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輿論中群體極化現象的產生發展與治理對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群體極化最初被用來描述現實生活中處于群體決策的人們如何影響相互之間的觀點,隨著全球化以及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群體極化現象發生在網絡空間的意見表達,隨之而來也引起了一系列網絡暴力,人身攻擊的亂象。尋找這種現象發生的規律和形成機制,從評論方式上做出新的探索,增強網絡群體“自我負責”意識,能凈化網絡空間環境。
關鍵詞:網絡輿論 群體極化 產生原因 治理對策
隨著互聯網的全球化,網絡憑借其簡單、便捷、匿名等特點,聚集起海量的、具有明顯偏向性的民意,成為網絡群體性事件的策源地。在信息化高度發達的背景下,輿論擴張的速度也變得史無前例的迅速起來,網絡輿論一觸即發。群體極化從現實轉向網絡,網絡群體極化中,情緒型輿論越來越多,理性思考的成分越來越少。網絡空間中,說話的責任通過數萬網民分擔和弱化,群體極化變得更加容易發生。各種由網絡輿情群體極化所引起的現實群體性事件也有“井噴”之勢,網絡塑造的公民性格可能會影響未來社會,因此,群體極化所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必須引起注意。
網絡群體極化的含義及表現
“群體極化”(group polarization)概念最早從社會心理學領域發展而來,它是指個人在進行群體決策時,先前已有的想法和觀點在經過群體討論之后得到強化,變得更加堅信這個觀點,并且有可能比原來更加偏頗。美國學者凱斯·桑斯坦在他的書中這樣表述這個定義:團體成員一開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議后,人們朝偏向的方向繼續移動,最后形成極端的觀點。①
隨著網絡的不斷發展,網民話語權不斷被解放,群體極化現象變得更加顯著和激烈。在這樣一種語境下,筆者認為:網絡群體極化是指網絡群體針對某一社會問題或現象進行討論,并通過討論出現觀點的交鋒和偏移,最終使群體意見走向極端的狀態和過程。群體極化在現實社會中表現為群體性事件,在網絡空間則表現為極端情緒和網絡暴力,網絡暴力實際上又是極端情緒的外在表現形式。網絡暴力是指網民在網絡上發表帶有侮辱性、傷害性和煽動性的言語、圖片、視頻,對他人身心健康帶來極大傷害的行為現象。在網絡輿論中,大量網民就一個輿論熱點爭論不休,并出現大規模的言語攻訐和謾罵是群體極化的直接表現。在最近幾年里,網絡暴力性事件并不少見,“遼寧女張雅事件”“艾滋女事件”“重慶公交墜江事件”都能看到網絡暴力帶給人們的巨大傷害。
事實上群體極化在現實生活中和在網絡空間的界限并不是涇渭分明的,可以認為二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并且相互影響和催化。總而言之,極化的觀點一旦形成,會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要看清和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找到群體極化得以滋生的土壤,以及在它背后推波助瀾的因素。
網絡群體極化產生的原因
一、群體心理是網絡群體極化產生的心理基礎。要探究群體極化的原因,首先要探討作為輿論主體的“群體”或者說“公眾”的特點。不少學者認為,真正處于群體環境下的人們在討論問題時不是“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的理想狀態,而是人云亦云的附和,或者是失序的爭吵。勒龐在其著作《烏合之眾》里面指出“群體經常失去方向感,表現為一種純粹的無意識形態。在群體的心理中,個人的才智被削弱了,從而他們的個性也被削弱了,異質性被同質性所吞沒,無意識占了上風。當群體無意識在更大范圍內積聚起來的時候,結果便是瘋狂,這是一種可能導致革命、戰爭或類似事件的精神瘟疫。②諸多群體研究都顯示了群體的這種不可避免的缺陷,他們難有自己的主見,容易受到周圍人的影響,同時易于煽動和控制。
