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家庭教育缺失背景下的學校德育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焦曉駿

  一、問題的提出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重要基地,家庭教育的全面協調發展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家庭教育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重要補充,但它又有著自身的教育特點與教育形式。家庭教育的核心應該是培養孩子健康的人格與良好的習慣。
  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2008年發布的《全國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狀況抽樣調查報告》顯示,盡管越來越多的家長重視家庭教育及未成年人的全面健康發展,但經濟社會高速發展背景下的家庭教育中不斷出現新情況、新問題,直接導致學生不良行為的發生,如心胸狹隘、缺乏寬容;不懂感恩、愛心淡薄;紀律性不強、缺乏自我約束;性格孤僻、行為極端等等。有人斷言,中國傳統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等強烈的“功名”觀與如今世界過度物質化、價值觀多元化遭遇,必然會導致家庭教育的大面積缺失。不少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是不健全的、片面的甚至是扭曲的。無論是“學習至上型”、“物質至上型”,還是“簡單粗暴型”、“溺愛放任型”,都將對孩子的健康成長產生影響,甚至使孩子在某一方面成為“畸形人”。家教缺失現象的滋生與蔓延給學校的德育工作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二、現階段家庭教育的困境
  家庭教育有其獨特的使命,正如柏拉圖所言:“一個人從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導,能決定他后來往哪里走?!痹凇叭酥酢保鼮楹⒆拥囊簧旎?;在上學時,它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延伸;進入社會后,它仍然是孩子成長發展的重要坐標。優秀的家庭教育使孩子受益終身,其影響力甚至可以超過學校教育。在全社會高度重視學生教育的今天,家庭教育的缺失可能給孩子的成長帶來致命的影響?,F階段,以下三類情況有一定的代表性。
  1.家庭教育理念滯后,教育目標與學生發展不盡匹配
  案例一:“我在學生時代一直是班里最優秀的,真不明白你怎么會這么差!”蘇州某知名醫院主任醫師陳先生經常會把這句話作為對獨生女陳依雯訓話的結語。陳先生是江蘇南通人,他在學業與事業上一直順風順水,對獨生女陳依雯也抱有較高的期望。自女兒上幼兒園開始,陳先生夫婦便忙著幫她報名參加各類興趣班,她曾就讀的小學、初中都是蘇州的名校。陳依雯的臥室里到處是各類習題集、輔導書,沒有一本與功課無關的“閑書”。然而,她的學業并不算出色,中考時也未能考入理想的高中。陳先生想盡辦法給女兒花錢“擇?!钡侥掣咧?,并到處請家教來進行輔導?!翱疾簧洗髮W還有什么前途!”父親的話像鞭子一樣時常抽打著陳依雯。
  在學校,陳依雯完全算不上是“問題學生”,但她的沉默寡言、郁郁寡歡讓老師總是為她擔心。她上課常走神,作業也完成得不好。每次考試成績出來,她都會擔心無法面對父母,于是有時會編出些謊言來躲過可能的責備。當成長的目標被窄化為考高分、上大學時,當成長的過程一味充滿功利性的教育時,父母潛意識之中強烈的改造和占有欲會將孩子改造成言聽計從、毫無私人空間的附屬者,孩子們在巨大的陰影中生活,失敗與挫折感已經沉重得難以負擔。對于他們來說,學習生活毫無快樂可言,未來的日子更是一片黑暗。
  2.家庭教育手段不當,實際結果與家長愿望背道而馳
  案例二:某職業中學機電(2)班的袁子強是在父母的呵斥與巴掌下長大的。父母所受的教育不多,對孩子也沒有過高的要求,但他們的管理手段卻比較嚴厲。每當袁子強犯錯,父親會不由分說地進行懲罰,但這樣并沒有改掉孩子愛惹事生非的毛病。初三時,袁子強曾因不服父母管教離家出走。2008年,袁子強考入某職業中學。住校期間,他結交了一些意氣相投的“哥們”,在周末常出入KTV與小酒店。父母多次規勸沒有效果,于是決定不再給他零花錢。2009年5月,手頭比較緊的袁子強與另外兩名同伙在某網吧實施暴力搶劫,第二天即被抓捕,后被判處有期徒刑三年四個月。
