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制造業轉型升級下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中國制造2025”戰略將全面帶動我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引發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深刻變化,尤其對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首先審視了新時代背景下高職學生職業能力的內涵;其次,分析我國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存在的不足;最后,提出了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改進措施。
  關鍵詞:“中國制造2025”;轉型升級;高職學生
  中圖分類號:G718.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
   目前,我國制造業正經受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雙重挑戰。在全球制造業面臨重大調整、國際產業分工正在重塑的大背景下,我國不失時機地推出了“中國制造2025”戰略,促進制造業轉型與升級,建設世界制造業強國。高職院校作為技能人才培養的主力軍,能否培養出大量既具有專業技能又能夠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高技能人才對實現我國制造業跨越式發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因此,研究制造業轉型升級下的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
  一、制造業轉型升級下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內涵分析
  學術界和企業界對于職業能力的定義有較大差異,而且隨著人們認知的變化而處于不斷地發展之中。在西方,職業能力最早是指一種“基于能力的教育”,即知識、技能以及有效完成某項工作的能力[1]。隨著時代變遷,僅具有動手能力容易導致學生無法適應社會發展,由此“關鍵能力”作為職業能力內涵的最新發展應運而生。這種“關鍵能力”是指除了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以外,還應塑造學生形成一種可遷移的、從事任何職業都必須的能力[2]。進入信息化時代后,人們發現無論是基于任務的能力觀還是關鍵能力觀,均無法體現出職業能力的全部內涵,職業能力應當被視為多種能力與品質的綜合體。制造業轉型升級是我國全面推進制造強國的行動綱領,必將對高職學生的職業能力提出全新要求。同時,科技含量低的產業將為新型產業所取代,處于價值鏈低端的產業將向價值鏈高端的方向攀升,高職學生必須要具有適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能力。因此,在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形勢下,高職學生的職業能力是指學生除了勝任制造業某種特定工作的能力,還必須具備在社會生產格局轉型中實現職業流動、提高可持續發展的能力[3]。
  二、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問題
  (一)教育理念陳舊,急需與時俱進
  現有大多數高職院校對職業能力的理解仍然停留于工業2.0、工業3.0的水平,尚未實現對職業能力內涵的全面理解。以職業為核心的傳統教育思想根深蒂固,過于注重對學生職業性與專業能力的培養,旨在幫助學生實現就業。在這種將學生視作“單一工具”思想占主導的情況下,高職學生作為“人”的整體需求往往被忽略。在“中國制造2025”時代,工業生產中技術、生產與人的關系將被重新定義,學生職業能力的內涵將不斷豐富。高職院校需要緊跟制造業格局變化和人的發展,在學生職業能力培養中更多注入“生活智能”和“個性發展”的新元素,增強學生的創新與創業能力。
 ?。ǘ┡囵B目標過“專”,“復合型”導向不足
  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目標旨在實現由要素驅動到創新驅動、低成本競爭優勢到質量效益競爭優勢、生產型制造到服務型制造的巨大轉變。但是,“中國制造2025”所指出的制造業未來方向并未引起高職院校對學生培養目標的重新審視。高職院校仍然按照傳統的工業生產分工和崗位分工辦學,側重于對專才的培養訓練。這種人才培養思想集中體現在培養計劃、課程設置、實踐環節以及相應的學時分配等方面。我國將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航空航天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十大領域,需要大量高端的復合型技能人才。過專的人才培養目標,導致學生缺乏對接制造業未來的能力,無法適應整個制造業發展的新環境。
 ?。ㄈ┱n程體系尚不完善,職業能力培養缺乏有效載體
  高職院校的課程體系很大程度上還是沿用工業化初期的課程開發思想,每門課程只注重單一技能的訓練,整個課程體系的框架往往圍繞特定職業資格考試而對學生進行反復演練。而且,現有課程體系更多以工作過程為基礎,注重學生顯性技能獲取而忽略隱性技能培養,所培養出的學生存在低層次、單接口與少技能等問題,學生無法形成強有力的職業能力。高職院校能否面對制造業的前進方向,建設更加有利于學生職業能力發展的課程體系,提高學生應對制造業環境變化的能力,對于增強我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和世界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四)校企合作面臨政策與運行機制障礙,急待破解
  在制造業結構轉型與升級的大背景下,校企合作是提升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但是,高職院校與企業的深度合作還面臨眾多困境。首先,從制度層面上看,由于我國尚未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導致企業沒有義務承擔高職教育教學,校企合作存在“學校熱、企業冷”的尷尬局面。其次,從產業層面上看,我國中小微企業占98%以上,正面臨嚴峻的生存競爭,企業很少有熱情參與高職教育。第三,從學校層面看,現階段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能力與社會服務能力尚未獲得企業的廣泛認同。
  三、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優化對策
 ?。ㄒ唬└侣殬I能力培養理念,主動適應人才培養新要求
  高職院校要緊貼全球制造業格局變化與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大背景,探索高技能人才的培養理念與實現路徑。學生不僅要掌握過硬的制造技能,還要具備寬廣的視野、善于鉆研和創新能力。高職院校要堅持“一專多能”的辦學原則,在學生個性化需求得到充分發展的基礎上,突出培養學生的溝通協作能力、新技術應用能力、技能科研創新能力等,從而形成學生扎實的職業能力。
  (二)堅持復合型人才培養,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高職院校要緊緊把握智能制造的發展方向,強化復合型高技能人才培養,堅持普適性與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在普適性教育目標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滿足培養個性化人才的各種資源,例如,創新創業項目資助體系、雙導師制等,使學生能夠發展自己的志趣,養成探究鉆研的精神。通過復合型人才培養,提升學生適應于現代信息技術和制造技術深度融合所帶來的制造業發展與變革,增強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ㄈ嫿茖W合理的課程體系,助力學生可持續發展
  高職院校必須要直面制造業轉型升級對高技能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以職業能力為導向,構建通識課程、專業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三級課程體系,增強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通識教育課程著重于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為學生了解歷史、理解社會、認識世界、訓練多種思維方式提供寬廣的教育平臺,形成學生均衡的知識結構。專業基礎課程著力培養學生掌握寬厚的專業基礎知識,拓寬專業知識面,為學生日后學業發展打下理論基石。專業課程則著重于培養學生在某一個應用知識領域里扎實的專業知識以及動手能力、創新技能。
 ?。ㄋ模┙⑿F蠛献鏖L效機制,增強學生社會適應力
  解決企業參與高職教育的動力問題,是破解校企合作現實困境、促進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核心要素。首先,要發揮政府的主體作用。政府要制定促進校企合作的政策措施例如稅收優惠、企業評價等,并積極履行政策的落實、檢查與問責。其次,高職院校要建立對企業的激勵機制,增強對企業的吸引力,包括給予企業方一定的酬勞、邀請企業專家授課、對校企合作做出突出貢獻的企業人員進行表彰等。最后,要注重發揮行業協會的行業權威作用,引導企業主動承擔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社會責任。
  參考文獻:
  [1]中國CBE專家考察組.CBE理論與實踐[Z].北京:加拿大社區學院協會/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1993:204.
  [2]錢俊,秦建華.專業文化視域下高職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路徑的研究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15,(10):67-69.
  [3]張磊,張弛.“中國制造2025”視域下技能人才職業流向及職業能力框架[J].職教論壇,2016,(10):17-2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27464.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