還在孩提時代的我們就會因為有哥哥姐姐或伙伴的陪同而變得更加大膽地去做一件之前不敢做的事,事實上不止是孩提時代,群體慫動心理伴隨著我們成長的整個過程,這種心理可能會影響我們方方面面的行為。這種心理擴散到網絡群體中同樣適用,有了這樣一個心理基礎,群體在行事中表現出更少的顧慮、更低的理性,更大的膽量,更高的情緒。群體極化現象在這樣一種心理基礎下催生也不難理解。
二、責任缺失是網絡群體極化產生的根本原因。人們現在已經普遍感受到了網絡空間匿名化的缺陷性,匿名在讓人大膽說出自己想法的同時,也使得人們認為可以亂說那些當面說不出口的話。網上言論幾乎不受限制、不受拘束,有相當寬泛的言論自由,輿論的形成速度比真實社會快得多。在現實社會中,人們不敢講的話,在網上沒有顧忌,突破了現實社會的表達限制。失去限制自然也失去了責任,在不用負任何責任的輕松心理下,說話的程度往往會失去分寸,過分夸張的表達,失范詞匯的任意使用,是群體極化產生的又一因素?!熬W絡的匿名性并沒有減輕人們發表不同意見時的社會群體壓力,過于自由的言論反而縱容了情緒化和極端化言論的產生?!?
另外,責任的分擔讓更多越軌的行為發生,自古以來人們就受到法不責眾的觀念的影響。在這樣一種心理機制下,群體甚至還隱隱抱著能夠逃避責任的僥幸心理,“因為人多不好罰”“因為人多找不到具體的人來罰”……種種想法為群體提供心理上的安慰和“鼓勵”。
三、意見集中是網絡群體極化產生的重要支撐。群體極化部分依賴于群體高漲的情緒,而使群體出現高漲的情緒則需要群體擁有一致的意見做支撐。網絡空間里輿論觀點的擴散呈現一種裂變式的趨勢,在這樣一種趨勢下,人們可以第一時間獲得他人意見,并迅速找到和自己意見一致的另一個群體交換意見。這個意見通過交換和商議后形成一個大家普遍認同并且擁護的觀點,甚至能內化成為群體心中堅定的信念。這樣一來,外界一旦出現不同的聲音,就等于在挑戰群體的這個信念,于是大家群起而攻之,抵抗與之相違背的不同的聲音。這個一致的意見或者說信念可以說是群體極化的重要支撐。
在人文科學領域,尤其是心理學領域,不管怎樣的現象要探討成因都會略顯蒼白,因為這些從心理角度出發尋找的原因很難避免主觀臆斷,但無數學者還是試圖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審慎的給出一些意見。李良榮和于帆老師在2003年合著的一篇論文——《網絡輿論中的“前10效應”——對網絡輿論成因的一種解讀》中提出了“前10效應”。在一定的假設基礎上,這篇論文收集了新浪新聞頻道的60條新聞數據下的49424條評論,對這49424條評論進行分析發現,網絡上出現的某些新聞或社會現象,前十位網民的意見和評論決定了后續的數十甚至成百上千的意見和評論的內容與態度。這就是所謂的“前10效應”。其實我們可以很快聯想到“沉默的螺旋”理論,人們在做決定時總是要先觀察周圍環境的意見氣候,如果自己的意見與大多數人相符,他們就選擇大膽地表達出來,而如果與周圍的大多數意見相反,他們則選擇默不作聲?!扒?0效應”可以看作是對“沉默的螺旋”的映證?!俺聊穆菪毙獰o疑加劇了群體極化現象,在這個過程中,占優勢意見的人討論熱烈,意見氣候持續升溫,情緒不斷被激化,極化的一方勢力高漲走向極端。 四、表達相對不受限是網絡群體極化產生的刺激因素。哈貝馬斯在其《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一書中提出的“公共領域”是指:政治權力之外,作為民主政治基本條件的公民自由討論公共事務、參與政治的活動空間。