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體育院校提升精準資助育人實效的思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針對當前高等體育院校的資助工作現狀,分析發現高等體育院校的資助工作中存在理念陳舊、認定標準不明晰和工作體系不健全等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提升高等體育院校資助育人實效的相關建議,包括加強價值觀引導、激發貧困生主體意識、加強貧困生道德和感恩教育、提升貧困生心理健康水平、建立全方位的宣傳和調查渠道、加強貧困生的就業導向工作和拓寬社會資助渠道這七個方面。
【關鍵詞】高等體育院校;資助育人;提升實效
中圖分類號: G807.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16-0151-001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16.064
貧困生資助工作是高校輔導員開展學生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實踐育人教育理念在高校資助體系中的重要體現就是資助育人,它是落實教育公平的基本路徑。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高校資助工作在經濟資助的基礎上,更應向人性化、效能化轉變,以達到最佳的育人效果。
1 目前高等體育院校資助工作的現狀和反映出的問題
1.1 資助理念更新不及時
伴隨著資助政策的不斷發展,目前高等體育院校的資助主要是對貧困生的經濟補助,著眼于解決學生的家庭經濟困難問題,而忽略了資助的育人目的,將資助與育人割裂開來,沒有進行有機結合,資助的方式和形式單調,困難生認定的方式單一,缺乏辯證法的思維,沒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也沒有深入學生的內心,考慮學生的內心成長、學業成才和職業發展,尤其對學生的感恩意識、誠信意識、創新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等方面缺乏足夠的重視,導致一些受資助學生雖然得到了物質上的幫助,卻在精神上沒有得到助力。
高等體育院校資助工作基本由輔導員負責,不同院校輔導員的專業背景不同,開展工作后缺乏資助工作的專業系統培訓,在開展工作時缺乏系統的理論指導,資助育人實效甚微。
1.2 貧困認定標準不明晰
做好高等體育院校資助工作的前提是正確開展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工作,制定清晰明確符合實際的標準,才能將經濟困難的學生篩查出來分檔資助,而且不同院系不同專業的學生特點不同,應該結合專業學生的實際來劃分定檔,不至于出現家庭困難程度與受資助定檔不匹配的現象。認定標準符合實際對于資助工作尤為重要,直接關系到困難學生能否得到切實的資助,關系到資助的實際效果。
然而當前一些院校對于困難生認定的標準不科學,不能全面衡量和考察困難學生的實際困難狀況。對于建檔立卡和低保等特別困難的學生,因為有民政部門的證明,認定起來相對容易;而對于家庭經濟狀況一般困難的學生,輔導員無法實現家訪全覆蓋,僅憑借鄉鎮出具的證明即可認定,不具備科學性。
1.3 資助工作體系不健全
缺乏精準的資助理念,未建立健全的四級資助認定工作機制,缺失健全的家庭困難生檔案,沒有樹立的先進典型,沒有完善的對貧困生實施動態管理。同時在資助過程中缺乏完善心理輔導體系、精神幫扶體系、學業指導體系和能力提升體系。
2 針對高等體育院校資助育人實效提升的建議
2.1 加強價值觀引導
在遵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向和規律的前提下,將價值觀引領工作融入到資助宣傳和執行的全過程中;構筑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利用好微信微博的宣傳影響力,在做好學生資助反饋工作的同時,組織學生學習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2.2 激發貧困生的主體意識
在資助育人的工作過程中,學校是主導,對學生具有導向作用的是資助政策和制度。然而經濟資助讓學生在受助過程中往往處于被動狀態,容易產生較強的依賴性。因此,學生作為衡量育人工作實效性的主體,應當積極提高主體意識,在自尊自立的基礎上,依據自身的特點和貧困狀況,有選擇性地申請相關助學項目;此外貧困生在受資助過程中應當具有主人翁意識,為資助育人工作建言獻策;對貧困生做出積極地引領,樹立自助和助他的意識,為資助育人工作奉獻力量。
2.3 加強貧困生道德和感恩教育
通過學生資助的過程,是加強學生誠信建設和提升道德水平的重要契機。讓學生樹立誠信意識,把誠信列入評定的基本條件之中;在資助評定工作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和責任意識,主動歸還助學貸款等。此外通過主題班會、團建活動等形式,進行感恩教育,端正學生心態,樹立自立意識和自強意識,形成較強的個人責任感,樹立積極進取的觀念,畢業后積極投身基層事業,為國家和社會資助貢獻力量,形成資助的良性循環。
2.4 提升貧困生心理健康水平
貧困生是大學生群體中的一個特殊群體,心理和精神上承受著更多的壓力,現如今資助工作當中的經濟資助已經較為完善,但是精神援助和心理撫慰等工作還處于起步階段,也是工作當中容易被忽視的環節,因此,資助的實際工作方式需要進一步探索,在日常資助工作中要注重掌握貧困學生的困難情況,并組織相關心理培訓活動,讓學生端正受助心態,建立自立自強的意識,擺脫因身份而產生的自卑、敏感心理,積極引導他們在受資助過程中敞開自己心扉,加強與教師和同學們的溝通,有效調試自我,增強自身抗壓能力。
2.5 建立全方位的宣傳和調查渠道
資助育人的導向宣傳不僅僅可以依靠下發紙質通知或者開班會的方式,也可以通過微信、微博等網絡新媒體平臺,以學生喜歡的方式,將資助政策和相關理念傳達給學生;通過查閱檔案、電話問詢、實地走訪、網絡調查和共享信息等多種形式,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情況主動摸排,及時發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面臨的實際困難并做好跟進解決工作,做到精準資助。
2.6 著力加強貧困生的就業導向工作
從貧困生本身和就業政策兩方面對貧困生就業導向問題加以引導。就貧困生自身來看,他們中的大多數來自農村貧困家庭,傾向于服務基層建設自己的家鄉,可以就此加以引導;從政策方面來看,畢業生參軍入伍和服務基層等學費和貸款代償等相關政策的宣傳工作,也能引導這部分學生積極參軍、服務基層,不僅對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有幫助,能減緩貧困生畢業后的貸款壓力,也可以提升畢業生服務基層的意識。
2.7 拓寬社會資助渠道
現有的資助體系已經能夠基本覆蓋貧困生的學費、住宿費等基本費用,而貧困生生活費的解決如果僅僅依靠學校勤工儉學等途徑則相對局限??梢酝ㄟ^征集更多社會力量、充分銜接自主創業往屆生創辦的公司等措施,為學生提供更多勤工助學的崗位和實習崗位等。這樣不僅能解決貧困生的一部分資金困難,還能讓學生將在校期間的專業所學知識付諸于實踐,在實踐中檢驗自身的學習成果,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為充分就業做好前期鋪墊,讓學生能更好地適應社會角色。
【參考文獻】
[1]吳鐵堅.高校如何堅持立德樹人實現資助育人功能[J].中國成人教育,2019(3):51-53.
[2]王宏.“95后”大學生資助育人工作問題、現狀及引導[J].大學教育,2018:248-250.
[3]楊振斌.做好新形勢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18(5).
[4]劉笑月,胡卓民.完善高校多位資助模式的思考[J].科技文匯,2018:129-13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9294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