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生完井工程課程建設與實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留學生漢語言以及基礎知識掌握等問題突出,導致完井工程教學效果不佳。通過改革,建立適合留學生學習水平的內容體系,改善教學方法,改革現有考核標準,從而提高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提高了課程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完井工程;留學生;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9)22-0144-03
一、前言
《完井工程》是為石油工程專業高年級本科生開設的專業必修課程。該課程是銜接鉆井與采油工程而又相對獨立的工程,包括鉆開儲層、固井、射孔、下生產管柱、排液等過程。本課程的任務是通過授課、實驗和課程設計等教學環節,使學生掌握完井工程的基本原理及有關的基本概念、基本計算方法和優化設計方法[1]。對于來華留學生來講,由于來自世界各地,漢語言水平參差不齊,基礎知識掌握水平不同,常規教學方法效果較差,主要存在如下問題:①課堂教學時學生參與意識不強、大多時間是被動聽講,缺乏互動交流的教學過程;②學生上課積極性不高,幾乎每個班只有一半學生在認真聽講,其余大部分學生不積極參與教學活動;③學生上課遲到和曠課現象較多,上課秩序較差,課間鈴聲響后仍在教室外聊天;④學生做作業積極性不高,普遍存在抄襲現象,考試成績較我國學生差,不及格率達20%以上。
針對上述問題,有必要對現有《完井工程》課程的教學內容、方法以及考核形式進行改革,以期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提高留學生班的教學效果。
二、完善與精簡教學內容
《完井工程》課程共包括八章,詳細講述了包括從鉆開油氣層到下生產套管、注水泥固井、射孔、下生產管柱、排液,直至投產改造的整個流程和基本方法,并結合實訓環節,培養學生掌握完井工程應用的基本技能,并引入國內最新完井工藝技術與系統理論——水平井分段壓裂改造和水射流鉆完井新技術,強調學科交叉。課程既突出了成熟的理論,又介紹了相關新理論和新技術的發展,有利于學生對此有一個全面的了解。然而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生在套管強度計算基礎與注水泥固井基礎理論計算方面很難掌握,其主要原因是學生在基礎數學與力學方面功底不夠,很難理解基本原理分析。然而課程學時有限,必須精簡相關教學內容,將基本原理推導部分進行簡化甚至刪除,增強設計方法的講授,使學生更加容易地掌握相關井身結構設計、套管柱設計、注水泥設計的基本方法,使其能在實踐中熟練應用。此外,其他章節的基礎理論推導也進行了相應的精簡。
三、教學方法改革
我校留學生大部分來自中亞、非洲以及拉美國家,學生基礎知識掌握程度欠佳,漢語言水平普遍較差。另外,地域文化差異導致其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下降,課堂知識很難消化掌握,缺乏歸屬感,自信心降低,從而使教學效果較差。為了改善教學效果,需從留學生自身特點出發,制定合適的教學方法。
(一)啟發與研討式教學
教學從字面上理解有兩個方面的含義,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由此看來,需要教師和學生雙方積極參與才能高質量的完成教學工作。從以往的教學經驗來看,都是教師不辭辛苦地講解與灌輸,忽視了學生的參與,導致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程度不高,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2]。啟發式教學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參與度。課前需要充分準備教案,在知識點的講解過程中,要多設置一些“為什么”,并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另外,對教學內容進行精心安排,第一步講什么、第二步講什么都要進行精心策劃,環環相扣,逐步引導學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完全融入教學環境中。以第二章井身結構設計為例,要提前準備好各種不同種類井身結構的圖片以及相關鉆井的動畫視頻,使學生了解井筒形狀是千變萬化的,而不是單一的垂直井和水平井。此時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種類的井身結構?各種井身結構有什么特點?在什么情況下應用什么樣的類型?給學生足夠的思考去時間,并讓其回答。經過思考和回答之后在進行相關講解,以提高學生對問題的理解程度,增強教學效果。
研討式教學也是提高學生參與教學積極性的重要方式之一。將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知識點進行總結,提煉出重點問題,在課堂上拋給學生,使其分組討論,然后由一個學生代表小組進行回答總結,教師予以評論,并適度的進行鼓勵,最后視問題回答情況給學生打分,進一步強化其教學參與的積極性。以射孔完井為例,可以將“射孔完井重要參數包括哪些、相同井筒條件下如何提高油氣井產量”作為討論問題,將學生分成5—8人的小組,課堂上給予15分鐘討論時間,隨后每個小組派代表進行5分鐘回答闡述。通過研討式教學方式,使學生在訓練后提高其項目組織實施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講解表達能力等,使其感知到其在團隊中存在的價值,進一步增強其為團隊貢獻的榮譽感和自豪感,從而增強其學習動力。
?。ǘ娀瘻贤ㄅc了解