它是一個介于國家和社會之間的公共空間,公民們可以在這個空間中自由發表言論,而不受國家的干涉。網絡空間的出現似乎就是或者說確切就是這樣的一個理想的公共領域,在這個公共領域里,人們自由發表意見,參與公共事務的討論。網絡上還形成了各種各樣的社區,這些社區或是根據興趣愛好組織起來,或是根據專業領域組織起來,或是根據自己喜愛的偶像組織起來,又或者是根據一個共同參與的事件活動組織起來??傊?,這些社區的人們擁有共同的話題和語言。在這個社區里,人們的意見高度一致,并且愿意去接受另一些人的說法和觀點。網絡空間這個理想的公共領域為社區群體交流搭建了平臺,通過網絡,哪怕這些人相隔很遠,也經常能在這個虛擬空間進行聚會和討論。
互聯網技術給人們帶來了更多的意見獲取的方式以及平等交流的空間和權力,在這個開放的社會空間,人類的話語權從來沒有這樣大過。當人們抱著幾乎是一種不吐不快的心理對事情去進行評價時,會更加夸張地去表達自己的觀點。強烈的表達欲望自然而然會讓群眾喪失一部分理性的思考。這種激烈的表達在得到網民的贊許和支持時,會讓他更加堅信自己的想法,同時也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被鼓勵去認同這種想法,接受認同的一群人接著去鼓勵潛在的更多的人。這樣,最初的這個觀點開始以一種裂變式的方式擴散開來,極化現象開始產生和蔓延。
網絡群體極化的預防和治理對策
一、從評論方式上做出新的探索。如果按照從原因出發尋找解決辦法的邏輯,治理并不難,無非就是促進群體自律,加強法律監管,提高意見領袖責任的責任意識,真正難的是如何去實施。從群體特性來看,即使我們知道了是群體商議催動了極化的產生,但是網絡環境中群體自由發言討論是不可避免也不能避免的。
一些APP的技術人員為了鼓勵更多的人在他們的評論區里留言,經常會將一些鼓勵性的話語寫在留言區域的橫線上,只要你輸入留言,這些被預先打上去的字會自動消失。如網易云音樂的評論區里就可以看見它在留言板的橫線上預先輸入了“說點什么吧,也許Ta都聽得到”“千頭萬緒,落筆匯成評論一句”“隨樂而起,有感而發”等一系列的鼓勵評論的話語。這種做法更多局限在音樂APP里,類似微博、微信、天涯、貓撲以及一些主要的新聞網站等最活躍的輿論陣地中,它們留言板上的橫線上只簡單的寫著“評論”或者“寫評論”幾個字。如果按照網易云音樂的思路,在留言版上預先輸入“明辨之,慎思之”“自由表達,理性表達”“字字珍貴,落筆無悔”之類的告誡網民獨立思考、理性評論的話語,是不是至少也能起到一點暗示性的作用,從而降低群體極化的可能?這是從暗示群體心理,促進群體自律的方面進行考量的。
二、增強網絡群體“自我負責”意識。前文已經說到從推進群體自律這一層面是很難實施的,怎樣將群體意識層面的東西進行外化為人們的行為,以便達到社會預期的效果,才是真正應該思考的問題。新一代的網絡原住民從還沒出生起就已經開始接觸媒介或間接受到媒介影響。從這一代原住民開始加強他們使用媒介的自我負責意識似乎更好操作。比如課堂上老師有意的強調,比如社會風氣上有意的引導。但是歸根結底,這一切的實現還需要有國家的足夠重視,如果能讓網絡群體的“自我負責”意識像每年的學雷鋒活動一樣進行得如火如荼,甚至在平時也加以熏陶和提醒,相信可以在很大一部分網民心中牢固樹立起“自我負責”意識。
(作者單位:河西學院)
注釋:
①[美]凱斯·桑斯坦:《網絡共和國——網絡社會中的民主問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1頁。
②[法]勒龐:《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年版,第117頁。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48475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