  簡單、粗暴是家庭教育的大忌。不少父母信奉“棒打出孝子”的傳統教條,當孩子出現問題行為時不加以了解、疏導,動輒惡語相加甚至使用暴力來解決問題。家庭教育應當是嚴與愛的統一。嚴并不是簡單的限制、命令,更不是嚴厲、專制、打罵、體罰,嚴格中包含著說理、引導和啟發,嚴格要求應與尊重、信任、關心、熱愛孩子相結合,做到嚴中有愛,愛中有嚴,嚴愛結合,剛柔相濟。
  另一種不當的教育手段是溺愛。獨生子女政策、生活水平的提高、單親家庭等極容易滋生溺愛。在世界各國的家庭教育中,中國父母對孩子的溺愛程度當仁不讓地名列前茅。溺愛是一種畸形心理,對孩子照顧有加而要求甚少,孩子會變得懶惰、自私、怯弱,缺乏必要的責任感。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一切都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
  3.家庭教育出現真空,教養責任與感情支持雙雙缺乏
  案例三:陳炳,初二學生,河南中牟縣人。父母離異。2007年遷至蘇州生活。父親因經商長年在外奔波,陳炳與爺爺奶奶共同生活。盡管爺爺管束嚴格,但奶奶對其十分溺愛。他的學業情況極不理想,而且常有作弊、抄作業等問題行為。進入初中后,陳炳開始迷戀網絡,逃學、曠課時有發生。面對前來家訪的教師,爺爺奶奶表示對孫子的教育已經力不從心。
  在工作競爭加劇、生活節奏加快的社會轉型期,如陳炳這樣缺少父母直接關愛而與非法律監護人在一起生活的孩子并不少見。他們有的屬于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孩子”,有的屬于家庭重組后的“遺留問題”,有的則是父母“圖省心”的結果。還有些父母只顧忙著應酬,沒有與孩子一起的共同時間,無法傾聽孩子的心聲,無法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無意去欣賞孩子成長的腳步或是撥正孩子前進的方向,這種近乎“虛擬家庭”的教養方式都會在孩子心中埋下問題的種子。
  三、優化學校德育的三個重要理念
  家庭教育的缺失無疑給學校教育帶來巨大挑戰,優化學校德育、呵護學生心靈、消除成長隱患成為當務之急。盡管德育不可能包辦一切,但學校必須最大限度地彌補家庭教育的不足,并且盡可能對家庭教育進行點撥,促進其向良性的方向發展。筆者認為,優化學校的德育工作、針對性地做好學生生命中的“守護者”,需要落實以下三個理念。
  理念一:辦好“家長學校”――家長也要受教育
  倡導“新父母教育”的著名教育學者朱永新指出,進入21世紀以來,當學校管理策略、課堂教學模式、教師專業發展伴隨著新課程改革而不斷走向成熟時,人們突然發現我國家庭教育的發展處于停滯狀態。調查表明,絕大多數的家庭教育缺乏科學理論指導,解決問題過多依賴于感覺或經驗;大多數父母評價孩子的首要標準是學業成績,他們普遍忽視孩子實踐動手能力、創新意識、審美情趣等項目;不少父母還存在缺乏真誠平等、較少溝通、示范意識薄弱等問題。他認為,家庭是最容易出錯的地方,家長也要受教育,因為“沒有父母的成長,就沒有孩子的成長”。
  為讓更多的父母成長為合格的教育者,優秀的學校德育需要發揮“家長學?!边@個平臺的教育功能。作為家校溝通的重要平臺,“家長學?!痹诓簧俚胤街怀袚鷤鬟f信息、布置任務的功能。事實上,學校應當利用家長的教子差異,開展有效的多形式多序列的教育活動,講授育子方法,交流育子心得,營造育子環境,進而提升家庭教育的水平。
  “家長學?!钡慕逃齼热莞鶕⒆拥牟煌挲g而有所側重。如創辦“咸陽道北鐵中家長學?!钡奶丶壗處熀粜阏渲朴喌慕虒W計劃值得借鑒。
  初一年級――讓您的孩子邁好初中第一步;懂得家長的責任;如何做“現代父母”;談談中學生的自我保護。這些專題旨在使孩子在老師和家長的共同指導下,做好與小學的銜接,在嶄新的學習環境里有一個良好的開端。

  初二年級――重視青春期教育;防止“兩極分化”;尊重個性,因材施教;溝通理解最重要。重點是讓家長明確了解、尊重和信任孩子的重要性,指導孩子順利進入青春期。
  初三年級――讓孩子有一個健康的心理;讓孩子珍惜你的愛;調整你的期望值;幫助孩子走向成功。要求家長保持一顆平常心,幫助孩子樹立自信,發揮潛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初中畢業生。
  當然,開辦講座并非“家長學校”的全部,還需要輔以豐富多彩的參與性活動,如“家長咨詢日”、“親子活動”、“家長沙龍”等,讓家長在交流、反思、實踐中不斷成長。此外,對于逃避教育責任的家長,學校要通過走訪家庭、走訪社區進行溝通、提出要求,必要時通過行政乃至法律渠道促使家長回到正確的育子軌道上來。
  理念二:構建“文化德育”――真正的德育是一種“喚醒”
