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淺析就業協作體的產生與發展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大學生就業是國家始終高度關注的問題之一,廣大的莘莘學子能否順利的走向工作崗位,不僅關系到他們每個家庭的幸福,更關系到社會的穩定和祖國的發展,因此大學生就業工作不僅是一項民生工程,更是一項民心工程。隨著高校的擴招,畢業生就業壓力逐年增大,為了緩解這一現象,政府、高校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對于就業工作模式的研究也始終都在進行。近年來,隨著就業市場化的逐步推進,高校就業協作體相繼出現,對這種新的就業工作模式的研究也逐漸成為現今就業工作研究的新熱點。
  關鍵詞 就業 協作體 畢業生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06.082
  On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Employment Cooperation
  JIANG Dawei
 ?。℉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80)
  Abstract The employment of graduates has always been one of the country's concern. Whether a large number of students can successfully move to their jobs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happiness of their families, but also related to the stability of the socie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therland. Therefore,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s not only a livelihood project, but also a popular project. With the enrollment expans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employment pressure of graduates increases year by year. In order to alleviate this phenomenon, the government and colleges/universities have invested a lot of manpower, material resources and financial resources, and the research on employment work mode is always carried ou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gradual advancement of employment marketization, university employment cooperation bodies have emerged one after another, and the research on this new employment mode has gradually become a new hot spot in the current employment research.
  Keywords employment; cooperation bodies; graduate
  1 就業協作體的出現
  計劃經濟時期,高校畢業生是按照國家的需求統一分配的,當時高校的招生規模較小,對于社會需求來說,處于供不應求的階段,大學生到了單位都是傳說中的“香餑餑”,因此沒有就業難的情況出現。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快速膨脹,高校也開始了擴招,近二十年,高校畢業生的人數已經翻了幾番。與此同時,就業制度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統一分配變成了“市場導向、政府調控,學校推薦,雙向選擇”,畢業生人數的增加和就業制度的轉變,無形中提高了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門檻,導致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日趨嚴峻。為了應對這一情況,高校采取了許多積極的措施,比如成立招生就業處、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心等專門負責就業的工作部門,再比如開拓就業市場、建立就業基地、召開雙選會等。雖然各高校都在自己的行業和地域有所斬獲,有了相對穩定獨立的就業市場,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就業壓力,但發展總是會面臨各種各樣的新問題,例如地處經濟相對不發達地區的高校缺少區位優勢,用人單位少,水平不高的問題;再如同行業之間的高校召開雙選會時間相同,出現的內耗問題。為了化解這些新矛盾,一些具有創新思維的同行業高校選擇了合作,就業協作體也就應運而生。2002年,由東北師范大學牽頭、多所師范院校共同組成的高師院校就業協作體——東北高師院校就業協作體正式成立。[1]這是我國在本科生就業協作方面首次出現的以培育專業性畢業生就業市場為目標的就業協作體,掀開了就業模式由 “單打獨斗”走向“合作共贏”的開端。隨后,由中國醫科大學、吉林大學、哈爾濱醫科大學共同發起的東北醫學院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協作體成立;由吉林大學、東北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共同組成的東北五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協作體成立。[2]這些就業協作體的形成,不僅成功解決了就業工作中遇到的新問題,也為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提供了新模式、新思路、新經驗。[3]
  2 就業協作體的優勢
  2.1 就業協作體的出現打破了傳統就業市場的格局
