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開拓德育新思路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余海生
摘要:中國傳統文化是歷經幾千年的社會變革和發展而形成的一種思想和知識系統。其中的一些優秀思想成份有著不可忽視的積極的借鑒意義。在現階段開展的德育工作中,應當充分重視我國傳統文化的優秀內涵,采取有效措施,弘揚優秀的傳統道德,以進一步提高當代中學生的道德素質。從資源和途徑兩方面,闡述了如何將德育教育和中國傳統文化更好地融匯貫通。
關鍵詞:學校教育 傳統文化 德育滲透 途徑 教育資源
中華傳統文化是現今世界上惟一持續發展而未遭中斷的文化,既有悠久的歷史,又煥發著青春的活力。與西方文化相比,中華傳統文化更強調如何修德和做人,是對青少年一代進行思想道德教育非常寶貴的精神財富。尤其在當今飛速發展的社會中,如何將傳統文化和德育更好融合,將其發揚光大,是作為一名德育工作者應該思考的問題。基于此,本文從兩方面去闡述。
一、中國傳統文化為當代德育提供了豐富的德育教育資源
中國傳統文化內涵豐富、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生命機體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精神財富,為當代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提供的豐富德育教育資源,概括起來主要有:
1.愛國主義的優良傳統
愛國主義是我們中華民族崇高的精神追求,是我們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我們民族的價值信仰,是我們民族的優秀品格。中國傳統文化蘊藏著豐富深刻的愛國主義思想。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詩經》中,就已經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品質。西漢初年的政治思想家賈誼在他的《治安策》中提出“國而忘家,公而忘私”,強調國家、民族的利益,強調一種為整體而盡忠獻身的精神。以至后來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思想及“先義后利”,“舍生取義”等主張都是整體利益原則的體現,強調為國家、為民族、為整體的獻身精神。
2.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
自強不息的思想,從宗周時期就已經萌芽滋生,其理論表述的代表當推《易傳》?!兑讉鳌氛f:“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地之大德曰生”。這是對中華民族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動寫照。這種思想在中國歷史上每有體現。如孔子的“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朝聞道,夕死可矣”。司馬遷的“昔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闭菓{借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才使得中華民族雖歷盡百代滄桑,度盡無數劫難,今天仍然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以德為本的儒家理念
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中國傳統文化異常注重“德”的地位和作用,甚至將“德”提升到了本體的高度。如孔子曾說:“主忠信,徒義,崇德也?!保ā额仠Y》篇)“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憲問》篇)?!薄绑K不稱其力,稱其德也(《憲問》篇)?!睆目鬃拥恼撌鲋校覀兛吹?,一方面,德指個體自我的品質、品德;另一方面,是個體對個體和群體的美德,這就從自我發展的狹窄面擴展到了整個人群和社會,即個人的德和國家的德是一致的。以德為本思想對于堅持德育首位、培養和造就德才兼備的合格人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積極探求以中國傳統文化加強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1.將傳統文化與學科教學相結合
在各學科尤其是在人文學科中,應充分挖掘傳統文化德育資源,有效實現各科教學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使“為學生發展而教”真正落到實處。例如,語文教學中,有著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如唐詩宋詞名言警句等;歷史學科中蘊藏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政治學科中處處體現傳統文化中的道德精髓……這樣傳統文化進課堂,教師在講授學科知識時結合傳統文化,會增加學生的歷史使命感,能讓學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其現實性,激發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的主動性。也能真正讓學生做到“文道統一”。
2.以大眾傳媒為載體,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現代社會,大眾傳媒以其信息量大、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廣和吸引力強形成了對人們具有深刻影響的輿論環境。就學校而言,通過通俗易懂、具體生動的電影、電視、文獻讀物等,對學生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不失為一種很好的嘗試。例如,可以組織學生收看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的于丹《論語》心得和《易中天品三國》等欄目;可以定期組織學生觀看一定數量的反映歷史題材的經典影視劇,如《漢武大帝》、《開國大典》等??梢杂杏媱澖M織相關老師引導學生閱讀“四書五經”、中國古典名著等,事實證明,學生觀看有關反映傳統文化或重大歷史題材的影視劇,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與價值觀。閱讀傳統文化讀物,不僅能夠拓寬知識面,增加自身的文化內涵,而且能夠豐富精神生活,陶冶情操,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
同時,建構校園思想政治教育網站,也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渠道。建設有特色、有吸引力、有影響力的德育網站??梢酝ㄟ^文字、圖象、聲音和動畫于一體,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使抽象的理論與形象的感官刺激相結合,變枯燥為樂趣,使學生身臨其境,使學生從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更好地提升學生素質。
3.將傳統文化寓于豐富的校園活動中
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是開發與利用傳統文化德育資源的有效途徑。亞里士多德認為,德性不僅是靠知識的傳播和認識就能獲得,更重要的是通過活動和習慣逐步養成的。因此,在開發和利用傳統文化德育資源中,我們可以利用傳統節慶日、重要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紀念日等舉辦主題鮮明、形式活潑、重在體驗的活動。如孔子誕辰日舉行尊師敬賢主題活動、端午節開展愛國主義傳統主題教育活動、重陽節開展敬老主題活動等。
學校還可以進行豐富完整的校園文化教育,將傳統文化寓于形式多樣的校園活動中,如可開展如誦讀經典名著等、禮儀踐行、樂音怡情等活動。學生既喜聞樂見又能廣泛參與,既耳濡目染又潛移默化,通過深深體味濃郁的文化氣息,最終使文化活動所蘊含的傳統文化精髓,在每個人的身上得到內化和升華。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作為學校德育工作者要充分認識到傳統文化在學校德育中的作用,加強對學生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從而用優秀的傳統文化去構建學生的品德美,用優秀的傳統文化去培養學生的才能美,用優秀的傳統文化去鑄造學生的行為美。
參考文獻:
[1]馬永慶.中國傳統道德概論[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0.
[2]黃釗.中國道德文化[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2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0018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