芻議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小學科學低年級教學策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2017年9月,蘇州市一年級開設科學課。經歷了16年的這次課程回歸,帶來了很多真空地帶:一年級學生已了解、掌握了哪些科學知識,能力養成的程度,能持續卷入時間有多久……筆者帶領工作室成員經過一年多的教學實踐,從教學的起點、教學的目標、教學的方法三方面來論述在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小學科學低年級教學策略。
2017年2月,教育部頒布了《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同年9月,蘇州市一年級開設科學課。這是科學課16年后的一次回歸。因為原來的自然課就是從一年級開始的,自2001年《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頒布后,科學課才從三年級開始了。16年的時間內,低年級的科學內容雖然有一些融入品德與生活教材中,但低年級的科學教學教研基本處于空白狀態。一年級學生已了解、掌握了哪些科學知識,能力養成的程度,能持續卷入時間有多久……所以,作為科學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去研究低年級學生的科學原認知、去研究核心素養導向下,適合低年級學生的課堂教學策略。
一、探明教學的起點,有的放矢
學生的認知水平、認知能力在哪里?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研究學生。在教學實施中,教育者必須
明確教學的起點和終點,學生概念發展和科學實踐的整體進程,以及所應達到的相互關聯的成就水平,即必須尊重“學生在學習某一核心概念的過程中,所遵循的一系列逐漸復雜的思維路徑” [1]。為此,筆者帶領工作室成員,開展低年級小學科學教學策略的研究。本課題作為省“十三五”教育科研規劃課題《基于學生核心素養提升的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方式變革的研究》的第一子課題開展日常研究工作。為了了解學生的前概念、能力初始水平,我們在學期初制定了調查問卷,選取區內一所省級實小、一所市級實小、兩所中心完小有的11個班級,比較客觀、全面分析學生的學情。
從獲得的數據分析,學生對于一些科學概念已有所的了解。一年級的學生絕非一張白紙,他們對周圍的世界已有一定的了解。雖然這些了解可能是零碎的、片面的,但作為科學老師一定要認清這一現狀,從學生的原認知的基礎上開始教學。但從數據上也反映出,有一大部分學生沒有種植過植物或飼養過小動物,學生在生活中科學的體驗活動較少。從中也說明,一年級學生的科學能力還有待加強;他們前概念中科學知識大部分不是通過探索、實踐獲得的。同時,一年級學生畫畫的能力還薄弱。一年級上學期大量的畫畫形式的科學記錄是值得商榷、有待調整的。從數據上也看出,一年級學生的積極性是相當高的,對于種植植物、飼養小動物都有非常高的熱情。這也是低年級學生的普遍特性,作為教師要充分肯定、表揚學生的這份熱情,通過一系列的激勵措施讓孩子們的學習熱情、探索熱情能持續。
二、厘清教學的目標,精準培育
我們要帶領孩子們去哪兒?我們要培養怎樣的孩子?這是一個教學目標的問題,必須以核心素養為導向。5月18日,全國教科版小學科學教材培訓會議在南昌召開。會議期間,教科版《科學》教材副主編喻伯軍老師對低年級的教學有如下闡述:“我認為低年級的科學教學,重點應該落在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科學的興趣上,逐步培養探究的能力,逐步培養良好的科學學習習慣,而不要把科學知識的講解和背誦作為低年級科學教學的重點 [2]?!惫P者認為喻老師的這段話真真切切為低年級的科學教學指明了方向??茖W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更應該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孩子因為對科學感興趣,所以他們才會去探索、研究科學問題。應該引導學生學會基本的觀察方法,比如:看、聞、聽、摸等;應該學會簡單的科學表達方式,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能夠基于觀察的物體或自然現象,所見即所得地發表自己的觀察發現。這個能力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但通過一定量的引導與練習,學生是能夠掌握簡單的科學表達的。至于,畫圖的科學記錄能力,筆者認為應該要淡化。因為從問卷調查的反饋數據及一年級科學的教學實踐可知,一年級學生中很多都學習過畫畫,但畫圖式的科學記錄不同于寫生畫、漫畫,學生絕大部分還沒有將所見的事物畫下來的能力。教師可以找典型課例進行這方面能力的訓練,但要減少畫圖式科學記錄的次數。
三、找準教學的方法,適恰教學
