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大學生網絡輿論道德失范的心理溯源及對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用網絡的人越來越多,人們利用網絡自由發表言論,其中存在大量的虛構信息,人身攻擊以及語言暴力等言論,這一類的網絡輿論道德失范問題由大學生參與,影響越來越大。大學生網絡輿論道德失范體現了從眾心理,與大學生的心理環境有關。本文分析大學生網絡輿論道德失范的心理溯源,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希望可以為相關人員提供參考意見。
  【關鍵詞】大學生  網絡輿論  道德失范  心理溯源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3-0175-01
  引言
  網絡已經滲透到絕大部分人的生活中了,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基本上都離不開網絡。網絡時代的到來給了大學生更廣闊的言論空間,不僅可以通過網絡獲得信息和資源,還能夠參與到各種大事件當中。我國當前正處于多元價值觀相互碰撞的階段,大學生因為網絡信息和資源心理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網絡成為一些人發泄情緒的地方,在網絡中發表的偏激、違法的言論越來越多,惡化了網絡環境。
  一、大學生網絡輿論道德失范的表現
  1.語言暴力
  失范問題在網絡環境中很常見,失范指的是缺乏社會規范的行為。因為在網絡中使用者受到的約束較少,因此為了發泄自身的情緒在網絡上發表不負責任的言論。比較常見的是針對某個主體或者個人發表虛假信息,或者對其進行謾罵辱罵。通過觀察會發現,網絡上有很多言論低俗,形成了很多語言垃圾,惡化了網絡環境。
  2.造謠
  網絡的出現給了人們發表言論的平臺,由于我國對于網絡環境的管理水平還不夠,令使用網絡的人沒有受到規范和約束,在網絡上為了不法利益進行造謠,發布虛構故事。大學生為了博取關注,通過網絡發布假新聞、編造假事件。一些虛構的故事被當作事實在網絡中流傳,造成很大的影響,破壞了社會公共秩序。
  3.人身攻擊
  網絡環境下的人們對于自己所發表的言論產生的后果將要承擔的責任幾乎為零,因此很多人利用網絡不斷地發表人身攻擊言論,導致很多人受到網絡暴力,給受害者造成了無法挽回的傷害。大學生在網絡上發表評論,為了彰顯自己力量對某個人進行謾罵,發泄自己的不良情緒。很多大學生并不會分辨真假,也不愿意分辨真假,人云亦云,在從眾心理的驅使下成為了石頭,不斷地向某個人或社會投擲石頭,造成的影響非常惡劣。
  二、大學生網絡輿論道德失范的心理溯源
  1.個體心理驅動
  焦慮是當代大學生的一種普遍情緒狀態,面臨著學業和就業的壓力,導致他們在生活中沒有渠道排解,或者不能夠排解,轉而將焦慮的情緒發泄到網絡上。網絡給了人們一個自由的空間,在這一個空間中人們可以自由發表言論,基本上不會受到規范和約束,讓大多數人有了一種彰顯自我的意識,但是沒有把握好方向和原則,更多的是發表憤怒和怨恨類的言論。同時大學生也喜歡在網絡上尋找認同感,反映了人性的陰暗面。
  2.群體心理作用
  從眾是指個人的觀念與行為由于群體的人引導或壓力,向大多數相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象。從眾心理直接導致很多的人的情緒容易被渲染被煽動,從眾心理導致的后果越來越嚴重。網絡上有了一個人發表不當言論或者虛構事實,就會有一群人進行點贊轉發,擴大影響。群體極化心理也是大學生網絡輿論道德失范的心理溯源之一,大學生在網絡言論中屬于重要的主體,群體極化的心理會發揮到極致。
  三、大學生網絡輿論道德失范的對策
  1.加強立德樹人
  高校要將立德樹人作為建校原則,著力加強道德教育,引導大學生養成良好的上網習慣。大學教育當中要注重形成榜樣,發揮起作用,把握住價值導向,讓大學生能夠堅定正確的價值觀,面對虛構的網絡言論表現出冷靜理智的狀態,不輕易從眾。學校可以通過創設輿論情境的方式,讓大學生參與進來,觀察他們的反應,針對存在問題的行為要及時予以糾正。
  2.創新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高校要從現代技術入手,利用新媒體技術開展教育,發揮網絡的正面作用,通過網絡平臺促進學校心理教育事業的發展和進步,讓更多的大學生養成良好的上網習慣。大學生輿論道德失范問題反映了大學生諸多心理問題,學校教育中不僅要重視文化課程和專業知識的教學,也要開設心理課程,為大學生提供情緒疏導。
  結束語
  網絡輿論道德示范問題越來越嚴重,需要及時采取措施進行調整,大學生作為我國發展和進步的力量主體,更要形成良好的上網習慣。高校要從心理學的視角審視大學生網絡輿論道德失范問題,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導等方式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文明上網。
  參考文獻:
  [1]崔巖巖.大學生網絡輿論道德失范的心理溯源及對策[J].寧波教育學報,2018(05):55-58.
  [2]謝道文.試論大學生網絡輿論道德失范的成因及對策[J]. 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4(11):94.
  [3]謝麗威,韓升.道德重塑視閾內的網絡輿論規范化問題探討[J].實事求是,2013(03):24-27.
  作者簡介:
  孟飛(1977-),山東鄒城人,中級職稱,本科學歷,研究方向為心理學、教育學、實驗室管理。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0883.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