粉砂巖、物性變化層作為單河道邊界與落於層存在很多類似特征,注意區別開。在單河道側向邊界的識別上,要多參考示蹤劑等資料輔助識別;2通過該項研究,指出了剩余油分布規律及挖潛方向,七級構型控制的河道疊置、河道邊緣砂體尖滅都會形成局部的剩余油富集。
參考文獻:
[1]王志章,何剛.儲層流動單元劃分方法與應用[J].天然氣地球科學,2010.
[2]李紅南,萬雪榮.辮狀河心灘內部夾層對剩余油分布的影響[J].科學技術與工程,201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50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