1.趣味優先。低年級剛從幼兒園升入小學,很多時候由于年齡的特點,坐不定,不能長時間保持學習注意力。如何讓低年級學生在科學課上專心學習,首先要在“趣”字上在做文章。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睂τ诘湍昙墝W生來說,學習的趣味性尤為重要。低年級教師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著手:①教師要語言風趣。低年級學生的學習帶有很強的情感因素,往往因為喜歡這位老師,而喜歡這位老師所教的學科。所以,作為低年級的科學老師必須自己的教學語言上花功夫。既要兒童化,又要有趣味性。要有夸張的語言和表情,要讓學生聽著你講話,覺得這位老師好好玩。②教學設計要有趣。當然,教師語言的風趣還只是第一層次的,更高層次是教學的設計要有趣。在日常的教學導入時,多引入學生熟悉的卡通形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科學活動時,可以穿插闖關游戲等設計,要讓一個個呆板的科學概念變為一個個有趣的科學活動,要讓學生覺得科學課很好玩,讓學生有興趣的學習。
2.學會放手。低年級的科學教師要懂得“放手”,要允許學生犯錯、有目的的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容錯是為了更好地糾錯,今后不錯。比如在《用不同的物體來測量》一課中,很多老師都是讓一名學生上臺演示測量的方法,然后糾錯、統一“首尾相連”測量的方法。然而,為什么要這樣做,學生不得而知或理解不深。以后學生遇到類似的問題,學生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遷移。所以在核心素養的導向下,低年級教師更應轉變教學思路,培養學生在真實情景中發現真實問題,遇挫糾錯的能力。本課可以放手讓學生用橡皮第一次嘗試測量課桌的高度,匯報各小組測量的數據,充分暴露學生測量時的問題。真實的情境易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尋找數據差異的原因。這時,教師可以請數據相差最大的兩個組上臺演示,全班同學一起觀察,尋找原因。全體學生在活動體驗中,深刻體會到“首尾相連”測量方法重要性,在接下來的測量活動,不用教師提醒,學生們會主動地用手、用筆給首尾做標記。所以,筆者認為學生在科學活動中犯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似學習活動很流暢,而學生一直犯類似的錯誤——學生的能力無增長。
3.適恰引導。低年級的科學教師要做好“引”的工作,搭建適合的支架,強化學生的體驗。通過階梯式或障礙式的方法,幫助學生體驗到知識背后的意義、價值,具化科學概念的過程建構。①階梯式引導。這種引導方法,教師們平時使用得比較多。通過教師一層層進階式的引導,幫助學生掌握實驗探究的方法、理解科學概念等。比如上文所提的《用不同的物體來測量》中,不論是第一種設計,還是改進后的設計,教師所用方法的都是階梯式引導。②障礙式引導,又稱挖坑式引導。人總在摔過跤、碰過壁的地方,印象最為深刻。學生的學習同樣如此。筆者認為,一帆風順的學習,看似美妙,實則不能給予學生深層次的思考與觸動。所以,教師適時、適恰地創造些學習障礙,讓學生掉入“障礙坑”中,可以幫助學生更為深刻地理解知識背后的意義與價值。比如說《比較水的多少》一課,常規的教學方法是讓學生猜測三個形狀、大小不同瓶子里的水誰多誰少?從“具體多多少”這一問題直接引出用量筒來測量。雖然活動過程中,學生對于需要測量有了一定的認識,但對于為什么要用量筒測量,而不能用直尺測量,學生沒有厘清。為了讓學生了解量筒發明的科學史,筆者將本課的重點調整為讓學生體驗量筒發明的過程。將教材中的三個形狀、大小不同瓶子改為兩個,從“具體多多少”這一問題直接引出用量筒來測量修改為隨機給學生兩種不同單位長度的刻度尺,讓學生直接進行測量。通過匯報各組數據發現,一樣水量的水測量所得的數據相差很大,數據不科學、無法進行小組間的交流。學生猜測是測量方法錯了、水搞混了,最后發現其中的小秘密刻度尺的單位長度不統一。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統一單位長度成了學生共同的呼聲——量筒這一新工具就應運而生了。聽會忘記,看會記住,做才能理解。無論是低年級學生還是高年級學生,這是一個通用的教學法則。當教師要讓學生加深理解某一科學概念、科學史時,設置障礙是一種很好的引導方式。它能讓學生困在其中,樂在其中。
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小學科學低年級課堂教學,必須探明教學的起點在哪里、厘清教學的目標、找到適合的教學方法。教師在熟悉這些教學策略的基礎上,針對性、創造性地加應用,可以更有效地提升低年級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提升他們的科學素養。
【作者單位:蘇州市彩香實驗小學校江蘇】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028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