目前《完井工程》課程為留學生單獨開班授課,班級中學生來自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由于地區文化差異以及中國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學生對中國歷史文化的了解很少,其歸屬感較差。此外,不同國家的學生之間的交流也較為欠缺,導致其朋友圈較小,溝通交流不暢,自我封閉嚴重。在以往教學實踐中,教師一般按時到教室準備上課,下課后便離開教室,與學生交流很少,互不了解,學生即便有了問題也不喜歡問,交流不通暢。雖然師生間的交流不屬于教學活動中的必要環節,但是其對教學效果卻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加強教師與留學生之間的交流與了解,增強學生的歸屬感與存在感[3]。
上課前提前10分鐘或者更長時間到教室,下課后在教室多留一段時間,與學生進行深入交流,只要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都可以交流,包括地域文化、歷史、經濟、體育、人文等。2017年第二學期,筆者經常在課余時間與一名來自肯尼亞的學生交流,因為肯尼亞有很多世界著名的長跑運動員,因此通過這一話題打開了學生的心扉。學生開始很不愿意講話、很不善言談,一個學期后,他變得很開朗,很愿意與人交流。通過多次交流后,發現學生課堂聽講的專注度得到了大大提高,課堂上很少做看手機、與同學講話、打瞌睡等違反課堂紀律的事,教學參與積極性也得到了提高,經常主動提問和回答問題。其主要原因是教師對學生的了解與關注增強了學生的存在感與歸屬感,使其感受到還有人在關心他。因此在課堂中,學生會給予積極的反饋,學生會對教師的教學更加關注。因此,建議教師對每個學生的背景進行深入了解,同時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和特色,尋找與學生溝通的話題,激發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的存在感與歸屬感,從而提高其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ㄈ┰O立微信學習互動平臺
隨著移動終端的迅猛發展,“QQ”、“微信”等通訊方式已成為人與人之間相互交流的首選。尤其是微信,它是一款快速發送語音短信、視頻、圖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機聊天軟件[4,5]。對于我校留學生來講,幾乎每個人的手機上都安裝有微信通訊軟件,因此具有開展微信學習互動平臺的基礎。
《完井工程》課程對于石油工程專業的學生來講屬于必修課,而且要求較高。留學生班的學生來自世界各地,學生基礎知識掌握水平和漢語言水平參差不齊,課堂講授速度較慢且細致,課堂上少有練習的機會。為了提升教學效果,給學生搭建課外學習平臺是非常必要的。通過微信平臺,課前推送學生自主學習資料以及課程的重點和難點,讓學生提前感知下節課的教學內容,使其在課堂上有重點的進行學習;課后將課堂講授多媒體文件推送到微信平臺上,學生自主復習,將課堂上沒有聽懂的知識點,借助多媒體回顧復習。此外,重要的章節還需要設置一定量的習題,彌補課堂練習少的缺點,學生可以通過平臺隨時提問,教師可以在空閑時間進行解答,時間上非常自由,且效率較高。另外,還可以時常推送一些現場作業或者與課程相關的小視頻以及最新技術發展動態,增強學生對某些原理和概念的理解,同時讓學生與時俱進,緊跟技術發展前沿。
四、成績評價標準改革
以往學生成績評價標準大多是以期末成績為主,輔以少量的平時成績,而平時成績大部分按照出勤和平時作業為考核標準[6]。如期末考試成績占總分數的80%或者90%,平時作業和考勤成績占20%或者10%。這種考核模式忽視了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核,導致大部分學生平時不認真學,課堂紀律散漫。同時,由于留學生漢語言水平普遍不高、基礎知識掌握水平參差不齊,大多數學生缺乏學習積極性,部分有學習意愿的學生也因為缺乏持續的鼓勵與適當的壓力,而逐漸失去學習動力。期末考試前突擊復習,仍難以理解和掌握主要知識點,最終在期末考試過程中,很多人都抱有僥幸的心理,期望通過抄襲蒙混過關。
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發現原有成績評價考核模式不適合留學生教學,需要針對學生特點進行深度改革。首先,將期末成績在總成績中的比重降低為50%,增加平時成績比重到50%;其次,平時成績組成由原來的出勤、課后作業兩部分,增加到出勤、課后作業和課堂測試三部分。另外,將學生課堂積極回答問題也作為平時成績考核內容之一,并進行量化。增加課堂測試后,學生的課堂紀律明顯變好了,學生積極主動討論問問題的多了。此外,課堂測試過程也對出勤進行了考核,提高了學生的出勤率,同時減少了課上點名的無效時間。
五、結論
通過對留學生班完井工程教學改革,促進和完善了教學課程體系,大大提升了教學效果,達到了課程建設與改革的總體目標:(1)從留學生基礎知識能力出發,通過教學環節的精心設計,降低教學內容難度,建立了適合留學生學習水平的完井工程內容體系。(2)通過啟發與研討式教學、設立微信學習互動平臺、強化與留學生溝通與了解等手段,提高了學生課堂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增強了授課的趣味性,從而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3)通過改革現有考核標準,提高了學習過程的考核比重,增強了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提高了課程的整體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李根生,黃中偉,田守嶒,等.石油工程專業完井工程課程建設與實踐[J].石油教育,2012,(2):85-88.
[2]張忠華,周陽.對啟發式教學幾個問題的探索[J].教育導刊,2009:50-52.
[3]許玉清,馬建山,張慶榮,等.國際化人才培養的認識及對策研究[J].石油教育,2012,(1):62-64.
[4]王萍.微信移動學習平臺建設與應用[J].現代教育技術,2014,(5):88-95.
[5]劉倩.利用微信對大學英語教學進行改革的構想[J].中國科技產業,2014,(2):71-73.
[6]代仁艷.學分制下高等院校成績評價標準的思考[J].赤峰學院學報,2014,30(4):250-25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259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