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家庭教育與青少年犯罪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家庭是人生中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和教育方法對孩子的成長有著重大影響。父母的行為不檢點或采取不正確的教育方法,都會給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帶來不良后果,為將來的違法犯罪行為埋下隱患。因此,家長應從自身入手,樹立良好形象,重視孩子思想啟蒙及道德教育,培養孩子健康積極向上的心態,避免孩子走上犯罪之路。
關鍵詞:家庭教育青少年犯罪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鼻嗌倌晔亲鎳奈磥砗拖M?。但是,近年來,青少年犯罪率一直呈上升趨勢,并呈現不斷低齡化的特征。青少年犯罪問題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對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探討,已不是什么新鮮的課題,過去的研究更多地歸結于社會的,環境的因素。據我們調研了解 ,家庭因素在青少年犯罪諸多因素中起著第一位的作用。因為,青少年活動的場所主要是家庭,社會的、自然的環境影響都是通過家庭發生的。對人性格最易發生影響、而且影響最深刻的是家庭。
一、影響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學校,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啟蒙教師, 親密和諧的家庭關系、正常良好的家庭教育, 是每一個孩子健康成長的首要條件。然而現實中, 一些家庭的教育不當導致孩子個性發展不健全, 從而引發犯罪。
(一) 家庭結構問題
由于我國社會的急劇變化, 出現了家庭結構重大失衡。一是離異家庭, 由于離異, 使孩子原有的生活狀態發生變故, 甚至對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傷害。首先是家庭從不和到離異的整個過程家庭環境惡化, 不可能發揮正面的家庭教育功能, 因此造成孩子心靈的創傷; 其次是父愛或母愛的失去, 還有社會輿論的壓力, 使孩子覺得丟人, 抬不起頭。孩子健全個性的養成受到影響。二是帶養( 包括寄養) 家庭。有的父母或感情不和、或在外地工作、或由于其本身就是獨生子女不會帶小孩, 而將孩子交給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帶養, 或者是寄養在其他家庭中。帶養由于祖輩間隔代親和感情代溝的存在, 雖能保證孩子基本生活, 卻很難對孩子的學習和課余生活進行有效管教。寄養則由于寄養家庭與孩子沒有血緣關系, 和孩子不能形成一定的親和性, 家庭教育功能不能得到良好發揮。三是單親家庭, 由于喪偶或離異所致的單親家庭中, 父親或母親在遭受喪偶或離婚之后, 心靈留有創傷, 加上生活重負, 往往處于壓抑狀態, 這無形中就帶給孩子生活的陰影。生活中有的家長覺得欠孩子太多, 過度溺愛; 有的想在孩子身上尋求補償, 對孩子要求過于嚴格; 有的離婚后, 雙方都對孩子不管不顧, 讓孩子有遭遺棄的感覺; 有的離婚后又再婚, 孩子可能會受忽視或排斥。這些都極易形成孩子冷漠、怨恨、漠視社會法律與道德規范的個性, 很容易在外界誘因下走上違法犯罪道路。
(二)不和睦的家庭問題
不和睦的家庭是指家庭中的主要成員之間不能友好相處的家庭。在以相互仇視、冷漠或不關心、缺乏內聚力的未破裂家庭中,少年違法的可能性,比具有內聚力、互相鐘愛、互相支持的破裂家庭(通常只有母親)還要高。
(三)父母的行為形象問題
父母形象不佳的家庭 由于父母行為不莊重、不檢點,沒有建立正常的權威形象,使得青少年形成不良的性格而導致異常行為〈包括違法犯罪〉的發生。如某校一初二年級的學生,伙同他人多次盜竊某建筑工地裝潢用的金屬材料,并且公然放家里再聯系銷贓給某廢品收購站,其父不僅不及時制止和教育,反而將其兒子身上搜出銷贓得來未用盡的錢供自己喝酒賭博用。這類家庭父母的不良行為,很容易對孩子產生極壞的影響,導致這種家庭的子女犯罪率偏高。
二、正確的家庭教育措施
針對以上探討的幾個方面,青少年家長應該從以下幾點入手,以正確的家庭教育避免青少年走向犯罪之路。
(一)強化家庭的教育功能
父母要學習和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學方法, 提高家庭教育的效率。首先應對子女的道德觀念和法律意識進行培養和引導。其次, 應引導子女將個人時間和精力入到追求遠大的目標和未來的成功。再次, 應該了解孩子、幫助孩子, 注意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技巧,增強承受壓力和困難的能力, 使孩子順利度過人生的“危險期”。
(二)家長應樹立良好形象,發揮積極導向作用
家庭中的社會化很多都是在無形中進行的,父母的言談舉止、態度等對青少年發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另外,青少年好奇心強,可塑性大,善于模仿,但其分辨是非、控制自己意志能力較弱。所以父母有賭博、酗酒、盜竊、賣淫、嫖娼等良行為,都會給子女以暗示的影響,并使他們模仿大人的不良行為行事,在心靈中孕育惡果。要使青少年養成良好的品行,作為家長的父母要以身作則,舉止得體,言語文雅,給子女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
(三)環境適應與社交和諧教育
青少年的行為符合社會的共同規范,并能獨立處理環境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以便達到個體與環境、個體與社會之間的平衡、和諧統一。當然,我們不能對孩子的環境適應問題提出過高的要求,應根據其心理發展的年齡特點,著重做好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指導孩子盡快適應學生角色;二是努力培養生活自理能力;三是逐步提高他們的應激反應能力;四是重視耐挫能力的訓練。社交和諧教育就是要幫助青少年形成健康的人際交往態度,通過有意識的訓練,使其掌握一定的交往技巧,在群體中能夠與人和睦相處,善于在群體中發揮自己的才干,自我實現。但在實際生活中,不少孩子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社交不和諧現象。特別在與父母關系上,有的家長因具有不良的教育心態,也容易引起他們對父母的反感。
(四)加強對青少年的家庭保護
對青少年的家庭保護主要是指家庭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的保護,具體表現為父母對教育、保護青少年享有一定權利并承擔一定的義務。我國的《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規定了家庭在預防未成年人不良行為中的主要責任為9 條,以及不履行職責應承擔的法律責任,這說明對孩子的教育已不只是道德的要求,更是每個父母應盡的法律責任。為了保證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在社會形形式式的誘惑面前不致走向歧途,父母必須行使法律賦予的某些保護青少年的特定權利并履行某些特定的義務。
(五) 保證青少年受教育的權利
讓青少年接受九年制義務教育,是法律規定父母必須履行的義務。在廣大農村,由于父母自身認識上的原因或其他原因,很多父母不愿供子女上學,認為學不學都無所謂,倒不如把他們早點推進社會,為家庭賺錢。這實際上是父母不履行家庭保護的義務,侵犯了青少年的受教育的權利,對故意使青少年中途綴學,剝奪接受教育的父母,應依照法律的規定追究其法律責任。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0293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