  自就業制度轉變以來,為了給畢業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就業環境,提供充足的就業崗位,各高校都積極的采取各種措施聯系用人單位,形成了傳統的就業市場。弊端主要有三:一是高校之間存在壁壘。所謂同行是冤家,管理學這個專業很多學校都有,在畢業生擇業時必然存在不同高校學生之間的競爭,為了給自己學校的畢業生爭取時間和優勢,一些高校會設置就業網密碼,阻止外校學生查看就業信息,更有甚者在召開雙選會時不允許外校學生進入,導致高校與高校之間形成了壁壘。二是就業市場范圍較小。高校大都是全額事業單位,能夠用于大學生就業的專項經費很有限,此外,高校招生大多以本地生源為主,而畢業生更加希望在家鄉找到工作,因此,高校在開發就業市場時受經費和多數畢業生就業愿望的影響會著重開發本地區的用人單位,造成了就業市場范圍小的情況。三是供需資源分配不均。由于辦學歷史,師資力量等方面的差異,高校的知名度、認可度也不一樣,用人單位都希望招到水平較高的畢業生,就出現了知名高校的用人單位扎堆,來晚了就招不到學生;一般和水平較低的高校無人問津,學生無崗可求的情況,嚴重的影響了就業市場的供求關系,導致人才資源的浪費。   就業協作體的出現完全克服了傳統就業市場的弊端。首先協作體的成立就是一個打破高校之間壁壘的過程,隨著就業壓力的逐年增大,同行業高校出現了眾人劃槳開大船的想法,他們意識到只有合作共贏才能發展,于是他們本著“平等互利,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利共建”的原則走到了一起,凡是加入協作體的學校都可以享受協作體帶來的實惠,高校之間的壁壘不攻自破。其次,加入協作體的高校分別處于不同的地域,他們原有的就業市場雖有重疊但大都不同,成立協作體后,他們將自己的就業市場拿出來,放在一起加以整合,不僅拓展了就業市場的覆蓋范圍,也增加了用人單位的數量,擴大了就業市場的規模。[4]最后,就業協作體的成立讓不同高校的畢業生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去競爭一個崗位,也使用人單位可以在更加廣闊的范圍內選用優秀人才,有效的避免了反市場規律的情況發生,使用人單位資源和畢業生資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
  2.2 就業協作體的出現改變了傳統就業工作的模式
  就業協作體出現之前,就業工作模式可以用“點對點”來形容,用人單位擬定招聘計劃后需要和每一所目標高校的就業部門取得聯系,將自己的就業信息分別發送給他們,既繁瑣又浪費時間。高校在進行畢業生滿意度等調查研究時也需要分別和用人單位取得聯系,將問卷逐一的發送,耗時耗力。就業協作體出現之后,就業工作模式由原來的“點對點”變成了“點對面”,用人單位只要將自己的就業信息在協作體內發布一次,協作體內的所有高校就都能收到,省去了繁瑣的溝通環節,極大的提高了就業信息的發布效率。與此同時,以協作體為依托的調查研究具備一項調查,多校聯合,一次發送,多點回收的優勢,有效的解決了在調查研究中遇到的樣本量小,取樣重復,調查困難,回收率低等問題,極大的推動了就業工作調查研究的發展。最后,這種工作模式的轉變給廣大畢業生帶來了巨大的便利,比如來源于協作體的就業信息數量明顯增加,讓畢業生可以有更多的選擇機會;依靠協作體開展就業推薦的平臺更加廣闊,讓畢業生有更多的機會可以去到施展才干的地方;協作體內用人單位之間,高校之間,用人單位和高校之間的溝通更加順暢,更加密切,使畢業生辦理簽約、違約等就業手續更加方便。[5]
  3 就業協作體的發展
  就業協作體是就業市場化進程發展背景下的新生事物,具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和推廣空間。[6]首先,從規模來看,以東北高師院校就業協作體為例,從成立時的十多家高校已經發展成目前的二十多所高校,就業協作體因其具有的優勢必將吸引更多的同行業高校加入其中,不斷壯大,共謀發展,打造品牌。從行業分布來看,目前成立的就業協作體主要集中在就業壓力相對較大的師范類、醫療類行業,可以預見,隨著其他行業就業壓力的逐年增加,加之協作體模式具有較強的復制性,未來會有更多不同行業的就業協作體出現,甚至有可能出現不同行業融合在一起的協作體。從地域來看,因東北地區經濟相對不發達,所處高校缺少區位優勢,國內的協作體在東北地區較多,隨著協作體的推廣,在經濟相對薄弱的中西部地區也可能會陸續的出現抱團取暖的協作體,甚至一些發達地區的特殊行業也將會有協作體的出現。除了協作體本身的規模、行業、地域,其發揮的作用也將不斷變化,例如通過協作體開展的調研可以更宏觀的反應行業的供求關系,給政府調控,招生設置提供更直觀地參考;再如不同地域的同行業協作體之間的交流,不僅可以推動行業人才互動,促進人才互補,還可以為行業標準的制定起到推進作用。協作體的存在打破了傳統的就業格局,轉變了就業模式,提高了就業服務水平,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對就業工作的影響將是持續而深遠的。[7]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學會重點課題“新媒體醫藥行業協作體開展衛生類畢業生人才培養質量調查的研究”(14Z014)
  參考文獻
  [1] 東北師范大學學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競合市場 搶占先機——東北高師院校共建就業工作信息化平臺[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6(2):25-26.
  [2] 馮彥杰,鄭孝義.經濟新常態下高校畢業生就業路徑選擇——以“東北五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協作體”為例[J].才智,2016(26):8-9.
  [3] 舒曉麗,湯福球.建立高校就業協作體的新思路[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3):68-70.
  [4] 陳范武.多元合作視角下的獨立學院就業工作探究[J].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2(3):142-143.
  [5] 齊一天.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體系建設研究[J].企業導報,2015(16):97-97.
  [6] 龔亞文,田廣東.“二段四步”教學法實施策略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3(18):135-136.
  [7] 王立國.以人為本,變“堵”為“導”——基層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的實踐與思考[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6):136-13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921918.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