  德育是教育的靈魂,它體現著教育的基本目的與發展歸屬。傳統的學校德育的價值取向過多地強調傳遞既定的道德規范知識,忽視學生的基礎德性和基本品格的養成,把德育過程簡單地等同于教學過程,實踐證明,灌輸式、控制式德育重條文識記、輕情感體驗,最容易導致學生的厭惡與反感,其效果之差有目共睹。
  真正的德育是一種“喚醒”,是一種真實的、美好的、符合學生生理與心理特征的校園文化對學生品質的深度浸潤。校園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它對學生道德發展發揮著導向、激勵、塑造和規范的作用。從學校的歷史、校訓、校風,到常規安排、團體活動、教師言行等都引導著學生的價值取向。文化德育的目的在于將文化作為載體,把學校的精神追求內化在學生的思想、心理、思維、語言、行為之中,從而喚醒學生心靈深處富于生命力的純真向善的種子,“屏蔽”來自家庭或社會的負面影響。
  春暉中學校長李培明是“文化德育”堅定的實踐者。他主張要讓學生在校園文化經常性的良性互動中實現品質的主動建構,有效整合物質和精神,傳統和現代,靜態和動態的各種文化,使學校德育完全置于一個充滿文化氣息的構架之中。他提出,要讓學生在人文環境中浸潤靈魂,在實踐活動中體驗生活,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在校本課程中健全品質。例如,春暉中學成立了春暉文化研究會、白馬湖文學社、足球俱樂部、環保協會等十大學生社團,團委、學生會每年定期組織規模浩大、內容豐富的校園文化科技節,將演講比賽、辯論比賽、書畫比賽、拔河比賽、卡拉OK大賽、學生才藝表演、跳蚤市場、文化書市等作為學生展現風采的舞臺。為“喚醒”學生的求知欲,學校把校本德育課程與社會進步、科技發展、學生經驗有機地聯系起來,如《藝術與人生》、《春暉家園》系列、《歷史與智慧》等,為每個學生構建了一種開放的學習環境。
  理念三:推行“全員導師”――學生的成長比成績更重要
  文中第一個理念旨在幫助家長更新教育觀,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第二個理念旨在改良學校的文化結構,將“以教開智”、“以文化人”做到極致。要將這兩個理念落實到行動層面,先決條件是打造以育人為己任的教師隊伍,引領老師們從“教者”成長為“教育者”。
  傳統教育對學生的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功能,過分重視考試成績,學生僅是被動地接受評價。無須諱言,這種單一評價體系使素質教育成為空談,不僅導致了眾多學生“畸形”發展,還對那種信奉“分數至上”的家教觀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強調,“學校是對未成年人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須按照黨的教育方針,把德育工作擺在素質教育的首要位置,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在家庭教育嚴重缺失的今天,強化“學生的成長比成績更重要”的教育觀,推行人人參與德育的“全員導師”制度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推行“全員導師”制度是對當前班主任工作的豐富和發展,有利于構建全員育人和個別輔導相結合的德育工作體系。傳統的學校管理中,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基本力量,其他教師則主要承擔學科教學的任務。班主任不僅精力有限,所能利用的時間、空間也不多,很難應付校園隱性、顯性問題較多的現狀。
  推行“全員導師”制度能有助于深化德育在課堂教學中的滲透。按照“思想引導、心理疏導、生活指導、學力輔導、特長發展”的要求,教師們將更多地關注學生的思想、品德、行為及身心健康,更多地將學科知識與品德教育聯系起來,尋求促進其全面發展的新思路。
  參考文獻
  [1] 李培明.春暉中學“文化德育”界說.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7(1).
  [2] 文開艷.傳統家庭道德教育的啟示.考試周刊,2007(2).
  [3] 朱永新.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12-116.
  [4] 王智敏.辦好家長學?;菁扒f家庭.陜西咸陽市關心下一代工作通訊,2009(9).
  (責任編輯劉永慶)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038074.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